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東 魏惠茹
摘 要 互聯網數據以及相關技術的普及,為教育質量保障機制評價理論及方法的開發設計,提供了良好的數據基礎。為了提高整體評價效果,提出了基于“互聯網+”的教育質量保障機制評價方法。根據當前教育體制思想,從目標環境入手,建立多層次教學評價指標體系,利用“互聯網+”思想,建立邏輯數據體系,建立邏輯原始信息,生成信息數據表并以此為核心確定指標權重,根據上述的指標和權重,設計引入D-S設計理論,提取評價數據實現保障機制的方法評價。實驗數據表明,利用上述設計方法獲取的教學質量保障機制評價結果,數據聚合率提高了35%,數據適應性提高了29%,可以證明其評價結果更準確。
關鍵詞 “互聯網+” 保障機制 評價 設計理論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x.2019.04.019
Abstract The popularization of Internet data and related technologies provides a good data base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design of evaluation theory and methods of education quality assurance mechanism.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overall evaluation results, an evaluation method of educational quality assurance mechanism based on Internet + is proposed.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educational system thought, starting from the target environment, we set up a multi-level teaching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set up logical data system by using Internet + thought, establish logical original information, generate information data table, and define the index weight as the core. Based on the above indexes and weights, we design the method of introducing D-S design theory and extracting evaluation data to realize the guarantee mechanism. The experimental data show that the evaluation results of teaching quality assurance mechanism obtained by the above design method can improve data aggregation rate by 35% and data adaptability by 29%, which can prove that the evaluation results are more accurate.
Keywords Internet +; guarantee mechanism; evaluation; design theory
0 引言
“互聯網+”的引入,可以為教育質量保障評價機制的制定提供大量分析數據和分析方式,更可以做到更大范圍的流通,是現代互聯網教育質量保障機制評價分析不可或缺的支持性技術。基于上述分析理論,設計以“互聯網+”為背景,從我國當前教育理論教學背景出發,建立完善的評價性指標體系,以此提高我國教育質量整體性發展,促進我國教育體制改革進程。[1]
1 基于“互聯網+”的教育質量保障機制評價方法設計
因為教師教育活動是現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組織形式,想要對其教學質量保障機制建立良好的評價,需要首先明確影響教師教學質量的因素。對現代教育質量保障機制評價方法的制定,應該嚴格遵守多項原則包括:目標導向性原則、科學性原則以及可測性原則。在上述三點原則下,建立多樣化的評價準則和相應評價指標體系,并以此為基準建立適應性較強的教育評價模式,最后通過相關理論數據計算和“互聯網+”數據的科學性引入,建立適應的評價方法,實現對教育質量保障機制的科學評價。
設計提出的基于“互聯網+”教育質量保障機制評價方法需要立足于完善的評價指標體系,并結合實際情況,對當前指標體系權值進行合理劃分。“互聯網+”應用的意義在于引入大量準確性數據以及建立良好的分析體系,使分析結果更具備表述價值。[2]
1.1 指標體系制定
一個完整的教育體制評價指標體系需要具有以下的成分:(1)教育質量指標所達成的教育制度層面可延展性建構;(2)教育指標雖然需要處理教育保障機制各層級制度的可測量性數據分析數據,但是其測量活動僅針對當前數據概要,并不斷深入層級進行分析、判斷,所以指標體系更偏向于中間屬性。(3)指標體系可以作為一種價值符號進行判斷,所以需要根據具體的校標作為參考數據點或者評判標準,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數據屬性符合教育本質;(4)教育指標體系從本質上來說可以看做是一組統計量。[3]
從根本上來看,評價指標的具體化設計標準需要遵循以下三種選擇:第一,從評價目標分析指標的分析目標入手,對當前教育活動評價目標進行有序分解,通過分析討論獲取當前評價信息的本質屬性,再通過分析篩選,提取最能把握分析實質的屬性內容,把所有內容評價的本質屬性確定為指標,從而作為指標體系的簡體條件。這種指標定位雖然較為簡單,但是整體工作量極大,而且不容易掌握。
