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建青 張騫
【摘 要】 科研經費管理的質量和效果對高校學科發展、人才培養都具有重要的影響,在大數據、云計算以及“互聯網+”等新技術、新理念與傳統行業不斷交互融合的今天,傳統的高校科研經費管理模式已難以適應時代發展需求,在數據的收集與精準分析等方面顯得捉襟見肘。有鑒于此,文章以大數據環境為背景,從高校科研經費的精準管理出發,對高校科研經費如何實現科學管理進行了探討,并從搭建科研財務云平臺、健全評價考核機制、打破各系統間的物理隔閡、強化數據交換互通、提升智能分析能力等方面提出建議,以期為提升高??蒲薪涃M精準管理水平提供有益借鑒。
【關鍵詞】 大數據; 高校科研經費; 精準管理
【中圖分類號】 G475;F23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19)08-0135-04
在以信息化與智能化為核心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浪潮沖擊之下,大數據、云計算及“互聯網+”等一些新技術、新理念、新模式正以顛覆性的姿態重新定義公眾以往對信息化的認知。以大數據為例,它通過匯總收集海量數據進行智能化分析研判,進而挖掘出數據間的關聯關系,為科學決策提供必要依據。結合高??蒲薪涃M精準管理的現實問題,應用大數據技術能有效解決以往因數據收集分析能力不足、部門信息溝通不暢、智能化運用及模塊架構不合理等原因所導致的科研經費管理粗放、資金使用效率低下等問題,為高校有效利用大數據發現人、事、物、組織背后隱藏的規律、特點、關系和異動,解決長期以來單靠人力難以解決的風險感知、預測預警問題,進而實現科研經費精準管理與科學決策開辟了新途徑。
一、傳統信息化模式存在的弊病
在大數據熱和全面推進管理會計發展的新形勢下,通過信息化手段,支撐管理會計理念、應用和發展,是目前學術界的一個熱門研究方向[1]。與傳統信息化模式相比,大數據背景下的精準管理更強調數據的價值、科研人員的需求以及為管理決策服務的智能分析能力。但礙于技術、人員、資金等諸多因素限制,高??蒲薪涃M精準管理仍然面臨著諸多挑戰。
(一)數據來源單一,信息溝通不暢,難以獲取海量數據信息
數據信息的完整性是科研經費精準管理的開端,是實現精準分析、精準推送、精準評價的基礎。傳統模式下所收集的科研經費數據往往以偏概全,無法反映科研活動全貌。信息收集仍舊以結構化的財務數據為主,對科研人員的年齡、職稱、研究方向等非財務、非結構化數據的收集相對匱乏。財務人員在分析過程中對一些管理層感興趣、但很難處理的非財務數據往往選擇性忽略,導致科研數據的交互性與精準度降低,阻礙了科研數據在部門間的雙向“傳導”。由于數據信息單點接觸、單向傳遞的原因使得信息的獲取與使用嚴重不對等,高校財務管理系統不能與科研系統實現信息共享,從而造成嚴重的“信息孤島化”現象[2],影響了科研經費決策分析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即使獲取了數據,由于缺乏對科研經費使用對象的學歷、年齡、專業、習慣等非結構數據的收集與分析,在運用智能手段進行分析時也無法精準研判其科研行為,更難以深度挖掘不同類型科研人員的科研經費使用偏好。
(二)途徑固化狹窄,分析能力受限,難以實現可靠精準研判
對多渠道收集的科研經費數據進行精準分析與智能研判是科研經費精準管理的關鍵所在。管理決策只有建立在科學、精準分析的基礎上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透明高效。但傳統信息化模式下,財務數據歸集趨于單一化、片面化,難以深入挖掘半結構化或非結構化數據的價值,加之系統本身精準分析能力的不足以及分析過程多拘泥于傳統會計核算模式,導致在按照會計要素歸集和反映科研活動的過程中缺少靈活性,使得科研經費數據的采集分析與教學經費等其他費用之間的差異難以顯現,數據分析也趨于靜態,削弱了與所研究問題之間的關聯度,降低了科研經費使用情況數據的利用價值,限制了分析的精準度與可靠性。此外,在傳統模式下,數據信息的分析結果也很難根據科研人員的不同需求偏好進行歸集處理,難以實時提取數據并主動推送分析結果,對科研經費使用情況的動態分析監控效果也就無法達到預期。
(三)系統模塊缺失,評價能力不足,難以做到科學評價管理
