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繼光
【摘 要】我國監事會制度運行效果不佳,飽受詬病,應當在現有制度的基礎上從勤勉盡責、提高監事的職業素質、給予個人監事一定的權利和激勵等方面加強監事會作用的發揮,完善公司治理機制。
【Abstract】The operating effect of the board of supervisors system in China is not good, which is widely criticized.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role of the board of supervisors and improve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mechanism on the basis of the existing system from the aspects of diligence and responsibility, improving the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supervisors, giving certain rights and incentives to individual supervisors and so on.
【關鍵詞】監事會;完善;作用
【Keywords】 board of supervisors; perfect; function
【中圖分類號】F276.1 ? ? ? ?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3-1069(2019)02-0099-03
1 引言
監事會作為公司治理機制的組成要素,在各國法律體系上對其均有規定,但因各國經濟發展及法律起源的不同,對其稱謂也不盡相同,有稱之為監察機構、監察人的,也有稱之為執行監事或監事會的,但均是對公司業務、財務進行監督、檢查、監察或執行的重要組織。我國《公司法》中規定的與董事會并列的監事會因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發揮效果不佳,反而被邊緣化,法學界和經濟學界對于監事會的存廢一直存有爭議。本文將從如何吸收和引進其他國家監事會制度的有益做法,在現有法律制度的基礎上充實和完善我國監事會制度,而不是讓其成為“擺設”“花瓶”,監事會作用的發揮流于形式,而是對其進行加強和改良使其發揮應有的作用。
2 監事會概述
2.1 我國的法律規定
我國采用的是監事會與董事會平行并列的治理模式,股東會是公司的最高權力機關,董事會是股東會決議的執行機關,監事會對董事會的決議和公司的經營進行監督和檢查。我國《公司法》明確規定監事會是法定機構,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監事會成員不得少于3人,應有一定比例的職工代表(股份公司監事會的職工代表比例不得低于三分之一)。對于股東人數較少或者規模較小的有限責任公司,可以設1至2名監事,不設監事會。監事任期每屆3年,可連選連任。董事、高級管理人員不得兼任監事。《公司法》第五十四條、第五十五條、第一百一十八條規定的監事會主要職權如下:
①檢查公司財務;
②對董事、高管人員執行職務的行為進行監督,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公司章程或者股東會決議的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提出罷免的建議;
③要求董事、高管人員糾正損害公司利益的行為;
④提議召開臨時股東會會議,在董事會不履行召集和主持股東會會議職責時召集和主持;
⑤提出股東會提案;
⑥依法對董事、高管人員提起訴訟;
⑦列席董事會,對董事會決議事項提出質詢或建議;
⑧發現公司經營異常時可以進行調查,必要時可以聘請中介機構協助,費用由公司承擔。同時,有限責任公司要求每年至少召開一次監事會,股份有限公司每6個月至少召開一次監事會,監事會的決議應當經半數以上監事通過。出席會議監事應當在所議事項的會議記錄上簽名。監事行使職權所必須的費用由公司承擔。
