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學習平臺;信息技術資源;高中數學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9)27-0067-04
【作者簡介】喻平,南京師范大學(南京,210097)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
有幸參觀了揚州大學附屬中學建設的“基于網絡的自主學習數學課程基地”(下面簡稱“數學課程基地”),使我對這個基地的硬件有了初步的感受,今又讀到該校何繼剛、陳小璐和高建國等老師的文章,加深了我對這個基地軟件系統的進一步認識。一所中學能順應信息社會給教育帶來的變革,能駕馭信息技術給教學帶來的沖擊,做出了一個高質量的新型數學學習平臺,除了他們有前瞻性的思考,更是兼備了腳踏實地的作風和堅韌不拔的進取精神。下面就自己對“數學課程基地”的認識,談談自己的感受與聯想。
一、課程資源的深度挖掘
數學課程資源分為外顯素材性資源、外顯條件性資源、內隱素材性資源、內隱條件性資源。[1]外顯素材性資源主要指以文字、語言、符號、圖形、圖表等在教材或媒體上顯示的知識,反映的是外顯的、靜態的結果型知識;外顯條件性資源指課程實施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主要涉及設施、媒介和環境;內隱素材性資源是指不以文本形式顯性表述的,潛藏于顯性知識深層的隱性知識;內隱條件性資源主要指教師根據對素材性課程資源的理解,結合外顯條件性資源去構建的一種適宜于學生學習的課堂環境,包括構建能夠使學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參與學習的情境,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組織形式,對課堂節奏的準確把握,營造平等的課堂對話氛圍,對學生的行為作出恰當評價,使用有效的方式提出問題等。
學校的圖書館、多媒體教學系統、網絡等具有外顯特點,是一種外顯條件性資源,把這種資源作為單個的、獨立的技術手段來使用,其發揮的教學功能是有限的。如果把這些外顯的資源與課程進行深度融合,構建一種由單個外顯條件性資源無法凸顯的更強大的課程資源,那么這類外顯資源就變成了內隱條件性資源,而內隱條件性資源會使教學發揮出更加全面的功能。“數學課程基地”所做的就是這個工作,即將外顯條件性資源轉化為內隱條件性資源。
第一,構建多元化的、互動的學習資源。包括:(1)支撐性課程資源。將國家課程校本化、數字化,形成“導與學、展與評、研與思、做與診”的“四步循環”的教學模式。支撐這個教學模式的手段是進行微課程資源的建設,通過微專題資源的開發,突破學習難點和重點。(2)拓展性課程資源。其一,面向全體學生,建構數學學科應用的校本課程和對應的數字化資源。其二,建構探究性學習實驗室和競賽數學課程,為精英數學教育提供學習資源。其三,構建數學圖書館,提供數學閱讀資源,創設數學學習與探究環境,拓寬學生的數學視界和數學思維空間。(3)個性化課程資源。為學生自主學習數學課程建立學習檔案和錯題本,通過評價機制促進學生反思性學習。
第二,構建師生互動的數學教學資源。建構了師生互動的數學教育資源庫,實現師生課內外互動、人境互動、情知互動、生生互動關系,形成師生的學習共同體。
第三,整合多種學習平臺,構建自適應學習的環境。建立數學探究實驗室、數學自主學習實驗室、互動微格教室、虛擬演播室、教師工作室和學生數學學習指導中心,將視頻管理平臺、極課大數據平臺、極域廣播系統、科大訊飛系統、自適應測評系統、數學閱讀系統等整合,構建多種平臺與學科整合的方案、使用方法和流程。
顯然,“數學課程基地”對數學課程資源作了深度的挖掘,具體表現在:(1)對各種外顯性課程資源作了有效組合。分散的資源其用途是有限的,按照信息論的觀點,合理的組合會使部分的功能之和大于總體的功能。如果零散地運用這些資源,那么在教學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是片段式的嵌入,難以產生合力效應。事實上,有效的組合就是創新,它能夠把隱性的課程元素挖掘出來,構建利于學生探索、追問的教學情境。(2)對各種外顯課程資源作了流暢的貫通。圍繞自主學習這一主題,在各種資源之間建立通道,相互作用、相互支撐,產生“動車”效應,使每一種資源都有自身的動力,組合起來就形成了高速運轉機制。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從數據庫中選擇合適的資源進行學習,學習過程可以采用人機對話或與教師交流,學習效果能得到及時反饋。這一過程融自主定位、自主探究、疑難解惑、評價反饋于一體,提升了教學效率和效益。
二、信息技術的有效整合
北京師范大學何克抗教授指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就是通過將信息技術有效地融合于各學科的教學過程來營造一種信息化教學環境,實現一種既能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為特征的教與學方式,從而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較充分地發揮出來,使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結構發生根本性變革——由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結構轉變為“主導-主體相結合”的教學結構。[2]
“數學課程基地”采用集成方式,構建了一個信息化的教學環境,提出的“四步循環”的教學模式:導與學——預習引導,獨立初學;展與評——互動交流,點撥概括;研與思——應用拓展,回顧小結;做與診——鞏固練習,診斷反饋。實現一種既能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主導-主體相結合”的教學結構,因而,使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實現了本質意義上的整合。
