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 宏
摘? 要:學校在物質、精神、制度、行為、活動等方面形成的校園文化,并產生一種軟實力,對于整個學校的生存和發展都具有深遠的意義。我們應該倡導建設積極健康的校園文化,達到促進管理、優化教育的目的。下面,本人就結合數年教育實踐提出一些淺見,與各位同仁交流。
關鍵詞:校園文化;實踐;反思
校園文化是一種持續的教育力量,它關系到教育環境的優化、教師成長的方向、學生發展的質量,關系到學校核心競爭力的形成,關系到學校的可持續發展,關系到學校特色的形成、學校品牌的造就。
一、校園文化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從2013年以來,我們每年都搞一次校園文化建設活動,特別是隨著實踐與反思,工作的思路越來越清晰,近幾年來先后搞了“校園精神與養成教育”、“四化”、“四風”建設,辦公室文化、教室文化、廁所文化、墻面文化建設等,校園文化建設的特色越來越明顯。
1.物質文化校園文化建設的基礎
近年來,學校加大了校園文化建設的力度,以物質文化建設為起點,統籌規劃,合理布局,新建、加固、裝修教室、教學樓、園丁樓、門衛室、校園圍墻、大門等基礎設施。
學校實現了“四化四有”,即綠化、美化、凈化、人文化,春有花、夏有陰、秋有果、冬有青。學校建筑布局、造型顏色搭配得當、和諧美觀;道路硬化,四通八達,晴天路干凈,雨天無泥濘。教室“窗明幾凈,制度欄、課表欄、讀書角、評比欄、衛生角布置整齊,標語、警示語、宣傳畫、學習園地、手抄小報設計新穎,內容符合兒童心理、生理特點,寓教與其中,既能增長知識,又可陶冶情操”。師生在賞心悅目的環境中身心得到陶冶,事業得以開拓,對其德行產生了潛移默化的教育影響。
2.精神文化校園文化建設的靈魂
校園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有的學校把“教師敬業愛崗,學生全面發展,教學質量提高,學校特色鮮明”作為辦學目標,把“德藝雙馨、個性鮮明、和諧共進、追求卓越”作為教師發展目標,把“視野開闊、個性靈動、全面發展、追求更優”作為學生發展目標,形成了“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的良好氛圍。有的學校提出了“會做人、會學習、會生活、會健體、會創造”的校訓,形成了“博學博愛、自強自律”的校風、“修德明理、敬業創新”的教風,“勤奮進取、合作探究”的學風和“務實創新、廉潔奉公”的領導作風。通過在全體師生中開展校訓校風的征集、討論,在反復的討論比較中對其中包含的寓意進行解讀,大家在廣泛參與中加深了對學校辦學理念的理解和認同,讓全體師生都明確了共同的奮斗目標,培植校園精神,有力推動了校園精神文明建設。
3.制度文化校園文化建設的保障
學校以以人為本的新時代發展觀為管理工作的統領,先后建立健全了涵蓋學校、教師學習、教學、考勤、財務、獎懲、安全、評優選模等各個方面的學校管理制度,體現了以下三個特點:“全”,制度涉及面廣,做到了學校行政管理、教育管理、教學管理、總務管理事事有章可循,使學校的各項管理制度日臻完善,更加科學和規范;“嚴”,紀律嚴明,賞罰分明;“實”,貼近實際,功能性強;“細”,內容具體明確,操作性強。歷經多年的不懈努力,實現了學校管理科學化、人性化、民主化、規范化目標,取得了“一正、二勤、三有方”可喜成效,得到了上級主管部門的肯定,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從而形成自我激勵、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有利于營造一種公平、公正感,有利于形成正義向上的校風。
4.行為文化校園文化建設成果的外顯
行為文化建設首先要從教師做起,所謂“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在一定程度上說,老師就是學生心中的榜樣,就是學生的領路人,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對待問題的態度和面對生活的心態等等,可以說都可能深深地影響著學生。一個微笑或一個責怪的眼神,一聲鼓勵或是一句不經意的批評,折射出的都是一個教師行為文化的問題。當行為文化基本成為教師的行為習慣之后,久而久之就內化成了教師的思想品質,這時才能感染教育學生,成為一種校園氛圍。例如2014年我們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題是“校園精神的培養與養成教育”,教師嚴格執行《十不準》,學生遵守《養成教育100條》,樹立了教師良好的形象,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行為。
5.活動文化校園文化建設的實踐
活動文化是校園文化的動態形式。學校創建少年宮,活動內容包括藝術、體育、舞蹈、美工、器樂、電腦、語言共七大類二十四項。學校經常開展各類主題教育活動。學校運動會、六一文藝匯演、校園藝術節、經典詩文誦讀和普通話競賽、升旗儀式、感恩教育、勵志教育、規則意識教育、吃苦自立等教育活動。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陶冶了師生的情操,展示了師生的藝術才華,增強了合作與團隊精神,營造了積極向上、健康文明的校園文化氛圍。
二、校園文化建設的反思與提升
事實上,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我們在認識上存在很大的誤區,有重顯性文化輕隱性文化的思想傾向。其實,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設兩者缺一不可。校園文化從層級來看,物質文化是表層文化,而精神文化才是校園文化的核心、主體和基礎,物質文化可以借鑒,可以在短期內實現目標,而精神文化需要共同參與,需要積淀,需要精心培育,更需要不斷創新。因此,我們必須在抓好物質文化的同時,更需要堅持不懈地抓好校園精神文化的建設。
總而言之,校園文化是一個不斷地建設、反思、提高的整體工程,我們只有在建設之余進行深刻的檢查和反思,才能發現問題,不斷進步,取得更大的提升和發展。
參考文獻
[1]鄧杏華,秦一萌.如何通過校園文化建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J].西部素質教育,2019(04):28+30.
[2]裴秋芬.校園文化建設的三重價值維度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04):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