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材解讀是為教學活動奠定基礎的,要體現課標要求,要理解教材的編寫意圖,實現教學三維目標。小學語文教材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載體,教師應在認真研讀語文課標、鉆研小學語文教材文本、了解學情的前提下,充分理解教材內容,創造性地、合理地運用教材文本。
關鍵詞:小學語文;文本理解;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17-0070-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7.065
小學語文統編版教材已經在全國范圍內開始使用,但部分教師受認識和能力所限,對教材的理解出現了一些偏差,導致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出現“越位”或“不到位”的現象。究其原因,教師對教材的認識缺乏深入理解,不能從多維度去領悟、理解教材文本的內涵及思想價值,對教材的解讀不精準,對教學目標沒有系統的認知等一系列問題,成為制約小學語文教學發展的瓶頸。如何正確解讀小學語文教材文本,是廣大教師面臨的一大課題。
一、品讀語言文字的魅力
語言文字中蘊含著作者的情感及對生活中某些事情的看法或見解。教師應引導學生去捕捉教材文本中一些有價值的信息,用心品味文中的字、詞、段,品味其語言藝術特色,發掘其內在價值。
品味教材文本中的語言文字,文中有一些概括性、語意深刻的詞語,它們對體現文章的主旨有很大作用。學習《草船借箭》時,教師讓學生細細體會諸葛亮的“笑”,讓學生從“笑”字解讀課文內容,領悟“笑”在文中的深意。文中共有“諸葛亮說”多處,但有一處“諸葛亮笑著說”。教師讓學生說說諸葛亮笑的是誰。有的學生說:笑曹操。因為曹操性格多疑,霧大,不敢出兵。這其中飽含著輕蔑的笑,有諷刺的意味;有的學生認為:笑魯肅,魯肅擔心,怕曹操出兵,魯肅不明白諸葛亮的想法,這笑中有寬厚的意蘊,笑得幽默;有的學生說諸葛亮在笑自己,這笑中透著自信、胸有成竹,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有的學生認為諸葛亮笑周瑜,教師引導學生細細品讀文中第二、三自然段,領悟其中“笑”的含義,這笑聲中摻雜著勝利、自豪的韻味。學生抓住了“笑”這個細節,就能深入體會文中人物鮮明的性格。
二、揣摩文章巧妙的構思
1.文章結構。教師應引導學生學習并理解一些文章的結構特色,對于學生寫作有益。如總分式結構類型,《牧場之國》這篇文章有五個段落,作者用總起,然后分述形式,展現出優美迷人的景觀,讓學生為異國的田園風光所陶醉。文本先寫荷蘭總體印象,接著重點寫“牧場之國”來展現其獨特的風情。
2.語言結構。小學語文教材中選編的文章,語言風格各有特色:生動形象、簡潔質樸、含蓄深邃……教師要仔細揣摩這些語言文字。解讀教材文本時,教師應深入理解、體會、感悟這些語言文字中蘊含的寓意,要觸動學生的靈魂,讓他們領悟這些語言文字的魅力,讓學生學會理解、感悟、欣賞、運用。
如《山中訪友》一文中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透過這些語言文字,可感悟到充滿詩情畫意的景象。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細細品味這些優美的語句,領悟作者的語言特色。
一篇文章抒寫一種情感,闡發一個道理,表明一種見解,它詮釋著作品的意義。小學語文教材文本在布局謀篇上都有自己的特點,它流露出作者的某個觀點、感想、見解。教師只有認真解讀教材文本,把握住文章的情感基調,掌握文章的結構,才能對文章進行整體把握。
三、以學生為本,解讀文本
1.從學生的角度解讀。解讀教材文本應以教材中蘊含的思想、情感、哲理為導向,以促進學生發展為基點。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在理解教材內容的基礎上,應拓展、延伸教材內容,甚至是超越文本。教師不應脫離文本,不能以自己解讀教材文本替代學生體驗,肆意發揮、拔高。語文課堂教學中從學生的需求、學生的生活為出發點:學生是以“好奇、期待”的心情去閱讀文本;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更多的是形象思維;學生與文本對話的根源在于生動、形象、有趣的語言文字。解讀教材應以學生為出發點,教師引導學生聽、看、想、思考。總之,教師解讀文本是為學生服務的。教師研讀教材文本,明確教學目標,選擇教法,還要為學生考慮。教師在解讀教材文本時要進行換位思考:學生怎樣理解這篇課文?解讀文本并不是一味延伸、拓展。教師應站在學生的角度分析問題,以學生的水準解讀文本。
2.細讀教材文本。細讀就是教師與學生要仔細、認真地讀,要細細品讀、體會、領悟。解讀教材文本是語文教師本職工作。要上好一節語文課,教師應細讀文本。解讀教材文本,一是文本中提供的信息;二是運用已有的知識把提取的知識進行加工、再創造。因此,教師應認真研讀,品讀教材中的語言文字,把握主要思想內容,并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所謂細讀就是要反復讀,讀后要留心文中人物形象,領悟語言文字的魅力,感悟作者的情感,完成教學目標。
總之,教材解讀應以教學活動為基礎,體現課標要求,理解教材的編寫意圖,實現教學三維目標。語文教師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認真研讀語文教材文本,充分理解教材內容,創造性地、合理性地運用教材文本。
參考文獻:
[1]高峰.多元解讀,實現“美”味課堂[J].內蒙古教育,2018(16).
[2]陳煥慶,蔣玲珊.“意”“言”兼得,方為和諧課堂[J].小學教學研究,2018(4).
[3]石耀華.文本解讀的方向偏差、成因分析與出路探尋[J].課程·教材·教法,2017(11).
[責任編輯 谷會巧]
作者簡介:宋景景(1982.10— ),女,漢族,河北石家莊人,中小學二級,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