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 鵬/南通理工學院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設計是一門關于傳統工藝美術的課程。傳統工藝美術具有內容豐富和種類多樣的鮮明特征。其中,制作工藝、保留紋樣、專屬色彩、使用方式、內含寓意,目前仍被當代設計師開發使用。
環境設計是在有限環境空間內,利用設計思維和設計方法,提升空間的使用功能和藝術美感。當下國人越發注重在家庭環境中,呈現中國文化的藝術氛圍,也使得新中式室內設計風格盛行。其中傳統工藝美術為環境設計提供著外在素材和內在涵養,發揮著極為重要的實際作用,也就凸顯出中國傳統文化藝術設計課程的重要性。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設計課程,注重理論知識的講授,意在于全面展現傳統工藝美術的藝術特征和制作工藝。理論知識的講授,幫助學生掌握傳統工藝的發展脈絡。然而,凡事物極必反。過度講解理論知識,容易出現“填鴨式”的教學過程,造成壓抑沉悶的課堂氣氛。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設計課程,涉及傳統工藝美術門類有建筑、陶瓷、剪紙、皮影、木板年畫、編織、染織、刺繡等等。繁雜的教學內容,與環境設計專業聯系性不強,為學生感知和接納傳統文化藝術增添現實的難度。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設計課程的最終教學成果,過去常體現在傳統工藝美術的調研報告當中,以此加深學生對于傳統工藝美術的理解。但是,設計調研的成果以及設計思考,無法轉化成設計出產物,使得學生難以體會到傳統工藝美術在實際設計中的運用。
(1)調整課程框架。中國傳統文化藝術設計課程是環境設計專業學生今后設計成長的知識起點,理應梳理清晰的脈絡框架。課程內容可分成二維平面部分(剪紙、皮影、染織)和三維立體部分(陶瓷、家具、建筑)這兩大部分。從二維平面部分到三維立體部分,課程將前后有序展開傳統工藝美術的內在關系。
比如,剪紙中常見的福祿壽圖案,也常見于在陶瓷當中,卻展現出差異化的紋樣造型和編排方式。課程內容上,通過發掘傳統工藝美術中二維平面部分和三維立體部分的相同點與不同點,使得學生能夠深入理解傳統工藝美術。
(2)結合課程內容與設計實踐。藝術設計類專業教學中,需要進行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利用理論為實踐提供指導,同時將實踐的收獲返回理論,這也是一條循環的發展路徑。中國傳統文化藝術設計課程一般開設在大一、大二的年級,考慮到學生當前設計能力尚在初級階段的情況,可以在學生的平面構成、立體構成、色彩構成等學習經驗基礎上,開展相應的設計實踐。
南通理工學院建筑工程學院環境設計專業大學二年級,開設中國傳統文化藝術設計課程。筆者嘗試進行課程改革,將字體設計作為實踐方向,融入到理論知識的傳授當中。文字的審美意義和象形方面的重要作用使文字在建筑設計中實現了廣泛的應用。字體設計,也將為學生今后店鋪門牌設計與展館展板設計等實踐方面,提供設計經驗上的輔助。

圖1 “蒙古”字體設計,設計者:馮愉媛

圖2 字體創意海報設計《立春》,設計者:馮愉媛
(3)開展專題性練習。針對環境設計專業的同學,中國傳統文化藝術設計課程將建筑部分作為重點內容,開展專題性的練習。課程將引導學生發現中國傳統民居之美,結合網上調研和外地考察的方式,總結傳統民居的布局方式與地域特色。再根據課堂講授的字體設計方法,展開設計上的創作。
南通理工學院建筑工程學院環境設計專業大二同學馮愉媛,選擇北方少數民族民居蒙古包為調研對象,尋找到建筑中的動物圖騰元素。馮愉媛提取出圖騰元素,滲透到字體“蒙古”當中,創作出有著草原自然生命力的字體效果(圖1)。文字形態在建筑設計創作中的運用是一種多重的表意方式,不論是在結構還是在裝飾上越來越引起建筑設計者的重視,并在他們很多的作品中都有所體現。字體設計與建筑形態的結合,還需不斷的開發與利用。
(1)教學手段的多元化嘗試。相較于以往中國傳統文化藝術設計課程注重理論知識,改革后的課程中教師講授核心內容和設計方法,引導學生更多參與到傳統工藝美術的調研、傳統事物在當代的設計轉化,以及傳統文化氣韻出產物的創作。學生在豐富多樣的教學過程里,逐步對傳統文化藝術產生興趣,進而主動參與到設計創作。
課堂上還結合前沿的設計案例,展現傳統文化在國內外的影響力。課程中刺繡部分,筆者播放李寧2018年在紐約時裝周上走秀視頻,表現中國刺繡和潮流服飾之間所碰撞出的美感。此次李寧服飾上仙鶴和飛天的刺繡紋飾,正是出自南通蘇繡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張蕾之手。課程以李寧服裝走秀視頻為吸引點,分析背后蘇繡的歷史文化、藝術特征、名家作品,再過渡至傳統紋樣的元素提取與設計轉化,使得學生認識到刺繡紋樣設計開發的重要價值。
(2)引導學生參與工作坊和比賽。由于南通理工學院許多同學對于設計創作具有極高的熱情,筆者在中國傳統文化藝術課程中,鼓勵同學們參與更多的設計工作坊和設計比賽,提升個人設計水平的同時,獲得更多業內專業人士的指導與認可,開闊藝術與設計的眼界。
2019年1月21日至1月29日,馮愉媛同學參加由江蘇省教育廳主辦、南通大學承辦的江蘇省高等學校“創新藝術工坊”大學生萬人計劃學術冬令營。馮愉媛憑借著中國傳統文化藝術課程中所掌握的字體設計方法,加上“創新藝術工坊”專家老師們的細心指導,創作出字體創意海報設計《立春》(圖2)。海報《立春》中將遠山、大雁、耕牛的傳統田園風光,融入到“立春”二字,表達出春意盎然的文化意境。
筆者作為南通理工學院建筑工程學院環境設計專業的一名教師,參與到此次中國傳統文化藝術設計課程的改革中,深刻體會到專業課程改革和學生素質培養絕非一朝一夕之事。中國文化藝術設計中潛藏著眾多的設計素材,需要收集、整理、理解、轉化、創作的完整開發過程,還等待著院校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參與,呈現出更多中國韻味的設計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