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敬彤 丁紅楓 谷奕諾 王放
【摘要】為了提高本科醫科院校醫學微生物學教學效果,提升教學質量,多年來我們探索出適合自己院校醫學微生物學課程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民族醫科院校? 醫學微生物學?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4-0165-01
醫學微生物學是研究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學特性、致病性與免疫性、實驗診斷、防治措施的一門科學。是醫學生必修的一門重要的醫學基礎課程。本課程的教學目的在于使學生掌握醫學微生物學基礎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醫學微生物學內容繁雜、易學難記,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教學質量,我們在醫學微生物學課程教學過程中,采用多種教學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探討出適合自己學校實際情況、適合學科發展的教學方法。現就理論教學方面總結如下:
1.問題為基礎的學習(Problem?鄄based Learning,簡稱PBL)
PBL英文全稱為Problem?鄄Based Learning,即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方法。1969年加拿大麥克瑪特大學Barrows教授率先創立了PBL教學模式,即在臨床前期課或臨床課中,以患者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中心的小組討論式教學,通常是5~7名學生1個導師。在小組討論中,學生圍繞問題進行思維、推理和分折,導師只起導向作用,不直接回答學生的提問,小組討論中所獲得的許多新問題是自學的主要內容之一。教研室曾嘗試PBL教學法,對醫學微生物學部分內容進行PBL教學法,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2.多媒體教學
醫學微生物學涉及許多病原生物的形態,比較抽象、難以理解。教師應用多媒體設施,采用動畫技術、視頻音頻等多種手段輔助教學,把抽象的內容形象化、具體化,幫助學生理解和接受知識。教學課件充分利用彩圖、流程圖、示意圖等方式,深入淺出地展示了微生物學的魅力。加入了大量的病例圖片,使微生物學的知識變為形象、生動、便于記憶的知識,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
3.病例式教學
課前預留與本次課內容一致的臨床病例,并提出若干問題。課堂精講30分鐘,然后組織學生對一臨床病例加以分析和討論,針對預留的問題提問學生,從而培養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講授破傷風梭菌所致破傷風時,給出一病例,問該疾病的病原體是什么?怎么感染的?發病的條件?臨床表現?如何防治等問題,學生圍繞這些問題進行討論并逐一回答問題,最后教師歸納總結。既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又樹立互相幫助和團結協作的精神。
4.雙語教學
長期以來,《醫學微生物學》課程一直堅持雙語教學,要求重點名詞體現雙語,并納入考試范疇。除介紹微生物學涉及的英語名詞、基本概念外,部分老師基本能用英語授課,授課對象包括國際交流學院的留學生,部分臨床本科學生。讓部分學有余力的學生能掌握“雙語”的微生物學,逐步鼓勵、引導學生用英文提問和回答問題。此法仍在不斷改進,進一步提高教師外語授課水平,以利于通過教學,增加學生的國際競爭力,也利于學生考研。
5.趣味知識競賽
為了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們對于臨床醫學專業、護理學專業、醫學檢驗等專業學生,在開設必修課《醫學微生物學》時,可在學期中或學期末,舉辦《醫學微生物學》趣味知識競賽。競賽之前,由課任教師將學過內容的習題發給本學期授課班級進行復習,根據報名人數進行初次賽選,最后,選定人員組成代表隊進行比賽,授課班級學生參加比賽過程。比賽過程中,教研室教師作為評委打分,授課班級非代表隊成員也參加互動,回答問題,并適當發給獎品。比賽結束,評選出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最后,將此次競賽加以總結,以便今后更好的開展此類競賽活動。通過趣味知識競賽,調動了學生學習本門課程的學習積極性,鞏固所學知識內容。
6.網絡資源
2009年,醫學微生物學被評為學校級精品課程,精品課程網站有教學大綱、教學課件、主講教師授課錄像、試題、教案、試卷樣本等內容,學生可根據自己實際情況進行觀看、學習。教研室正力圖開展網絡課程教育,實現教師與學生的網絡互動。
綜上所述,我們應該從傳統的實驗課教學中汲取精華,使得實驗課真正成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實驗活動,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綜合性創新人才。
參考文獻:
[1]吳利先,白麗,張雷.臨床醫學專業醫學微生物學雙語教學的實踐與探索[J].大理學院學報,2010(12):77-79.
[2]佟偉,李宏偉,董穎.醫學微生物學實驗研究性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現代預防醫學,2013(20):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