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恒



【摘要】? 目前,我國中小企業發展迅速,在技術進步、結構調整和轉變發展方式上均取得了一定成績,競爭力得到了明顯提升。文章通過對河南省上市中小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進行因素分析,構建了核心競爭因子分析模型,選出3個核心因子進行實證分析,進而對河南省中小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提出建議。
【關鍵詞】? 中小企業;核心競爭力;因子分析;財務視角
【中圖分類號】? F27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5812(2019)09-0059-04
一、引言
近年來,我國中小企業的競爭力得到了明顯提升,具體表現在:首先,中小企業已經成為技術創新的主力軍。科學技術是推動國民經濟增長的引擎,是提升國家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的主要力量。新常態下,大力推動技術創新,走創新驅動發展道路,是重塑我國經濟活力的必由之路。據統計,我國75%以上的技術創新、82%的新產品開發都來自于中小企業,中小企業已成為繁榮經濟、調整結構、推動創新和形成新產業的重要力量。其次,中小企業的經濟結構在不斷優化。中小企業已開始從早期的加工、建筑、運輸、商貿等領域,逐步向基礎設施、機電制造、新興服務、高新技術等領域拓展。有部分中小企業在“專、精、特、新”方面邁出了較大步伐,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最后,經濟較發達地區的中小企業出現了集群發展的模式。在浙江、廣東等省份,中小企業集群式發展的趨向明顯;在湖南、陜西等省的部分地區,也出現了中小企業依托傳統產業或工業園區集群式發展的現象。
在經濟全球化發展的今天,如何提高自身的競爭力、在競爭激烈的國際環境中生存和發展,是中小企業面臨的重要課題。已有文獻對于中小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研究不是很充分,對于中小企業的發展理論更多地是從其生存發展等方面進行研究。本文試分離出中小企業與一般規模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區別,特別是從定量方面,為現有中小企業發展理論提供一些解釋和支持。
二、研究設計
(一)數據的選取。本文以充分性、可靠性、代表性為原則選取數據,并考慮數據的結構、關聯等其他特征。我國上市中小企業受到的監管較強,需要定期公布財務報表,包括季報、半年報、年報等,在發行債券融資時需要進行詳細說明,公告對外重大經營投資、重要人事變更等事項,數據的可靠性和完備性相對較高。結合上述原則,本文選取在創業板和中小板上市的35家河南省中小企業作為樣本進行研究。
(二)指標的選取。在確定了研究對象后,需要選擇變量指標,這個過程具有較強的主觀性,同時也影響著數據處理結果。不同的學者、不同的理論所選擇的評價指標具有較大差異,同時也具有一些共性。本文采用已有研究中共同的和具有代表性的財務指標來進行數據處理,包括總資產、凈資產、資產報酬率、凈資產收益率、資產負債率、已獲利息倍數、銷售凈利率、每股收益等。
三、河南省中小企業核心競爭力分析
(一)河南省中小企業與一般規模企業的比較。本文根據《關于印發中小企業劃型標準規定的通知》(工信部聯企業[2011]300號)對樣本企業進行重新分類,可以劃分為一般規模企業和中小企業。以下進行一般規模企業同中小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否一致的檢驗,即對企業規模是否對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有影響進行F檢驗。
設X、Y來自正態總體N(αj,σ2)且相互獨立,要檢驗一般規模企業和中小企業是否有顯著不同,提出假設:
H0:α1=α2=…=αp (1)
H1:α1≠α2≠…≠αp (2)
選取職工人數為變量,進行F檢驗,經過數據處理得到方差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
當顯著性水平a=0.05時,F0.05(1,33)=4.1933,顯然,F檢驗統計值5.283大于F分布的臨界值F0.05,即F>F0.05,因此,拒絕原假設H0,即不同規模下的企業存在顯著差異。
將變量替換為主營收入,各項假設過程同上,經過數據處理得到方差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
當顯著性水平a=0.05時,F檢驗統計值5.858大于F分布的臨界值F0.05(1,33)=4.1933,即F>F0.05,因此,拒絕原假設H0,即不同規模下的企業存在顯著差異。
最后,將變量替換為總資產,各項假設過程同上,經過數據處理得到方差分析結果,如表3所示。
當顯著性水平a=0.05時,F檢驗統計值4.755大于F分布的臨界值F0.05(1,33)=4.1933,即F>F0.05,因此,拒絕原假設H0,即不同規模下的企業存在顯著差異。
綜上,可以得出結論:不同規模下的企業存在顯著差異。即中小企業同一般規模企業相比,因規模因子而造成了顯著差異。
(二)河南省中小企業核心競爭因子分析。
1.核心競爭因子理論。關于核心競爭因子的研究,國外學者更多地將其與核心競爭力的研究緊密聯系在一起。因為核心競爭因子是對核心競爭力的進一步深化,力求給出可供操作的理論解,因此,核心競爭因子在操作層面的意義更強一些。與此相關的領域,有時涉及到信息系統,有時涉及到數據挖掘。核心競爭因子對于組織的運營活動有著顯著的效果(Guynes and Vanecek,1996);當與競爭對手競爭時,不正確的競爭因子將導致錯誤的結果,也就是失敗的結果(Zahedi,1987)。可以看出,國外研究者力求將核心競爭因子的內容更多地與企業的日常運營活動相聯系,從而取得實際效果。這樣的研究視角和方向值得借鑒。