上市公司還需遵守證監會、證監局、交易所等監管部門治理準則和指導意見的有關規定。如《上市公司治理準則》規定了監事的知情權、發現違法行為的報告義務以及監事會的責任、構成及議事規則;《上市公司股東大會規則》《上市公司章程指引》《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治理指引》《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監事會議事示范規則》《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指引》等對公務員不能成為公司監事、監事,應對個人與公司的利益沖突及時披露以及一個人不能過多擔任上市公司監事均進行了規定。
2.2 法國、德國、日本等有關規定
法國是典型的歐洲大陸國家三權分立的政治理念,董事會與監事會并立,通過股東會選舉產生董事會、監事會,并對股東會負責。董事會與監事會成員不重疊,通過二者的相互牽制和監督來實現各自作用的發揮,我國即是引進和吸收了法國的公司治理模式。
日本的監事會制度脫胎于德國和法國,1950年后隨著商法的修改在董事會擴權與經營者監督方面的修改與演化的同時,也是監事會職權擴充削減的歷史變革,目前為更好地與國際接軌吸引外資,上市公司可以在3種公司治理機制中任選一種:
①傳統模式即股東會選舉產生董事會和監事會,監事的主要權責是監查董事、經理的公司行為,當董事、經理行為可能實質損害公司利益時,可以請求法院制止,對于董事行為的適當性不能監查,但明顯超出勤勉義務的可以對其進行適當性監查,此外,監事在董事會上可以陳述意見;
②只設董事會,不設監事會的單層委員會模式;
③董事會下設審計、監查等特殊委員會(大多由股東大會選舉的獨董擔任,原來的監事可以被提名為監查等委員會委員),不設監事會的混合模式。日本法規定職工不能成為公司的監事,主要是基于職工日常工作薪酬等由董事會和經營層管理,作為被監查人員再去監查上級或主管人員會造成監查無效。日本的獨立監事大部分是律師、會計師等專業人員,同時至少有一名常設監事,公司為確保監事會的有效監督需設立監事會幫助人員,薪酬由公司支付,但服從監事會指示。監事會聘請的專業機構費用由公司承擔[1]。
德國的公司理念是勞動與資本的伙伴關系,監事會作為法人治理結構中的最高權力機關,應由資本所有者與勞動者共同組成。因而采用的是雙層委員會制度,監事會與董事會是分層次的。監事會對董事會成員的任命、報酬有決定權,對公司的業務兼具監查和指導的權利與義務,需定期與董事會溝通,對公司戰略、經營計劃及風險管理等領域給予指導意見,董事會有義務向監事會進行匯報,必要時監事會可以召集股東會議。法律中明確規定不能將具體的經營行為委任監事會,但監事會需對董事行為是否合法、是否勤勉盡責進行監查,對于特定的公司業務(如:重大投資、資產處置、擔保、融資、分子公司的關閉撤銷等)需先取得監事會的同意。監事會每年至少要召開4次會議,監事會成員中職工代表人數應與股東大會選舉的監事人數相當[2]。
美國股份有限公司采用的是單層委員會制,不設監事會,僅設股東會和董事會,但在董事會中設獨立委員會,如審計監查委員會、薪酬委員會、提名委員會等,委員會成員基本由獨立董事擔任,與我國上市公司中采用的專業委員會制度類似。
3 我國監事會運行存在的主要問題
總體上看,在公司的實際運行過程中,各界對于監事會作用的發揮評價并不高,特別是在積極推進董事會專業化建設的過程中,隨著外部獨立董事的引入、董事會專業委員會的建設等,使得很多公司的監事會處于更加尷尬的境地,流于形式、形同虛設,更有部分監事會成員是為了享受待遇的人事安排,更遑論發揮專業知識技能起到監督作用[3]。
3.1 勤勉盡責素養有待提升
勤勉盡責是一個人職業素養的體現,更是履行某項職責所必須的主客觀因素。我國《公司法》對于監事會每年定期會議的底限要求是,有限責任公司一年、股份公司半年至少召開一次[4]。監事會決議需由過半數以上出席監事同意,一年只召開一次或兩次會議,日常又沒有常設機構,履行職責和發揮作用大打折扣,即便是事后監督和發現問題都是小概率。
很多監事都是兼職,無法全身心投入到監事會的工作中,常常因工作安排無法全部參加監事會或列席董事會,另外受個人精力所限,因兼職過多即便專業素養很高,責任心很強,最終也將難逃“掛職”的虛名。
3.2 專業素質有待提升