財務系統性能架構與體系模塊的完整度是科研經費精準管理的重要支撐。以往的財務軟件系統對管理決策功能重視度不足、資金績效評價體系不完善,無法對科研經費使用績效進行精準分析與合理評價,也就無法科學指導科研經費的安排與使用。與教學經費管理不同的是,科研經費的管理評價更多是以項目為單位、以項目負責人為使用主體進行分析。一方面是評價指標的科學與否往往莫衷一是;另一方面是評價分析方法的多樣化,導致績效評價系統建設時對不同評價方法難以取舍,這都增加了科研經費使用績效評價體系的構建難度。在模塊化應用與定制化管理方面,大量的科研財務數據仍舊掌握在財務人員手中,缺乏富有針對性的定制化管理模塊以及統一的門戶或APP來匯總統籌相關資金數據的推送,科研人員無法隨時、隨地、隨需獲取資金使用數據,這降低了科研資金的利用率,妨礙了科研業務與財務工作的融合。
(四)環境作用不明顯,數據氛圍欠濃,難以催生精準管理文化
服務環境與管理文化是高校科研經費精準管的必要保障。以往的高校財務信息化手段對環境的提升作用多局限于現場服務環境改進,對線上業務辦理環境提升的關注度不夠。隨著大數據、互聯網的不斷發展,傳統信息化模式已無法滿足師生在網上及移動終端上辦理科研業務的需求。若能通過APP或者企業公眾號一鍵登錄財務系統實現單據填寫、附件上傳、領導簽批、實時送審、及時報賬等一條龍服務,將有效緩解科研經費報銷業務耗時長、過程煩的問題,既提高了辦事效率,也增強了業務體驗。但目前不少高校的網上業務辦理功能相對缺失,線上運行環境比較滯后,一站式流轉還有困難。加上內部對大數據環境認識不足,重視度不夠,很多科研人員對科研經費的管理方式墨守成規,對運用新技術管理科研經費存在抵觸心理,崇尚信息化、智能化的“數據文化”以及使用、依賴新技術的良好氛圍尚未充分形成,這些因素都不利于科研經費的精準管理。
二、現代大數據環境創新的優勢
(一)打破數據壁壘,實現雙向反饋
大數據環境下的科研財務數據是“活”的數據,是聯動的數據。它打破了不同數據之間的固有壁壘,縮短了資金信息獲取的時間,通過對半結構化、非結構化的數據進行提煉,形成可結構化的領域知識體系,實現了從數據到知識再到決策的價值發現過程[3],提高了決策者利用信息進行決策管理的科學性與針對性。通過大數據以及云計算的運用,高??蒲薪涃M的使用情況可以跨部門、跨層級、跨系統傳輸共享,大大提高了信息傳遞的及時性,保證了數據信息的高效精準傳輸。在此基礎上,科研財務信息由傳統的人工識別轉化為計算機系統智能識別,在云計算與大數據的配合下,通過建立無縫銜接端口,科研經費使用情況得以在科研與財務部門之間雙向傳導??蒲腥藛T可以通過系統進行科研項目預算的申報與調整;財務人員也可匯總分析不同類型科研項目直接費用與間接費用的安排情況。通過對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以及國家級、省部級、地市級、校級等不同項目層級的細化分類來對不同科研項目各類支出情況進行統計分析能更精準地獲取不同類型科研項目及科研人員的經費使用偏好,并將分析結果運用于決策服務。通過此種方式改進科研項目預算方案、調整科研資金使用歸集策略,促進雙向反饋與信息互通,進而優化科研經費的使用。
(二)創新運行模式,促進機制變革
大數據技術將傳統信息化“工業經濟”的“計算機+軟件”模式推向“信息經濟”為特點的“云計算+數據”模式。這種轉變使得高校財務部門一方面在云平臺及大數據庫支撐下,可以對不同口徑匯總得到的科研經費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統一數據口徑,真正實現快速處理與橫向比較;另一方面也有賴于大數據與云計算的普及,進而為高校科研經費數據運作模式的變革提供了前提條件。標準化的數據在大數據資源庫中自動提取,篩選出更具可比性的數據進行同業橫向比較,將智能化理念貫穿于數據收集、存儲、分析、使用的全過程,以此提升分析的精準度與可比性。以科研項目的立項管理為例,通過對以往科研經費使用情況的分析可以從中擇優選取經費使用率高、科研產出效果好的申請者作為重點對象,對其申請的項目進行優先考慮并在經費分配過程中予以重點支持,以實現優勢資源的合理配置。通過運作模式的變革倒逼高??蒲胸攧展芾砉ぷ鳈C制改革,使得高校財務信息系統與科研系統網絡互相聯通、業務相互融合,不斷提升科研經費精準管理質效,為今后高校科研財務工作轉型發展提供新思路。
(三)重塑管理流程,優化科研人員體驗
