施丹 溫波
[摘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主席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提出的中國方案。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概念既與馬克思主義的共同體思想一脈相承,又深深地植根于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所以在我們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過程中,要想提高其廣泛性和深刻性,首先要科學地認識它的內涵,準確地把握它在馬克思主義視域下和中國傳統文化視域下的不同特點,更要認識到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所帶來的時代價值。因為把這兩者相結合將會重組文化基因,煥發出新的文化活力,形成更適應于當代中國社會的文化大環境,從而助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
[關鍵詞]人類命運共同體;馬克思主義;中國傳統文化;時代價值
[中圖分類號]A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9)03-0106-04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3.047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一、人類命運共同體
(一)人類命運共同體提出的時代背景
當前國際形勢基本特點是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和社會信息化。各個國家休戚相關,不管是經濟、政治還是文化都在互聯網和高科技的迅猛發展下發生著變化。這些變化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同時也為全人類帶來了一些問題,比如全球氣溫變暖,恐怖勢力猖獗,人口爆炸,南北關系失衡等全球性的問題,這些問題需要全球合作來面對解決,對于我們國家來說這是挑戰也是發展的機遇。在這樣的一個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1月的日內瓦總部演講時,系統而深刻地闡述了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重大時代課題,這也是我們國家面對全球治理問題時運用自己獨特的中國智慧提出的一個中國方案,并且隨著這一思想在國際上也越來越深入人心,它作為時代的最強音而逐漸成為一種全球價值觀。
(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科學內涵
雖然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體系已經在我國初具雛形,但是學術界卻并未對此概念做出過明確的界定。目前具有代表性的幾個觀點分別是:“領域內涵說”“發展進程說”“觀念體系說”和“結構狀態說”。本文認為要科學地認識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可以從三個維度去理解。
1.從歷史的維度去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2017年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的演講中講道:從360多年前《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確立的平等和主權原則,到150多年前日內瓦公約確立的國際人道主義精神;從70多年前聯合國憲章明確的四大宗旨和七項原則,到60多年前萬隆會議倡導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國際關系演變積累了一系列公認的原則。這些原則應該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本遵循。這段話揭示了人類歷史上的種族國家間的分分合合都是正常的歷史發展規律,而且在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中,也早就有天下分久必合的傳統觀點,所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提出是有歷史依據的。而規律之所以為規律,是因為它具有恒常性,是在各種萬事萬物的表象之下都潛藏著的一個本質的東西,我們需要去發現并掌握它,這樣才能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中發揮它的作用。
2.從現實的維度去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因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已經存在,所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定要立足于現實。2018年,習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十八次會議上提出:提倡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觀,踐行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秉持開放、融通、互利、共贏的合作觀,樹立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這“五觀”是對上合組織的精神引領,同時也是對人類命運共同體進一步的補充和發展。
在促和平謀發展的全球化大背景之下,各國對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僅僅體現在生態的可持續發展,也體現在國與國之間合作關系的可持續性。而國家之間的合作也隨著時代的發展在發生一些變化,全球化讓各國的聯系變得更加緊密,可以說全球化讓原本的國際社會形態越來越趨于變成一個“人類命運共同體”,所以習近平提出的這“五觀”也是現今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要求。
3.從未來的維度去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雖然我們現在大力宣揚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但是也不得不考慮到在現實情況中存在著很多不利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的因素,比如說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等。所以我們就要從未來長遠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完善這個體系。首先,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是離不開各個國家的合作關系的,因此我們就要致力于修繕與各國的合作機制。其次,維持與各國的友好合作關系不僅僅要堅持本國的外交政策,更要與時俱進有所創新,為國與國之間的合作關系注入新鮮的血液,比如“一帶一路”就是一個創新合作關系的典例。這樣的創新合作應該在未來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道路上成為一種主流,并且發揮出它獨特的外交魅力。
二、馬克思主義視域下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
