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新華學院 王艾嘉
自從加入WTO以來,中國在全球市場上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這對中國國際貿易發展以及世界經濟的促進都意義重大。同時,社會對國際化人才與需求也在逐步增加,綜合國際貿易人才不僅要求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同時需要具備一定的實務經驗。
后危機時代以美國為首的貿易保護主義盛行,中美貿易摩擦不斷演化升級。美國單方面挑起此輪貿易摩擦,中國對此采取反制措施,目前中美已經進行近兩輪的貿易對抗。在貿易環境嚴峻的背景下,中國企業出口貿易現狀陷入困境,每年我國因單證、標簽等不符合國際標準而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上千億美元。為了提升我國國際貿易競爭力,在人才培養方面,國家發改委培訓中心與中國標準化研究院于2011年共同實施《國際貿易標準化專業人才培訓計劃》,努力培養高級國際貿易標準化專業技術人員以及各級政府和企業主管國際貿易高級管理人員。大學教學與社會需求是相對應的,國際貿易教學和人才培養應結合新要求去進行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培養高質量人才。
另外,根據歷年麥可思發布的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數據顯示,2013年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被列為“黃牌”本科專業,黃牌專業是指除紅牌專業外,失業率高,綜合就業率低,工資和就業滿意度低的專業。2013—2018年間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沒有被列入專業預警行列,說明本專業適應經濟環境發展特點相繼作出調整與改革,如表1所示。

表1 2013年中國大學畢業生“黃牌”本科專業
然而,現階段應屆生仍舊面臨嚴峻的就業問題。隨著全球經濟不景氣帶來貿易萎縮的問題,大量外貿企業迫于生存壓力不得不裁員或暫停招聘。因此,高校在培養國際貿易應用型人才時需思考社會需求與人才供給之間的矛盾,解決校企供需脫節問題,跟上社會發展需求。
普通高校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應為以培養國際貿易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具體為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具備扎實國際貿易理論知識,具備從事國際貿易工作相關能力,能在外經貿管理部門、外貿公司、“三資企業”、金融機構等單位工作等高素質應用型專門人才。
然而,高校在實踐時易異化成“理論學術型”人才的培養,國際貿易理論研究型人才是屬于從事理論研究工作的“高級人才”,而普通高校的人才培養應與主要社會需求相匹配,培養出能夠在對外貿易領域的各大企業、單位從事相關國際貿易工作的應用型人才。
應用型人才要求學生不但需要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同時也應具備熟練的業務能力?,F階段普通高校的國際貿易課程普遍重視理論課程,實務類課程偏少,重視知識灌輸,輕視能力培養。例如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經濟學原理、貨幣銀行學等理論課程占國際貿易專業必修課程的大部分,而國際貿易實務、外貿單證、外貿英語函電等實務課程偏少,導致學生不知如何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業務中,進而對學習失去興趣。另外,由于一些高校的資金配套、軟件設施、實驗室、師資隊伍等限制,普通高校的實驗室建設、實習基地建設、國際貿易實務軟件配套等無法與課程建設對接,學生大多數時間都是被動接受課堂知識,這進一步減少了學生的實踐機會,業務能力無法得到有效訓練與提高。
普通高校國際貿易專業的“雙師型”教師普遍較為缺乏?!半p師型”教師強調教師應具備相應的實踐工作經驗。然而大部分國際貿易專業的教師都是具備扎實理論基礎的學術派,真正從事過外貿行業,具有充足企業工作經驗的教師相對較少。因此這也是導致高校教學重視理論教育而缺乏實踐教學的原因之一,缺乏實務操作能力的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容易出現脫離實際,照本宣科,“紙上談兵”的情況。
實務能力是國際貿易從業人員能力的核心,是具備貿易糾紛能力以及抗風險能力的前提。國際貿易從業人員只有掌握扎實的實務能力才能在求職市場上具備核心競爭力。因此,高效應將人才培養重心放在國際貿易實務能力的培養上。
后危機時代中國與各國的貿易摩擦加劇,其中以中美貿易摩擦形式最為多樣且頻繁,復雜多變的經濟環境給中國外貿企業帶來嚴峻挑戰,中國已經成為貿易保護主義的主要受害國。中國在堅持對外開放的同時,外貿企業應提高自身應對及處理貿易摩擦與糾紛的能力,這需要大量熟悉國際貿易規則的國際貿易從業人員,在規則和法律的框架內貿易,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貿易爭端。同時,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促使貿易摩擦常態化,即便外貿企業謹慎進行對外貿易活動也無法避免遇到貿易爭端。發生爭端時,國際貿易人才應能熟練使用相應規則爭取自身合理權益,最大化降低貿易損失。