大數據環境下注重以科研人員需求為導向,是與傳統信息化模式下以生產者為導向理念的最大區別,也是科研經費精準管理的重點所在。在這種思維下,高校進行科研經費精準管理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為管理層提供決策服務和為使用者提供便利。從挖掘數據的內在價值出發,以大數據為支撐進行智能化處理、分析科研人員不同偏好;從行為特征出發、以不同科研項目類型為依據向使用者精準推送其所負責的科研項目經費使用明細及具體使用建議,徹底告別過往被動搜索模式,實現智能應用的新升級。通過預設模型和智能分析的形式對不同類型科研項目的經費需求以及各項經費占比情況進行有效分析、精準定位、合理規劃、主動修正、形成資金使用分配的最佳方案;同時在分析過程中不斷收集科研經費使用數據,擴充大數據庫、修正改進分析模型。通過此種手段使科研經費的預算規避人為主觀因素的影響,使資金投向更加精準科學,更有利于針對性地優化師生使用體驗。
(四)培育數據文化,加快業財融合
高校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的科研經費管理活動離不開決策層與執行層的支持。想利用大數據技術形成科學精準的管理體系,并構建起合理的分析模型,就必須得到決策層面的支持和全體教職工思想上的重視,需要以大數據技術所提供更為方便簡潔的服務為起點,培育全員大數據的應用意識,形成特有的大數據文化,促進科研經費的歸集分配、科研預算的編制安排以及科研經費的報銷使用更加順暢;促進形成彼此廣泛聯結的業務網絡,以更好地利用資金,強化資金績效管理。通過理念的革新推動業務的融合,進而不斷促進財務部門與科研部門之間的業財合作,使高校財務與科研人員突破自身專業限制,放眼全局,統籌兼顧,依托大數據文化推動關聯業務之間的融會貫通,實現數據從云端到全體師生的雙向互動運用,對內突破層級阻礙,對外打破時空限制,全天候、隨時隨地隨需提供全流程、點對點服務。
三、基于大數據實現科研經費精準管理的思路
(一)搭建科研財務云平臺,多方獲取海量數據
通過大數據及云平臺建設,優化財務信息系統架構,完善科研預算與監督體系,使數據獲取更加完整、處理分析更加精準、信息反饋更加高效。大數據以云技術作為支撐,從海量結構數據、半結構數據以及非結構數據中快速經濟地提取數字化信息[4],最大限度地擴充了樣本來源,實現科研財務數據從局部到總體、從單一到多元的飛躍。此外,運用大數據庫和云計算功能來篩選有效數據,分析多元化復雜數據,搭建多層次分析模型,實現多元化數據之間的聯動分析,厘清之前因數據冗余和數據缺失所引致的雙向矛盾,減少財務數據的不確定性,提升智能化分析能力。通過“數據+系統+建模+分析”的模式,改進以往的決策模式。通過對科研人員不同的年齡層次、教育結構、研究方向等非結構數據分析,結合科研項目不同類型分析科研經費的使用規律,進而更科學精準地安排科研經費、提高科研經費使用效益,帶動科研財務管理水平的整體提升。
(二)健全評價考核機制,重塑精確分析體系
對已有的科研財務系統進行優化升級是提升分析準確性和科學性的基礎環節,特別是針對科研預算管理、科研報銷管理等系統,應在優化模塊功能過程中著重提升其運行速度、擴容數據存儲容量、建立一站式服務機制,實現科研經費處理數據的實時精準傳遞。而在科研經費使用、科研經費預算管理乃至于科研經費明細項目的分配等環節,運用系統思維科學建模分析評價是提升資金分配使用科學性的關鍵。與教學等經費的考核評價不同的是,在構建科研經費績效評價體系的過程中應細化考核分類層級,既要以部門為單位進行考核評價,更要以項目為單位對科研項目負責人進行績效考評。在分析方法特別是評價指標的設計上注重考核經費投入與產出情況,且應該貼近科研工作實際,充分依托云計算和大數據資源庫做到隨時動態更新,以問題需求為導向,精準分析、科學選取評價指標及評價方法。為更好地評價各層面的資金使用效益,可以設計應用兩種評價模型:一種是采用BSC法與AHP法相結合的方式對高校全年、整體科研經費使用狀況進行全方位綜合評價;另一種則是采用DEA法,運用C2R和C2GS2等模型對各科研項目的投入與產出情況進行比較分析,并以此為依據進行考核獎懲。
(三)打破固有管理模式,優化服務溝通體驗