在國內,周振國(2000)基于增長的財務、經營的適時、管理的科學等三個維度構造了核心競爭因子;吳華光(2001)根據我國企業的實際情況,加大了對環境因子的探析,對解決我國企業面臨的實際問題有較大幫助;王維和(2001)提出在關注生存因子的基礎上加大成長因子的做法,帶動核心競爭因子的培育,與我國企業的現狀比較吻合;丁偉斌、榮先恒、桂斌旺(2005)運用主成分分析法選定人力資源、市場營銷、技術創新、企業文化、組織管理5個因子對蘇杭地區的中小企業核心競爭力進行分析;李大勝、李勝文(2009)從企業能力和企業資源兩個方面評價了企業核心競爭力;梁子婧、吳凱(2009)通過市場開拓、財務能力、創新能力、信息整合能力和品牌能力對中小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進行了實證分析。
通過以上對國內外研究的回顧可以看出,國外學者和國內學者關于核心競爭因子的研究有較大的相關性,研究的范圍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同的。一方面,是由于中外企業具有一定的相通性,隨著國際化程度的加深,這種相通性越來越明顯,因此研究結論越來越接近。另一方面,國內外學者在研究核心競爭因子的動機上有很大的相似性,都是為了解決企業日常運營的問題,關注微觀的內容要強于關注宏觀的內容。當然,在強調企業共性的同時,中外企業的差異也為研究者提供了不同的研究空間。如我國學者更多地考慮企業對環境的適應性、我國消費者的特殊文化性等因素。本文從國內外研究的共性出發,從凈利率、每股收益等這些相同的財務指標出發,試找出中小企業的核心競爭因子。
2.核心競爭因子分析模型構建。假設有M家上市中小企業,每家企業都觀測了n個經營業績指標、p個樣本,將原始觀測變量記為X=(X1,X2,…Xn)'。為消除由于觀測量的差異和數量級不同所造成的影響,將原始觀測變量進行標準化處理,使標準化后的變量均值為0,方差為1。記標準化后的變量向量為Y=(Y1,Y2,…Yn)',設原公共因子變量為(Z1,Z2…Zn),經過轉化后的公共因子變量為(F1,F2,…Fn)。
假設:(1)Y=(Y1,Y2,…Yn)'是可觀測的指標值,且均值向量E(X)=0,協方差矩陣COV(X)=Σ,且協方差矩陣Σ與相關矩陣R相等。(2)(F1,F2,…Fn)是不可觀測的向量,且均值向量E(F)=0,協方差矩陣COV(F)=I,即向量F的各個分量是相互獨立的。(3)ε=(ε1,ε2,…εn)'與F相互獨立,且E(ε)=0,ε的協方差是對角方陣cov(ε)=[ε211…0???0…ε2nn]。
[Y1=α11F1+α12F2+…α1PFp+ε1Y2=α21F1+α22F2+…α2PFp+ε2Yn=αn1F1+αn2F2+…αnpFp+εn]稱為因子模型,模型的矩陣形式為X=AF+ε,其中A=[α11? α12… α1p…? ? ?…? ? ?…αn1? αn2… αnp],模型中的(F1,F2,…Fn)為公共因子,且彼此不相關,(ε1,ε2,…εn)為特殊因子,對應向量Y的分量(Y1,Y2,…Yn)所特有的因子。矩陣A稱為因子載荷矩陣,A中的元素α稱為因子載荷,α的絕對值越大,表明|α≤1|,說明Y與F的依附程度越大,也就是說公共因子F對應Y的載荷量越大。因子分析的目的就是求出各個因子載荷。
3.河南省中小企業核心競爭力評價。
(1)思路。對本文選取的8個變量指標(總資產、凈資產、資產報酬率、凈資產收益率、資產負債率、已獲利息倍數、銷售凈利率、每股收益)進行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因子,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采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轉法,同時,將因子得分作為新的變量存入,待下一步繼續處理。經過降維處理后,從8個變量指標中提取3個公因子,這3個公因子可以解釋原始表格中85%的信息量。根據原始表格中8個變量指標與新生的3個公因子之間的相關程度,對3個公因子進行命名:因子1為效益因子,因子2為風險因子,因子3為規模因子。
(2)具體步驟。由表4數據可以看出,大部分數據的絕對值都在0.3以上,說明變量間有較強的相關性。
由表5可以看出,Sig.值為0,所以拒絕相關系數為0(變量相互獨立)的原假設,說明變量間存在相關性。
表6給出了本次分析從每個原始變量中提取的信息。可以看出,主成分包含了各個原始變量80%以上的信息。
從表7可以看出,前3個主成分的累計貢獻率達到了89.939%>85%。選取F1為第一主成分(效益因子),F2為第二主成分(風險因子),F3為第三主成分(規模因子)。且這三個主成分的方差之和占全部方差的89.939%,即基本上保留了原來指標的信息。
表8和下頁表9展示了第一主成分、第二主成分、第三主成分與各個變量指標之間的相關性。有些主成分與變量指標的相關性不是太明顯,通過旋轉可以得出:銷售凈利率、每股收益、總資產報酬率、凈資產收益率主要由第一主成分(效益因子)解釋,已獲利息倍數和資產負債率主要由第二主成分(風險因子)解釋,總資產和凈資產主要由第三主成分(規模因子)解釋。
解釋的總方差如下頁表10所示。
由下頁表11得到以下因子得分函數:
F1=0.241×Z1+0.270×Z2+…-0.084×Z8 (3)
F2=0.036×Z1-0.069×Z2+…-0.603×Z8 (4)
F3=-0.199×Z1+0.137×Z2+…-0.180×Z8 (5)
Z1—Z9是標準化的數據,其綜合得分計算公式為:
F=(43.430×F1+23.573×F2+22.937×F3)/89.939 (6)