受各種因素的影響,監事會在公司治理中并未提升到應有的職責范圍內,在很多人的觀念里監事是閑差、職能上與外部董事、年度審計、專項審計以及紀檢、效能監查、職工監督等職能混淆不清,也正是基于以上認知,削弱了監事會應有的威信和本應發揮的職能。《公司法》對不得擔任監事有禁止性規定,卻對積極的硬件條件沒有強制性要求。正是基于以上原因股東委派的監事、職工代表監事等在專業技能上也未被給予高度重視,但履行職責,專業素質的高低將直接影響職能的發揮。按照《公司法》對于監事職權的規定(如檢查公司財務,對董事、高管進行監督等),監事履職是一項專業能力要求極高的工作,缺乏基本的財務、審計、法律、企業經營管理知識的人員是無法勝任此項工作的。
3.3 監事報酬存在問題
正是因為對于監事會作用發揮的不重視,監事人員的整體報酬水平不高,部分監事因為兼職從股東單位領取薪酬。公司經營的好壞對監事本身的直接影響不大,使得監事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上發揮不足。
3.4 監事職權有待完善
監事雖有提議召開股東會的職權和對董事、高管違法行為提起訴訟的權利,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確是困難重重[5]。股東會的召集權首先在董事會,只有董事會怠于行使時,監事會才可召集股東會。違法行為往往是事后監督發現的,取證、信息搜集、外部中介機構聘任等都需要公司的配合支持。列席董事會對董事決議的質詢或建議往往是徒有虛名。
監事會成員由股東會或職工代表大會選舉產生,法律上并未對專業的外部監事有硬性要求。監事成員產生的方式很容易使其與股東委派的董事會成員或受董事會控制的經理層共同為委派的股東服務,監督職能形同虛設。職工監事的第一身份是公司的職工,往往在選舉時就已被固化,從屬關系的監督作用會直接受到影響。
3.5 法律責任有待規范
現有法律中對于監事會成員未勤勉盡責、監督時效性差等的法律責任規定相對寬泛。監事會任期屆滿后連選可以連任,流動性較小,長期在一個崗位上任職不利于監督實效的發揮,頻繁更換監事,又不利于深入了解公司的狀況[6]。另外,需完善被解任人員申辯和提出損害賠償請求的解任機制。
4 結論
我國的監事會制度引進時追求的效果比較理想,移植過程中的一些文化背景被忽視,此項制度生成的機理未被有效吸收和消化,伴隨獨董制度和董事會專業委員會制度的加強,監事會作用的發揮陷入了顧此失彼、尷尬迷失的境地。在現有法律制度的基礎上需完善和加強監事會的作用,使其定位清晰,真正承擔起補位職能。當然任何一種制度的提出都是為了公司的更好發展,從而保護股東、債權人、職工的利益。因此,監事會的定位也不能顧此失彼,要通過創新為公司合法規范、健康有序發展提供動力和保障。
首先,應該明確監事會是全體股東、債權人和職工等利益的代表。
其次,應借助信息化等手段增加監事會會議的頻率和次數,同時借鑒日本的常設監事和輔助人員制度,明確監事成員親自參加會議的次數,如不能達到此要求,則視為不能履職并應該及時給予更換。監事會的會議決議和信息披露應規范、合理,監事會應定期對外答疑。
再次,應在法律中規定擔任監事的人員應具有法律、財務、企業經營管理等履職經歷,也要從“良善制度”責任心方面選聘監事。監事聘請外部機構對公司的審計或監查行為應與公司內部治理或股東監督等行為工作相區分,要解決監事對公司監督的信息不對稱問題。為了提升監事工作的積極性可以給予監事一定的股權或激勵政策,《公司章程》中應對監事發現問題避免或挽回公司的損失有獎勵措施。每位監事的兼職不能超過兩家單位,任期應規定最長不超過三屆,過程中解任時監事本人需做出相關說明。
最后,應該給予監事個人職權行使的獨立性,監事個人可以自己的名義對董事、經營層違反法律、損害公司利益的行為進行調查,同時設立防止個別監事濫用權力的合理機制,應設立終身追責機制,以應對怠于履職或未勤勉盡責的監事會成員。
【參考文獻】
【1】郭靂.中國式監事會:安于何處,去向何方?——國際比較視野下的再審思[J].比較法研究,2016(2):74-87.
【2】方龍喜.德、美、日股份有限公司治理機制比較[J].當代法學,2001(3):48-51.
【3】蔡元慶.從商法的修改看日本董事制度的發展[J].當代法學,2002(7):98-103.
【4】張守增.公司監督機制與發展本土化借鑒[J].人民司法,2004(1):43-45.
【5】曹艷芝,尹濤.論我國監事會職能實現的障礙及其消除[J].河北法學,2004,22(1):118-121.
【6】張志坡,王果.我國上市公司監事會治理的實踐[J].金陵法律評論,2014(2):11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