高校財務系統與科研系統之間的物理隔閡以及財務系統本身架構的不合理,是阻礙科研經費精準管理質效提升的重要因素。利用大數據和云計算有效整合財務與科研系統,打破高校部門之間的信息孤島,構建起一個體系完備的財務云系統,使得科研經費信息能在各部門之間無阻礙傳導。在運用大數據和云計算重構內部大數據資源庫和財務信息共享服務中心云平臺時,一方面要整合財務系統內的各個子模塊;另一方面要在平臺的建設過程中推動財務管理系統與科研管理系統無縫銜接,讓使用者可以直接通過PC或手機端口與財務管理信息系統相連接,運用快捷高效的一站式服務重塑業務流程,簡化業務辦理,提升科研人員滿意度。在此基礎上通過不斷完善高校科研財務信息系統來優化各項職能模塊,使內外部數據溝通更加順暢。與此同時也應該加強科研人員對科研經費管理的參與度,在經費預算申報、提取、分配、獎勵等環節強化科研一線人員的參與度,在充分發揮科研人員經費使用管理的主動性基礎上利用信息化手段促進其管理的科學化,進而實現科研經費的精準投入與管理。
(四)提升智能分析能度,掌握需求精準推送
科研經費精準管理的關鍵是運用大數據技術提升智能分析能力,準確掌握科研人員需求,從行為習慣與使用偏好為切入點推送關聯信息,精確投放熱點內容,實現資源與需求的精準匹配。就科研經費預算管理而言,由于外部狀況瞬息萬變,一些長期建設項目如材料成本與人力成本等要素會隨著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而隨時改變,以往傳統的財務信息系統在預算的編制上很難根據最新狀況及時調整。運用大數據技術對科研預算管理系統改造,通過對預算方案的動態更新與實時調整將信息及時反饋給預算編制人,為預算編制調整提供智能化輔助服務,從而在一定范圍內實現預算編制的彈性化、科學化。在檢索服務上,會計人員首先應根據不同類型科研人員的個性需求構建出索引,并存儲至索引庫中,然后根據科研人員的個性化需求在系統中檢索數據,最后通過交流反饋及時有效地對會計信息系統進行優化,滿足“隨需改變”的會計信息的大數據需求,進而完善移動端操作界面和自主推送服務[5]。在科研經費使用進度反饋上,利用智能收集與自動反饋機制,以序時進度為依據劃分反饋節點,將項目資金使用進度情況、資金使用明細情況、同類型科研項目校內總體進度狀況以及分析建議等內容定時精準推送給各個科研人員,及時預警與糾錯,從而綜合提升科研經費使用績效。
四、問題與展望
任何新技術的產生在帶來生產生活方式巨大變革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會產生一些新問題,在權衡利弊得失之后有所揚棄才是運用新技術的正確思路。尤其是在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擴充數據信息來源、強化溝通傳遞渠道、重塑分析評價體系、改進財務系統架構的過程中,雖然實現了各類數據信息在各系統之間的精準傳導與高度共性,但是在不斷擴展的使用范圍面前,數據信息安全邊界也在逐步泛化,甚至變得模糊。公共信息與個人信息邊界的逐漸淡化,使得數據信息在使用過程中有意或無意間的一次不規范操作都可能導致隱私數據的泄露。我們不能夠以隱私權換取知情權,雖然通過對一些諸如生日、學歷、興趣等私密信息進行分析能進一步明確不同使用者的科研習慣與經費使用行為偏好,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仍應該抱有審慎的態度,規范處理涉及隱私信息資源。高??蒲薪涃M管理在強調精準管理、精準推送、精準服務的基礎之上,更應該同步利用大數據及云計算功能重塑安全監控體系,對關鍵崗位、關鍵節點設置預警與監督機制;將人防與技防相結合,形成明確的責任與制約機制,在保障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做好精準管理、精細分工,讓大數據優勢得以進一步凸顯。
【參考文獻】
[1] 張林,丁鑫,等.“互聯網+”時代會計改革與發展——中國會計學會2015年學術年會觀點綜述[J].會計研究,2015(8):93-95.
[2] 秦書亞.基于數字校園的高校財務信息化建設研究[J].會計之友,2016(18):91-93.
[3] 徐宗本,馮芷艷.大數據驅動的管理與決策前沿課題[J].管理世界,2014(11):158-163.
[4] 張紅英,王翠森.大數據時代財務分析領域機遇與挑戰[J].財會通訊,2016(5):84-85.
[5] 胡朝陽.大數據與企業會計業務流程重構探析[J].財會通訊,2018(7):10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