從表12可以看出,核心競爭力較強的企業基本上效益因子和規模因子較大、風險因子較小,但雛鷹農牧除外。雛鷹農牧所屬行業是農、林、牧、漁業,是典型的非周期性行業。在行業政策的支持下,雛鷹農牧穩步推進“雛鷹模式”升級改造過程,拓展下游業務,穩步推進沙縣小吃店面升級改造,與中石化和中石油合作共同拓展銷售渠道。這說明,除了這些因素外,不同行業影響核心競爭力的因素也有一定差異。如牧原股份主要靠效益制勝,有著較高的財務風險;中航光電主要靠規模制勝,效益一般,風險較低。
四、結論與政策建議
本文從效益、財務風險和規模三個方面分析了影響中小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因子,運用SPSS對這些因素進行檢驗、驗證,分析各因素對中小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影響程度,再根據因子得分情況對35家河南省上市中小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進行綜合排名。通過以上分析過程可以看出,即使處在同一個行業,同為中小企業,每家企業的發展軌跡也都是有差異的,處于不同的發展類別:有的企業基于長時間的競爭逐步樹立起自己的競爭優勢;有的企業在市場的機遇中迅速發展和崛起;有的企業按照長期的發展理念穩定發展,不斷擴大市場。正因如此,當中小企業發展到一定的市場階段時,需要有針對性地根據企業的不同特質和特征進行扶持和幫助,在兼顧政策公平性的同時,提高政策實施的效率性。
(一)完善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體制和機制。創新能力是中小企業競爭力評價體系中的重要指標,對于增強中小企業長期發展的潛力來說尤為重要。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建設“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各級政府要制定鼓勵和支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政策,強化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主體地位,制定和完善相關的財政、稅務、金融政策,為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提供優良環境。
2.健全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投入體系。各級政府可以設立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專項基金,用于支持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和新技術推廣,特別是支持中小企業的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同時,應建立中小企業風險投資機制,對于具有巨大增長潛力的高新技術產業進行長期股權性投資,培育一批高新技術企業。
3.建立中小企業創新創業園區。在已有高新技術開發區的基礎上,設立專門的中小企業工業園區,使之成為高新技術的孵化器和中小企業成長的搖籃。可以在中國國際企業孵化器的基礎上,建立一批省市級的中小企業創業園區。同時,加快建立中小企業公共技術支持平臺,為企業提供設計、信息、研發、試驗、檢測、咨詢和培訓服務,鼓勵有條件的企業技術中心為中小企業提供技術服務。
(二)充分發揮人才資源優勢。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創新型國家,推動工業結構優化升級,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企業是主體,創新是核心,人才是關鍵。科技型企業的科技工作者是國家重要的戰略資源。在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的實施過程中,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科技人力資源在國家整體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關鍵作用。我國在科技人力資源的質量、結構、激勵機制等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差距,特別是在科技人員的收入水平、收入結構、企業文化等激勵機制方面還存在諸多問題,直接影響著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發揮,影響了創新型國家的建立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使經濟增長建立在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基礎上,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必須堅持擴大人才總量與調整人才結構、提高人才素質相結合,充分發揮人才資源優勢,不斷激發科技人才的創新力。
【主要參考文獻】
[ 1 ] 王曉丹,萬興亞.我國中小型外貿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定量評價及對策[J].稅務與經濟,2016,(5).
[ 2 ] 丁偉斌,榮先恒,桂斌旺.我國中小企業核心競爭力要素選擇的實證分析——以杭州、蘇州中小企業為例[J].科學研究,2005,(10).
[ 3 ] 梁子婧,吳凱.中小企業核心競爭力評價體系的構建[J].統計與決策,2009,(8).
[ 4 ] 江媛,論財務視角下企業核心競爭力提升的戰略選擇[J].商業會計,20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