(一)人類命運共同體來源于馬克思主義的共同體思想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來源于馬克思的共同體理論。共同體思想是馬克思的社會形態理論的重要內容。人們對于社會的真正的理想的實現是依托于這個共同體形態的,所以當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后,共產主義這一真正的共同體將代替資本主義社會虛假共同體,社會中的個人也將通過這種共同體而獲得自己的真正意義上的自由。在形成真正的共同體過程中,世界各國要形成積極的合作關系,齊心協力解決當前全人類面臨的全球性發展問題,從而發揚人道主義的精神,以及確立符合時代精神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當然,我們也要結合著時代的需求來建設理想的社會,任何問題的解決方案都是以實際情況為基礎,切不可離開實際空談建設。
(二)人類命運共同體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實踐
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思想的理論源頭是馬克思主義共同體理論,思想的核心是謀求人類共同進步與發展。
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其實是為我們走向自由人聯合體階段也就是共產主義做準備。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明確提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問題,在《共產黨宣言》中,他們指出:“當階級差別在發展進程中已經消失而全部生產集中在聯合起來的個人的手中的時候”,“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币簿褪钦f,在共產主義社會,人們可以自由全面的發展,未來的社會是一個把每個人都有完全的自由發展作為根本原則的高級社會形態。而這是一個歷史的過程,它不僅具有未來的意義,也具有現實的意義。
我們國家目前尚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雖然在這個階段我們不可能完全達到共產主義社會當中人們自由全面發展的境界,但是這是一個通往共產主義社會的必要的過程,因此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提法并非是突如其來的,可以說是順應時代而生的。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不僅僅要著眼于人民的物質文化需求,同時也要關注人民精神文化上的需求,努力提高其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些都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礎和保證。
(三)人類命運共同體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發展是一個歷史的過程,它不會一蹴而就,也不會停滯不前。推動它發展的核心力量就是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經歷了幾個重要的時間點,到現在21世紀,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同樣面臨著新的變革和機遇。而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便是促使它在中國的土地上進一步生根發芽的重要因素,同時,人類命運共同體也在倡導和平與發展的國際大環境下應時而生,所以歷史的際遇與現實的環境同時將人類命運共同體變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時代化的成果產物。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歷史意義和當代意義蘊意豐富,它既汲取了馬克思的“共同體”思想,以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原理為根本,又包含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的轉化新生,對我國的外交布局的實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我們應該在正確認識它的基礎上,聯系中國的現實情況科學地掌握并運用這個思想,發揮這些具有當代現實意義的新成果的最大價值。
三、中國傳統文化視域下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
(一)人類命運共同體汲取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合文化”
和合文化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之一,它的歷史十分悠久。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老子》中就有: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這里闡明了“和”的意蘊,和就是對立面的相互作用,和諧共生。古人一向崇尚“和合”的價值觀,到了兩漢時期,和合文化與外來的玄學文化融入和合,不僅使和合文化中融合了佛教道教的核心思想,和合文化也融人了佛道兩教的思想內核,這樣的文化相遇反而成就了更完善的兩種文化體系,形成了和諧共生的局面。和合文化綿延不斷,已經深深地融人了我們民族的血液當中成為一種文化基因。而“和合共生”作為中華民族追求“和合”境界的當代表達,也具有了新時代的脈搏特征,需要我們將現代視角結合著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合智慧去深刻理解這一表達形式。因此習近平將和合文化融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中不但展現了中華民族“和合共生”的安全智慧的獨特魅力,同時也有利于中國在國際外交上促進對話,維護和平,保持穩定。
(二)人類命運共同體汲取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大同思想
大同思想出自于《禮記·禮運篇》: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中國傳統文化中所描繪的大同社會是人與人之間平等互助。習近平認為當今世界已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各國必須形成互幫互助,共商共建的良好的伙伴關系。因此,他將大同思想引入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中,有利于實現持久的和平與發展。
(三)人類命運共同體汲取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以民為本”思想
“以民為本”的思想誕生于春秋戰國時期。“民”就是老百姓的意思,與“君”相對。“以民為本”,用孟子的話說,就是“民為重,君為輕”。在唐朝以前,只有“以民為本”,沒有“以人為本”。唐太宗李世民當了皇帝之后,為避皇帝的諱,“世”改稱“代”,“民”改稱“人”。于是,“以民為本”就成了“以人為本”。習近平總書記的十九大報告在外交部分開宗明義地指出:“中國共產黨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政黨,也是為人類進步事業而奮斗的政黨。中國共產黨始終把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作為自己的使命。”實際上從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用領導者的眼光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思想。這一思想當中包含了中國傳統文化當中的“以民為本”“以人為本”的思想,也逐漸成為當今社會的主流價值觀。
四、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及其時代價值
