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麗 楊柳 李秀坤 安東旭 王丹

【摘要】目的 探討運用個體化持續健康教育方案對初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預后的效果。方法 選擇2018年5月~12月在我院住院的267例初次急性心?;颊撸譃?組,實驗組134例,對照組133例,實驗組給個體化持續健康教育,對照組給常規健康教育。比較兩組患者心肌梗死知識知曉情況、服藥依從性、住院滿意度、生活質量、并發癥發生情況、按時復診率。結果 實驗組心肌梗死知識知曉率、出院6個月服藥依從性、住院滿意度、生活質量、按時復診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個體化持續健康教育對初次急性心梗患者預后效果較好,值得推廣。
【關鍵詞】初次;急性心肌梗死;個體化;持續;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R54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32..02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嚴重類型,已成為威脅我國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其患病率逐年上升,并有年輕化趨勢。[1]目前,我國醫院現有健康教育主要針對住院患者實施,未注重個體化及患者出院后的繼續教育。[2]本研究根據初次急性心梗患者的個體需求,為患者進行持續健康教育,現報告如下。
采用目的抽樣,選取2018年5月1日~2018年12月31日我院心內科初次急性心?;颊邽檠芯繉ο?。符合納入和排除標準,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146例,退出12人,完成研究134人。對照組146例,退出研究13人,完成研究133人。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文化程度、疾病情況等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實驗組采用個體化持續健康教育方案;對照組采用常規教育方案。
1 個體化健康教育方案的實施
1.1 患者住院期間的健康教育
(1)患者住院當天醫生向患者簡要介紹病情并告知患者最佳治療方案。責任護士評估收集患者資料,查閱患者病歷了解患者病情及治療方案。根據患者病情、文化程度及需求制訂患者教育方案。
(2)責任護士在患者住院第二天起向患者及家屬講解心梗相關知識,有文化且有自主學習愿望的患者,責任護士向患者提供書面材料。文化水平低的患者護士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患者講解。副主任醫師每周查房2次,解答患者及家屬疑問?;颊呖呻x床活動后,請患者及家屬到示教室觀看影視資料。講解完畢以提問方式測評患者掌握情況。
(3)患者出院前1天,發放心梗知識問卷,測評患者掌握情況。以書面形式告知患者及家屬科室聯系電話,填寫隨訪手冊并發放給患者,告知患者出院后注意事項,無文化患者口頭告知的,書面資料交給有文化直接照護患者的家屬?;颊叱鲈寒斕焯顚憹M意度調查表,請患者留下有效聯系電話,并告知其護士會定時電話了解患者情況,并提示患者復查。
1.2 患者出院后健康教育
患者出院后1、3、6個月時責任護士電話提示患者到院復查,副主任醫師指導患者活動、調整用藥。出院后6個月護士發放問卷,測評患者疾病知識掌握情況、服藥情況、生活質量。統計患者按時復診、并發癥發生情況。
1.3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的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組間對比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1)心梗知識知曉情況:兩組比較P值分別為0.0000、0.003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出院6個月時服藥依從性:兩組比較,P值為0.00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住院滿意度:兩組比較,P值為0.01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4)并發癥發生情況:兩組比較,P值為0.766,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5)按時復診: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6)出院6個月生活質量:兩組比較,P值為0.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結 論
應用個體化持續健康教育方案,使初次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掌握了疾病相關知識,提高了患者住院滿意度,增強了患者的服藥依從性,并使患者在出院后按時復查,避免再次心梗的發生,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介入心臟病學組,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內科醫師分會血栓防治專業委員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中國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指南(2016)[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6,44(5):382-400.
[2] 何曉梅.急性心肌梗死健康教育效果分析與護理體會[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4,27(2):260-261.
本文編輯:李 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