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娟 肖俊蓉 周玟
【摘要】中華民族發展至今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且在整體的發展過程中并沒有間斷過歷史的傳承,其與我國漢字的發展具有較大的關系。就歷史發展而言,我國方塊字中所呈現的藝術性獨一無二,其他國家發展中所形成的文字與漢字相比相形見絀。漢字整體構成十分簡潔,但對中國文化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與決定性的影響作用。自古至今的發展中,隨著漢字的不斷演變,其中所體現出的藝術性與審美性并沒有隨之減少。為促進漢字的更好發展,對在藝術設計中所包含的審美研究必不可少,以此吸引更多感興趣的世界友人,推動漢字的傳承。
【關鍵詞】漢字? 藝術設計? 審美特征
【中圖分類號】J5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5-0024-01
我國在長久的歷史發展中所形成了多種文化形式,對文字的變化同樣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在古代的發展中,對漢字具體起源具有較多說法,發展至今,漢字構成的基本元素包括:點、橫、豎、撇、捺五部分。整體而言,元素之間并沒有特別之處,但通過不斷的變化與組合成為了文化的傳承載體。簡單的漢字元素,簡潔的筆畫構成,最終演變為了具有濃厚文化底蘊與藝術性的方塊字,通過漢字的傳承,促進了中國文化的發揚光大,能夠使他人對中國進行更加深入且全面的了解。
一、漢字的藝術設計
就功能方面的呈現而言,漢字與其它國家文字的根本作用是記錄,最初是對時間的記錄,對生活事物的記錄等等。據歷史文獻記載,最早的記錄方式是倉頡造字,隨著記錄內容的不斷增多與豐富化,其主要經歷了三個時期:圖畫文字、表形文字、形聲字。所最終產出的符號形式。在最初的圖畫文字階段,漢字的記錄是以事物的最初樣式為標準,例如:“日”、“山”、“水”等,利用形象對其含義進行表現;在表形文字階段,主要是以對物體形象的描繪文字,又被稱為象形文字;在當前所形成的形聲字中,其主要是以象形字為基礎,通過兩個文復合形成。通過文字的不斷發展,人們會根據其實際漢字在原基礎中添加一些內容,或削減一些,為其賦予新的意義。是文字最基本的產生形式之一。更是其在藝術中所體現出的設計原則。
二、漢字的審美特征
自遠古時期發展至今,漢字在設計中的含義與理念由最初的簡易逐漸包含了復雜的內容,形成了龐大的體系。自賈湖刻符之始,一直發展至今的現代簡體字,大部分文字在過程中經歷了較多的變化,但其在記錄功能的實現同時,其中的審美特性并沒有隨之消散,其中所蘊含的文化底蘊與設計審美性更加完善與充足,并將其完美呈現。經過了歷朝歷代的文化洗禮,其中所呈現的審美性主要分為以下方面:
(一)漢字排列起來有一種協調的美感
在漢字的頻繁使用中可以發現,一些文章雖然篇幅較長,內容較多,但在閱讀之后并沒有贅述或不和諧之感,其原因是漢字之間的搭配貼合,具有協調美,一些字能夠給人呈現出完美的視覺協調性,例如:“中”,“大”,“未”等字,書寫工整,其結構對稱,平衡感極強,整體所體現出的感覺就是漢字所具有的協調美。
(二)漢字構成的空間美
漢字的協調美,則其格局呈現受其影響同樣完美。漢字空間構成手法較多,有時漢字的組成是由兩個字復合疊加所組成,呈現出了新的含義,比如“泉”,上半部分表示顏色,下半部分則代表的是物體,兩個字疊加之后,最終形成了另一形式的物體十分的形象,構造形式的簡單化,其所包含的是生活哲學美,體現了漢字的空間美。
(三)漢字構成的動態美
一些文字整體呈現較為簡單,但是其屬于象形字,意思與所表達的形象之間具有較大的聯系,比如“火”和“日”通過文字能夠使人呈現出熱情與溫暖的感覺,形象的表現出了太陽的生機,以靜態的漢字體現出動態美。
(四)文字排版的藝術美
漢字經歷了上千年的發展,是文化的結晶產物,通過對其藝術性與審美性的體現研究,發現漢字經過了不斷的變化,其已經不單單是文字的發展象征,更是中國文明的發展傳承,橫平豎直營造了多種多樣的漢字形式,是其最為傳統且根本的藝術美。
綜上所述,在中國文化的形成中,作為古老的文明國家,漢字是古老文明的象征符號,是最早的文字形式之一,在當前的發展中其成為了使用人數最多且流傳與影響最為廣泛的文字。從任何方面而言,漢字作為文化藝術形式,不同的形狀、組合、結構,呈現出的含義與特點更不相同,給人以更多的遐想空間。更是與英文字母等外國文字的根本區別。通過對其中所包含的藝術設計的審美性的分析,能夠更好的促進其精神的傳承,文化的傳播。
參考文獻:
[1]王義萍.探討漢字在藝術設計中的審美特征[J].大眾文藝,2018(22):82.
[2]上官麗婉.漢字形態在藝術設計中的美學審視[J].大眾文藝,2018(05):62-63.
作者簡介:
劉娟(1998.09-),女,四川達州人,本科,研究方向:環境設計方向。
肖俊蓉(1998.09-),女,福建三明人,本科,研究方向: 環境設計方向。
周玟(1999.02-),女,福建漳州人,本科,研究方向:環境設計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