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甘肅省是中西部地區脫貧扶貧的重點。隨著進入中國特色社會新時代,不同社會主體被廣泛動員參與到國家建設大潮中,對貧困地區與貧困人口進行精準扶貧。但地區建設的主體仍是地區人口而且老一代逐漸退出勞動力舞臺,“新”貧困群體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人口結構的變化,社會政策中對農民教育政策也要發生相應適應性調適,作為農村生產教學的重要著力點,中職學校有自身獨特優勢。本文以此為重點探討中職學校在甘肅省現有情況下,如何更好利用自身服務整體脫貧攻堅。
關鍵詞:甘肅省;中職學校;精準扶貧;教學重點
中圖分類號:G71?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16-0033-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6.023
一、教學重點原則分析
首先,根據實際地區進行教學重點設計。甘肅省地域廣大各個貧困縣有自身不同的貧困原因,中職教育要因地制宜,根據各地不同情況以增強致富能力為主線進行相應的教學設計。在六盤山片區、秦巴山片區、藏區“三大片區”,其畜牧業養殖資源豐富,且其中少數民族中級專業人才缺乏,需要以具體行政區劃為單位,建設符合本區域區域優勢的實訓基地,在基地中采取訓練與教學并重,理論為實踐服務的對策,培養有毅力有能力的專業化在地中級人才,滿足貧困地區技術技能型人才需求,提高脫貧致富能力。
其次,以時間為轉移。在現有現代化建設情況下傳統經驗式職業教育已經不能適應新技術、新要求,進行有效的專業化教學就成為職業教育的重點,但是在貧困縣受制于經濟條件,傳統師徒父子式的職業教學模式仍舊存在。這就需要在職業教育中對貧困地區人口有意識的傾斜,擴大辦學規模,讓教育資源能有效時限貧困戶全覆蓋,根據省教育廳文件2020年各個地方中級行政單位集中力量辦好1—2所中等職業學校,同時建設一所有自身地域特色的職業技術學校,以此為基礎,鼓勵貧困人口入學,提升其基本知識與能力,實現技術脫貧基礎上實現經濟脫貧。
最后,以條件為轉移。甘肅省行政區劃跨越范圍大不同地區有不同地區的地區特色,在進行中職教學重點設計時要根據不同條件設計不同方案。尤其是在脫貧重點地區實行漸進式中職教育重點設計,逐步推動教學體系與當地產業體系相互銜接,職業教育設計重點中回歸到群眾要求的本質即要求自身自身生活改善實現“兩不愁三保障”。這就要中職教育人才培養既要照顧到群眾自身對知識能力的需要,也要照顧到當地“十三五”具體規劃,貼合當地實際情況與當地未來發展設計人次培養方案。
二、教學重點具體分析與實現
由上述原則可知,在現有條件下進行中職學校精準扶貧教學重點在于因地制宜,根據地方具體優勢培育在地人才,滿足地方對于中等技術人才的需要,對于貧困群體而言提升自我造血能力,能夠支撐自身社會產業身份有效運行。貧困戶所在地區養殖業為地區特色,通過中職教育其掌握必要的養殖知識,或者其可以技術人員在養殖場獲得工作或者自身可以與小額貸款相結合實現自己自主養殖,讓養殖扶貧能讓貧困戶真正脫貧,避免之前扶貧工作“大水漫灌”造成效果不彰、影響不好的情況。
要實現原則基礎上的教學重點,需要對教學重點進行具體細化。就教學群體而言,進行精準脫貧基礎上的中職教學應當以適齡青年為主,再輔以必要的培訓班對其他不能實現脫產學習的貧困群眾進行就地培訓,尤其在甘肅地廣人稀,貧困人群分布廣泛的基礎上需要進行大范圍的短期有效性中職教育培訓。
就教學師資而言,加大貧困地區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培養力度。同時合理配置教師資源,中職學校教師與校長合理流動,鼓勵到邊遠地區進行掛職與支教。通過知識的交流推動教學進步提升教學能力進而提升學生學習能力與學習水平。
就產業發展而言。甘肅省提出按照“一縣一業”“一村一品”產業培育要求,對于中職教育而言按照學生不同籍貫與學生學習意愿,在學校進行職業規劃基礎上以產業培訓學生,讓學生在產業中有自身的位置,有自身能力,以技術脫貧。在提高學生就業率的基礎上,學生能幫助家鄉產業發展,對于貧困地區實現人才自給發揮職業教學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對兩后生進行接受免費職業教育,保證畢業生就業率,讓群體性青壯年接受免費職業教育實現職業教育全覆蓋。在蘭州地區職業教育就發揮帶頭優勢,發揮蘭州大學的智力支撐,通過大學與中職教育合作在精準扶貧中建設特色專業、培養特色人才,實現精準職業教育,提升貧困戶脫貧能力與自主造血能力。
在重點實現過程中需要對關鍵產業的關鍵人員進行照顧。在現有情況之下農村與農業是精準扶貧關鍵領域。在教學目標實現過程中需要根據實際,健全農村職業教育網絡,依托現代職業教育集團進行整體化職業教育培訓過程,鼓勵農民學習農業知識實現農業發展,以此對精準扶貧建立多層次的人才體系,推動勞動力與人才轉移。
三、結語
在現有甘肅地區精準扶貧中,進行系統化、整體化的中職教育發展,不僅有利于實現貧困戶脫貧而且有利于避免貧困戶返貧,且加強貧困戶自身造血能力對于貧困戶之后社會階層流動也有積極作用,且在老少邊窮地區實現貧困戶精準扶貧,對于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對地區產業升級與地區產業發展與資源的精確利用也有獨特作用。
參考文獻:
[1]吳黎明,劉玉琴.現行扶貧目標(對象)瞄準機制的利弊和建議[J].當代農村財經,2004(10).
[2]羅江月,唐麗霞.扶貧瞄準方法與反思的國際研究成果[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 ? ? ? ? ? ?[責任編輯 萬淑蕊]
作者簡介:李斌(1971.10— ),男,漢族,甘肅定西人,中學高級,研究方向:中職生德育課教學及中職教育教學研究。
課題項目: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甘肅省中職院校在助推農村精準扶貧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17]ZJ068)結題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