面對頻發的貿易摩擦,外貿企業應建立風險防控體系,國際貿易從業人員應具備敏銳的風險意識以及風險管控能力。在與外國客戶商談時,注意調查清楚對方公司資信情況,掌握相關國家法律政策,將風險防范于未然。同時應考慮匯率變動對交易造成的影響,盡可能規避匯率風險。在履約過程中應辦理相關保險,減小交易風險??傊?,在貿易摩擦頻發的今天,政策風險、匯率風險、履約風險加大,國際貿易從業人員應時刻具備較強的抗風險能力,從而減小我國外貿企業的損失。
在當今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貿易摩擦頻發的背景下,本文總結了國際貿易專業傳統教學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以及新形勢下對國際貿易人才的新要求,本文為應用型人才培養提出以下幾個建議。
國際貿易課程改革應當結合全球經濟環境的變化及我國經濟發展政策的調整,從而使學生掌握我國對外貿易的整體脈絡。在課程設置上,必須注重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的平衡,增設實務類課程。除了常規的經濟學原理、中級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等理論課程外,國際貿易實務、外貿英語函電、報檢與報關實務、單證與函電、國際結算、國際物流實務等實務類課程,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增強學生的專業技能。由于學時有限,學生學習精力也有限,應把內容重復的課程合并,為實操類課程的開設節約更多課時。
除了平衡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課程改革還應拓寬課程領域,做到不僅有深度,還要有寬度。通過更新教學內容,增設商務英語課程,提升學生自信,也提高學生在國際貿易環境中的英語對話能力;增設國際商務談判課程,通過模擬實操,掌握商務談判技巧,訓練學生提前適應商務談判環節;增設國際貿易前沿課程,關注國際貿易領域出現的新熱點問題,有利于學生把握最前沿動態。
擴大并加強師資隊伍是實現國際貿易人才培養的重要舉措,只有精良的師資隊伍才能更高效培育出優秀的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在招聘時應注重教師的個人能力及綜合素質,在重理論輕實踐的不合理課程設置下,高校更應加大招聘具備豐富實踐經驗的教師,建立起一支以“雙師型”為主的師資隊伍,才能為培養應用型國際貿易從業人員奠定基礎。高校還應注重教師隊伍的后期培訓,鼓勵教師多參加校內外講座培訓,掌握國際貿易專業前沿動態,及時進行知識更新。
同時,各高校應引進海內外知名專家進高校開展講座活動,邀請企業優秀從業人員或管理人員分享經驗,為課堂教學作案例教學。同時派遣本校教師到各企業走訪學習,參與國際貿易實務的具體運作,體驗企業的進出口貿易操作流程,以此提升教師隊伍的業務技能,并且保持教師對行業的敏感度,有利于促進國際貿易人才培養更符合應用型人才的要求。
以賽促學是近年來本人所在學校中山大學新華學院嘗試的一種實踐教學形式,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比賽不僅能提高學生對專業課的學習興趣,提升實操技能與教學效果,同時比賽所獲戰績也使學校聲名遠播。實現以賽促學首先應建設學校學科競賽指導教師團 隊,并引入往屆參賽的優秀學生參與指導。參與競賽還需提供設備齊全的比賽場地以及軟件設備配套,因此需要加強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實驗室建設,同時開設與學科比賽相關的實驗課程。最后可依據學生的獲獎情況給予相關精神或物質獎勵,即達到了實踐目的,同時也帶動了學生參與競賽的積極性。
結合地方經濟的發展要求,加強校企合作,能夠促使國際貿易專業人才能夠在地方經濟發展中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同時能夠豐富教學形式,提高教學質量。這需要學校加大與地方政府部門之間的合作,共同推進實習基地建設,并且選拔優秀的國際貿易專業學生在實習基地中實訓,通過實訓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積累相關的工作經驗,提前適應社會環境,實現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從而滿足地方經濟發展中所需的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
校企合作,加強實習基地建設是國際貿易專業教學改革的一項創新嘗試,更有利于高校培養應用型人才,滿足社會需求,滿足我國外貿企業對應用型國際貿易從業人員的需要,推動我國國際貿易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