(一)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在契合
1.都強調實踐的重要性。馬克思主義是歷史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相統一的哲學,強調實踐的重要性。它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知行合一的觀點相契合。馬克思認為,任何脫離了實踐的研究都是錯誤的,是毫無根據的。行動不論是在理論的研究當中還是生活中,都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而中國傳統文化里面早就有了“經世致用”的思想,一切的理論研究最終都是為了實踐,有所成效,不然就是紙上談兵。宋明時期的“知行合一”的觀點也是強調了實踐的重要性,講究所學的知識要與自身的行為保持一致。正如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說的: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觀點解釋世界,而關鍵在于如何改變世界。
2.都體現了辯證法特征。辯證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礎,它堅持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的,一切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地看問題。它既承認任何事物都處于普遍的聯系中,又承認世界的發展具有一定的規律。而且它揭示了矛盾運動的特點,認為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既要看到矛盾的普遍性又要看到它的特殊性,要把握重點論和兩點論的要義去處理問題。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向來就有看待處理問題要“一分為二”的思想,這個思想最早出現在中國是在隋代楊上善所作的《黃帝內經》注上。不論是《易傳》中的“分而為二以像掛”還是《老子》中的“一生二”都與馬克思主義中的對立統一規律相契合。
3.都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馬克思主義哲學當中一個重要的觀點是人民群眾的觀點,它的核心和實質就是人民群眾主體論,在此基礎上規定了共產黨必須尊重人民群眾的地位。而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中提出:只有人民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中國共產黨自執政以來始終秉持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走群眾路線,因此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得蒸蒸日上。更早一些,在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就提出了“仁政”的觀點,認為君主對百姓實行領導管制要懷著仁心執政,這樣君民關系才能達到和諧共生的境界。而孟子則在孔子的觀點基礎之上又提出了“民貴君輕”的思想,認為君主應當將百姓置于自己之上,只有獲得了民心,一個王朝的統治基礎才會真正穩固。這些中國傳統文化當中的優秀思想又與馬克思主義哲學不謀而合。
(二)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時代價值
1.推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馬克思主義自從西方傳人中國以來,首先被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了解掌握運用,獲得了它在中國非常重要的地位和價值。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本身也在發展,所以如何將馬克思主義更好地與中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是一個要去解決的問題。那么,要想兩者更好地結合起來繼續為中國的發展做出貢獻,很關鍵的一點就是要找到兩者在當今社會的契合點,這樣馬克思主義才能在中國的土地上真正地扎根。所以這個時候中國傳統文化應當發揮它的獨特魅力,用中國化的方式去引導馬克思主義更好地與之相結合。
2.促進了我國文化的繁榮發展。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兩者是雙向互動的關系。一方面,馬克思主義推動了中國傳統文化向現代化方向發展;另一方面,中國傳統文化獨特的魅力和智慧也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更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從而更加符合我國發展的實際需求。所以,在這兩者進行雙向互動的過程中,促進的是兩種文化的繁榮發展。馬克思主義為中國傳統文化帶來不一樣的思維模式的全新體驗,當我們有了一種不同于以往的思維模式或者說視野后我們發現的問題和看待問題的角度也會變得不一樣,這就是文化創新的第一步,思維模式的轉變。同樣地,馬克思主義接受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之后,也會被注入新的世界觀,最主要的是符合當代中國國情的視角,在充分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對其實行方向上把控,原則上的指導,這樣的文化雙向互動才能體現出它的意義。
3.有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設??倳洀娬{:“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這個重要論述深刻地揭示了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間的關系。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不論在什么時代,它對現世的制度文明精神文明物質文明都存在根本性的影響,可以說它的影響在中國的每一寸土地上都是根深蒂固的。所以我們現在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以中國的傳統文化為切人點,深入地去剖析國家、社會和個人三者之間的關系。但是,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今社會,勢必也會存在它自身的一些弊端,比如其中有些封建落后的思想在當今社會已經無法適用,甚至是錯誤的。這個時候,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就起到了恰好的彌補和轉化作用。它們兩者的結合是時代和人民共同選擇的結果,而且經過實踐的檢驗,兩者的結合是正確的科學的,是有利于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設的。
4.有利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習近平曾強調:和平發展思想是中華文化的內在基因,講信修睦、協和萬邦是中國周邊外交的基本內涵。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文化”是中國如今在外交舞臺上的一張金名片,也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文化基因。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使得中國傳統文化在今天的中國進發出更強大的力量,這個文化基因不會消失,只會在這片土地上愈加煥發日新月異的文化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