第二,從教育保障體系制度的相關關系入手,因為教育活動一定有必要的內在聯系,一項事物的發展變化過程,勢必引起其他關聯性事物的波動。因為因果關系的復雜屬性,事物之間的變化發展效應也是多樣化的。指標的建立可以根據發展變化和相應的教育活動,進行評價分析。
第三,評價目標的內涵出發,抓住相關教育體系和事物相關屬性的本質,根據這些屬性現象確定指標體系。這種建立方式雖然對經濟性相關條件要求較高,但是普遍適應多項化教育保障機制,具有較強的應用性。這些屬性的外部特征表現與相關事務評價因素具有高度復合性,因此這種指標體系構建需要設計者對當前評價類型具有全面深入的理解,否則勢必會遇到困難。[3]
1.2 確定權重架構
指標的設立雖然可以對當前教育質量保障機制實施,進行階段性的測評,但是收到環境因素、教師因素、學生因素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不同的教學指標和測評導向,占據不同的測評地位。建立適用的權重架構,使整個評價方法更具真實性和考量性。設計利用“互聯網+”思想,建立邏輯數據體系,通過數據信息和大數據測評,明確當前指標權重。
測評信息數據邏輯運行環境,需要借助“互聯網+”領域的模擬數據管理分析程序,Microsoft SQL Server2000和SQL Server2000 Service Pack。根據邏輯運行體系框架的設計要求,整個運行環境需要整體上傳所有的測評指標和當前學生的信息數據,利用程序進行初步分類和分析處理。在內質的數據核中,建立數據根系,然后根據數據關系要求,建立相應的分析環境,整體結構如圖1所示。[4]整個教學數據信息環境可以看做一個數據核心為主導的領域驅動架構,也可以看做是明確權重的實體部分。為了有效區于傳統的邏輯分析,提出更準確的權重計算方法,在信息計算環境數據表結構上,做出更多的優化,包括教職工信息優化、用戶信息優化、學生信息優化、注冊信息優化、學校信息優化等等。[5]信息權重可以明確其有序的教學活動,也是整個評價方法的核心環節,部分信息數據表如表1所示。
上述建立的信息數據表(表1)主要用于區別基于指標架構的各方向信息數據以及相應的數據認證權限,在上述表格基礎上,設計根據指標反饋情況,設計了學生基礎性數據表,作為輔助數據表如表2所示。
表2的數據會根據“互聯網+”數據中心和數據點進行上傳,并存處于數據邏輯環境中,作為教學原始信息,如果發現數據量過大,數據邏輯中心會根據其分類屬性特征,建立數據規律存儲。將上述信息存儲后需要通過最佳邏輯比例,進行數據提取,提取方程為:
在公式(1)中,A為教育數據集的特征分類;E1和E2分別為教學數據的橫向和縱向子集;為數據字節特征集;Rin最大教學數據特征集。通過公式(1)獲取數據庫數據集后,即可獲取權重信息,權重提取公式為:
為了加強權重數據的管理和對應數據的區別認證,設計額外增設了一體化編碼結構,對原始信息進行綜合認證,針對相應的權重信息,提出了一體化數據編碼設計。根據數據編碼,利用“互聯網+”的分析程序可以更快進行數據定位。通過分析程序的認證功能層也就是邏輯分析程序的應用層,可以有效進行編碼解讀。
編碼的具體規劃為集體信息和教學質量信息一體化,具有32位編碼特征。編碼的前段代表教學指標,中部代表相應的指標下級因素,例如教學基本設備要求、學生教育設施、教學設置、學術研究設施、學生內部分析、學生外部分析、教學反饋等等,最后為權重代碼。為了保證數據的唯一性,設計利用01代表一級指標、02代表二級指標、03代表三級指標。
1.3 實現教育質量評價
根據上述的指標和權重,設計引入D-S設計理論,根據數據限的上下級概率,提取評價數據。為了提高質量評價的合理性,設計將指標數據限的“點位評估”改為“區間評估”。每一個評估框架均是對應的實際評估子集。將所有子集進行歸一化操作,然后通過數據加權融合,對于指標數據結構臺式評估,將不同的教育評價指標進行計算。其合成函數如下:
根據上述和成法則,按照數據指標,對當前的各層數據進行融合,獲取教育數據當前資料等級,即為當前評估數據。
2 實驗數據分析
進行仿真實驗,獲取實驗數據,驗證實驗效果是檢驗設計理論的重要環節,也是后續技術升級所需數據的獲取途徑。從教育中心資料庫,調取了全國多家教育機構的教學數據,利用設計的教學質量保障機制進行集中評價,并獲取評價結果。為了檢驗結果數據是否具有更高準確性,實驗以傳統線性回歸統計法作為實驗對比方法,評估指標設置為數據聚合率和數據適應性,通過對比上述兩類指標參數,進行數據分析。
2.1 數據聚合率分析
數據聚合率可以體現數據與回歸線的趨近屬性,將上述兩種評價方法獲取的實驗數據進行聚合率提取,其結果如表3所示。
根據聚合率數據分析可以確定,應用設計評價方法獲取評價數據的聚合率,明顯高于傳統線性回歸統計法。具體提高比例超過35%。設計方法獲取到的評價數據,其數據適應性更高,再次證明設計方法的優勢性。
3 結束語
教育質量保障機制的評價方法,是現代教育工作開展的重點項目,也是教學質量保障的重要措施。“互聯網+”的應用使得相應的評價機制更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實用性。設計以互聯網數據技術為核心,提出了新型評價方法,具有更高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張宏,方健華.職業院校專業教師企業實踐效果評價與質量保障機制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2(2):83-87.
[2] 徐雅娜,胡曉旭,趙萍.高職院校專業發展狀態評價與監測機制的研究與實踐[J].職教論壇,2017.2(18):26-29.
[3] 方剛.基于“互聯網+”職教集團運行機制研究與實踐——以淮南職教集團為例[J].科學技術創新,2017.7(6):291-291.
[4] 徐碩,歐陽霞.“互聯網+”時代財經類高校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完善問題研究——以南京財經大學為例[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8.7(6):291-291.
[5] 范新民.基于“互聯網+教育”的外貿商務類專業實踐教學研究——以國際商務談判實戰平臺為例[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綜合版,2018.18.70(2):8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