南京師范大學吳康寧教授認為信息技術與課程的結合方式有四個層次。[3]一是“塞入”,指信息技術進入教學并非是教學活動的展開本身對于運用信息技術的內在需要的產物,而是教師“為了使用信息技術而使用信息技術”這樣一種刻意行為的結果。二是“加入”,教師之所以使用信息技術,目的已不在于僅僅通過動作形式的改換來對教學進行一下極為表淺的點綴,而是想針對教學中的某些不足,進行必要“彌補”。三是“嵌入”,指信息技術與教學之間是一種相互契合的狀態,教師運用信息技術,完全不是為了點綴,也不再是為了局部性地彌補,而是為了全面提升教學效果。四是“融入”,將信息技術融入教學,不是借助信息技術來彌補教學中的某些不足,也不僅僅是通過信息技術來提升一般意義上教學效果,而是旨在“創構”,即創構出一種全新教學時空,使學生盡可能全面的成長與發展。顯然,“數學課程基地”的建設旨在使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高度整合,進入真正意義上的“融入”層次。
陳小璐老師的教學設計,將教學分為課前學習、課堂學習、課后學習三個階段。課前學習采用同步性微課,設計探究問題鏈,學生通過實時交互系統學習平臺自主學習;課堂學習通過課堂直播系統,設計同步性微課,采用合作式學習方式學習;課后學習階段,學生在實時交互系統學習平臺上,學習同步性微課并進行同步作業檢測。課前的兩個微課“圖象交點與代數處理”和“猜數字”,暗示了逐步逼近的思想,直接為學生接受新課做準備,起到了很好的“先行組織者”作用。在課堂學習中,利用微課的直觀性和高效性,讓學生對求方程近似解的解題方法進行賞析。在課后學習中,陳老師設計了兩個微課“同步練習”和“閱讀材料”,一方面是對學習效果的直接檢測,另一方面將數學文化嵌入教學中,提升學生的文化品格。整個課的設計環環相扣、一氣呵成,課前、課中、課后的微課學習,自然而必須,信息技術不是硬“塞入”或“加入”的,做到了比較好的“嵌入”或“融入”。
三、自主學習的優良平臺
自主學習又稱自我調節的學習,一般是指學習者自覺確定學習目標、選擇學習方法、監控學習過程、評價學習結果的過程。美國心理學家齊莫曼(Zimmerman)提出了一個系統的自主學習研究框架,對自主學習的實質進行了深入說明(見表1)。[4]
齊莫曼認為,確定學生的學習是否是自主的,應該依據研究框架中的第三列,即任務條件。如果學生在該列中的六個方面均能由自己作出選擇或控制,則其學習就是充分自主的;反之,如果學生在這六個方面均不能由自己選擇或控制,則其學習就無所謂自主。
數學課程基地結合自適應學習理論、個性化學習理論,構架了一個以自主學習理論為基礎的學習平臺。與齊莫曼設計的自主學習框架對照,可以看到兩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首先,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在數據庫中選擇合適的材料進行學習,是一種內在的、自我激發的動機表現,體現出“選擇參與”的特征。其次,針對不同知識類型開發了微課資源,為學生創設自主選擇、自主學習的平臺,同時,創設同伴互助的問題情境,營造合作交流的氛圍、機會,創造展示自我的平臺,構建同伴互助學習的音頻和視頻資源,表現出“選擇方法”的特征。再次,通過自適應測評系統將教學過程中單一的、靜態的數據關聯起來,并進行關聯分析和統一管理,幫助教師收集練習過程數據,獲得真實的反饋,支撐教師整理個性化練習數據,推送針對性練習資源,提供個體練習方案,表現出“控制學習結果”的特征。因此,這個平臺充分體現了自主學習的要義,是自主學習理論在實踐中的具體應用,使教育理論落地生根。
值得強調的是,這個平臺可以讓學生自主選擇材料學習,學習結果可以得到及時反饋,因而突出了個別化教學的思想,即教師可以通過平臺,根據學生的個性組織教學,使不同學生得到自身的發展。正如何繼剛老師在文章中指出的:“我們依托E-Learning平臺,通過線上個性化解疑、糾錯,線下或線上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與文本對話的學習方式,組織學生進行解疑、糾錯的教學,讓學生可根據學習的反饋與評價自主選擇相應的微視頻、習題等,實現個性化的自主自助學習,有效地提升了借助網絡學習平臺促進數學深度學習的能力。”在操作層面上,高建國和何繼剛老師的文章“數學課程基地:混合式自主學習的場域”進行了很好的基于實踐的解讀。
我們經常說因材施教,但在大班化的教學組織中是很難做到的,一個教師面對幾十個學生,難以做到面面俱到。在今天的大數據時代,信息技術可以解決這個問題,E-Learning平臺相當于給教師帶來了一種“分身術”的工具,教師可以游刃有余地應對個別化教學。
數學課程基地就“讓數學的自主學習過程真正面對每一個獨立的個體”的個別化教學,提出了更進一步的建設構想:其一,基于新課程標準,進行國家課程校本化的工作。依托課程基地實施路徑,建構互補共生的課程群和相應的數學自主學習資源。其二,研究基于發展自主學習力的教的方式、學的方式、評價的方式,讓核心素養落地、生根、生長。
衷心希望揚大附中的“數學課程基地”在這個愿景下做得更好,走得更遠!
【參考文獻】
[1]喻平.論內隱性數學課程資源[J].中國教育學刊,2013(7):59-63.
[2]何克抗.對國內外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途徑與方法的比較分析[J].中國電化教育, 2009(9):7-16.
[3]吳康寧.信息技術“進入”教學的四種類型[J].課程·教材·教法,2012(2):10-14.
[4]龐維國.90年代以來國外自主學習研究的若干進展[J].心理學動態,2000(4):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