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學是小學階段的重要基礎學科,傳統的小學數學課堂并沒有充分考慮小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導致優等生更優秀,學困生的數學學習更困難的現狀。小學數學教師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通過分層教學和梯度訓練的方式來滿足不同層面學生的學習需求。本文立足于小學生個體差異性和數學學習需求,采用分層教學和梯度訓練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具體應用,進而實現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因材施教。
【關鍵詞】小學? 數學? 因材施教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5-0139-01
數學是小學階段的重要課程之一,小學數學著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作為基礎學科之一,小學階段打下良好的學習基礎,在今后的數學學習中會受益匪淺[1]。每個學生都是極具個性的獨立個體,智力、思維方式、數學學習能力上的差異導致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接受能力并不相同,也正因如此在小學數學學習過程中會出現優等生和學困生的差異。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提高與差異化教學密不可分,根據學生學習能力個性特點來有選擇性的進行分層差異化教學,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力求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進而實現小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提高。
一、根據學生不同需求來進行分層教學
小學數學教學因材施教應以滿足學生不同需求為前提,突出學生個性特征為導向,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學習水平來制定教學計劃,實施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2]。傳統教學法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講究統一性,忽視了學生數學能力的提高和全面發展的教學要求,因材施教理念下,教師在教學中更為關注學生個體差異性,給予每個學生發揮空間,促使每個學生都能在能力范圍內獲得數學成就感。在完成既定教學目標的基礎上,提高了新知識講授的效果,優等生和學困生掌握數學知識的能力并不相同,教師應合理的利用因材施教的方法來進行分層教學,引導優等生采用自主合作學習探究的方式來完成教學任務,學困生則在教師循序漸進的引導下學習新知識,這種分層教學的方法能充分利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在保證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基礎上,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數學學習需求。例如在“圓的面積”一課學習中,教師共設置了三個教學目標,第一,理解圓面積概念,掌握圓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第二,使用圓面積公式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第三,熟練掌握圓面積推導過程的基礎上,初步了解極限思想。前兩個教學目標是各層次學生均需要達到的學習目標,而第三個教學目標則是專門為優等生設置的,這就保證了優等生有“拔高”的機會,學困生和中等生有鞏固基礎知識的機會。
二、充分考慮學生差異性來應用梯度訓練
傳統教學中教師留給學生的課后作業是統一的,課后作業難度大導致中等生和學困生難以消化,課后作業難度低則優等生難以發揮其優勢。數學教師應考慮學生的差異性,應用梯度訓練的方法來布置課后作業,梯度訓練能滿足不同層級的學生需求,中等生和學困生應以基礎性題目為主,優等生則在此基礎上增加拓展類題目,實現思維能力的進一步提高。首先在布置課后作業不因數量過多、質量欠缺影響數學知識的鞏固練習,通過高質量、低數量的課后作業來幫助學生鞏固課堂知識、強化數學技能;其次教師在課后訓練中要注意知識難度的層層遞進,允許學生由簡至難的進行知識積累,運用梯度訓練的方式來幫助學生層層遞進的掌握數學知識。給予每個學生施展才華的機會,使其能夠在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進而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例如在“圓的面積”一課訓練中,教師可將練習題分為三個梯度,第一,圓形半徑為4厘米,求圓形面積;第二,圓形直徑為8厘米,求圓形面積;第三,圓形周長為20厘米,求圓形半徑;前兩道題的均是在鞏固圓形面積公式,通過反復的基礎訓練來讓學生更好的掌握基礎知識,這部分題目更適合學困生和中等生。第三題則是將原有的圓形周長計算公式與圓形面積公式統一起來,通過圓形周長來求出圓形的半徑或直徑,最后利用圓形面積公式來求出圓的面積,這部分題型更適合優等生。梯度訓練的方式能更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通過層層遞進的數學訓練方式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拓展能力也逐步增強。
結語
小學數學教師應采用正確的教學方法來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尊重學生個性追求,在教學實踐中尋求更為科學、合理的落腳點,利用分層教學和梯度訓練的方式來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數學知識,達成教學目標的同時,實現對小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吳暹蘇.因材施教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8(16):109-110.
[2]齊紅艷.如何把因材施教運用到小學數學當中[J].學周刊,2013(29):170.
作者簡介:
楊芬(1965-)女,漢族,太湖縣晉熙鎮人,大專學歷,安徽省安慶市太湖縣新倉鎮煙店小學數學教師,主要從事小學數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