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混合式教學;信息技術;圖形計算器;數學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9)27-0064-03
【作者簡介】陳小璐,揚州大學附屬中學(江蘇揚州,225002)教師,一級教師。
一、基本情況
1.授課背景。
“混合式教學”是一種教育形式,該形式下的學習具有以下特點:(1)部分學習活動在線進行,可以控制學習的時間、地點、途徑,也可以控制進度;(2)部分學習活動在教室中進行;(3)結合個人在某一門課程中的學習狀態,來獲得一種綜合性的學習體驗。它是集體學習與個別學習的混合,是線上學習和線下學習的混合,是一種促進深度學習的教學方式。筆者所在學校具有網上自主學習的環境和資源,筆者在一次公開課中利用這些資源講授了“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一課。現將過程記錄如下。
2.教材分析。
本課課題為“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蘇教版高中數學第三章第四節)。本課按照“問題情境→數學活動→意義建構→數學應用→回顧反思”的思路設計,在解決問題過程中逐步建構、應用數學知識。學生在前面一節已經學習了函數零點的概念和零點存在性定理,本課以數學問題情境引入主題,用生活問題情境引入二分思想,通過問題串,開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從而解決一般方程的解的估算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利用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歸納、抽象等一般的科學研究方法,讓學生感悟等價轉化、函數與方程、數形結合、分類討論以及無限逼近的數學思想,體會數學的本質。
二、混合式教學的實施流程
混合式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的課前、課中、課后學習提供豐富的網絡學習資源,個性化的混合式學習機制。教學流程如下:
課前學習設置兩個微課:一是函數與方程概念復習微課,幫助學生課前復習;二是情境式微課,從數學情境和生活情境角度思考本課知識。課堂教學中設置兩個微課:一是概念教學微課幫助學生內化概念;二是典型例題反思微課幫助學生更好地反思。課后學習中設置兩類微課:一是解題教學微課解答數學練習中的問題,學生根據學情需要選擇觀看視頻,實現差異化教學;二是錄制以中外歷史上的方程求解為課題的數學文化微課,通過方程求解數學史料的簡要介紹,讓學生接受數學文化的熏陶,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當學生對教師提供的學習資源存在認知困難時,他們可以借助實時交互平臺向教師尋求幫助,亦可以通過學習平臺發布話題,尋求其他同學參與話題的討論進而獲得問題的解決。筆者采用極域網絡系統發布學習資料,搭建學習平臺,教師和學生都可以通過平臺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用課堂直播系統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幫助學生深度理解數學。
三、教學過程
1.課前學習。
微課1:圖象交點與代數處理。
(設計意圖:復習函數與方程概念,并構造兩個函數,引導學生觀察它們的圖象交點個數及交點的位置,啟發學生從對圖形關系的探索,轉化為感悟應用零點存在性定理,求零點個數及所在區間的代數方法。)
微課2:猜數字。
利用網上教學管理平臺,開展小組線上或線下猜數字活動:采用取中間值的方法,比如在0與1000之間,先猜500,這時它可能是正確答案,如果不是,就根據對方的提示,可以縮小猜的范圍;倘若500大了,那么數就應該在1~500之間,然后再縮小范圍猜中間的250這一數字,以此類推最終猜出這個數字。
(設計意圖:利用生活情境引出二分思想。通過以上活動,引導學生感悟,并抽象出二分思想,培養學生數學抽象的能力;應用二分思想解決數學問題,感悟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引導學生從生活走向數學。)
2.課堂教學。
(1)問題引領
求方程lg x=3-x的近似解。
問題:①你能否利用數形結合的方法對方程lg x=3-x的解作一個估算,找到它的大致范圍?②方程lg x=3-x在(1,3)上有解嗎?你能否給出證明?③方程lg x=3-x有幾解?你能縮小解所在的范圍嗎?
(設計意圖:線下個別學習,以數學問題導入本課。通過一次方程與二次方程的解的分布,促進學生深入思考一般方程的求解問題。以問題鏈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讓思維走向深入。)
(2)數學活動
活動形式:小組合作學習,利用圖形計算器進行數據處理;教師利用網上教學管理平臺,直播不同小組學生的活動過程;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開展探究活動交流,將活動成果實時反饋到每個學生的電腦桌面,并作及時的評價。
微課3:二分法求方程lg x=3-x的近似解(精確到0.1)。
(設計意圖:改進教學方式,合理使用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等多種學習方式,組織學生課堂學習。遵循“問題鏈—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抽象出一般方法”這樣的教學流程,層層遞進,循循善誘,以提升學生獨立思考、數據整理、優化算法的能力,促進數學的深度學習。)
(3)數學應用
例題:求方程x3=3x-1的近似解。(精確到 0.1,可利用計算器)
微課4:解題方法賞析。
方法一:根據函數y=x3和y=3x-1圖象判斷它們有三個交點,分別記為x1,x2,x3且x1∈(-2,-1),x2∈(0,1),x3∈(1,2),構造函數f(x)=x3-3x+1,利用二分法逐步算出結果。
方法二:利用圖形計算器作出y=x3和y=3x-1的圖象,數據分析圖象交點橫坐標,可以求出對應交點。或者作出函數f(x)=x3-3x+1圖象,分析其與x軸交點的橫坐標,接下來引導學生利用二分法代數證明以上結論。
(設計意圖:用圖形計算器探究方程解的情況,找出問題的解,再代數推理驗證結論。圖形計算器的使用旨在數據處理,讓學生理解二分法的全過程,培養學生的直觀想象能力,掌握求近似解的數學方法。)
3.課后學習。
微課5:數學史上的方程求解。
(設計意圖:通過求解方程的數學史料,簡要介紹高次代數方程解的探索歷程,讓學生了解高于4次的代數方程不存在求根公式這一結論,進而體會尋求估算高次多項式函數及其他函數零點的算法的必要性。讓學生接受數學文化的熏陶,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四、教學反思
1.混合式教學促進學習方式的改變。
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優勢主要表現在:快捷的計算功能、豐富的圖形呈現與制作功能、大數據的處理功能,提供交互式的學習和研究環境等方面。將教學內容和信息技術合理整合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混合式教學中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線上線下學習,打破了傳統課堂中教師一言堂的狀態,教師成了資源建設者,學生學習的合作者,調控知識生成的引導者。學生不僅可以解決自身的學習困惑,還可以通過學習平臺參與話題的討論幫助他人解決問題。混合式學習方式能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和理解數學,增強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2.混合式教學讓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生根。
數學學科核心素養是具有數學基本特征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思維品質與關鍵能力。數學教學只有遵循數學問題提出的內在邏輯、數學問題解決的內在邏輯和數學問題拓展的內在邏輯,才能有效地引導和促進學生學會數學地、有條理地、理性地思考。
本課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引導學生從生活情境中抽象出二分法的思想,借助圖形計算器,促進學生完整地經歷二分法的運算、推理、猜想、判斷、調控的數學思維過程,達到了促進學生深度學習,培養數學核心素養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莉茲·阿尼.混合式教學:技術工具輔助教學實操手冊[M].孫明玉,劉夏青,劉白玉,譯.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7.
[2]劉清昆,周麗峰.高中數學混合式學習的行動構想與實踐樣式[J].高中數學教與學,2018(9):3-8.
[3]劉清昆.高中數學教材同步性微課的樣式與課堂整合[J].教學與管理,2016(16):42-45.
[4]李昌官.追尋知識發展的內在邏輯——以“方程的根與函數的零點”的教學為例[J].中國數學教育,2017(12):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