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冬群 李丹釵 李建彬


[摘要]目的 評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應用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治療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選取本院自2017年1月~2018年4月收治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展開研究,根據計算機分組法將其分為對照組(阿托伐他汀治療)與治療組(瑞舒伐他汀治療),兩組均50例患者,分析兩組血脂水平、心功能、不良反應發生率、心絞痛發生率。結果治療組血脂水平、心功能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相比,治療組心絞痛發生率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均部分出現輕微的胃腸道反應、嘔吐等不良反應,護胃對癥處理后,所有不良反應全部消失,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應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臨床治療中,均具有一定的治療效果,但后者在改善血脂水平、心功能中效果明顯優于前者。且所產生的不良反應經正確處理后,均可有效緩解,用藥安全性較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急性心肌梗死;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心功能;不良反應發生率
[中圖分類號]R54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0616(2019)02-68-03
急性心肌梗死屬于臨床最常見的一種心血管疾病,是由于患者冠狀動脈出現持續性的急性缺氧與缺血,從而引起心肌壞死[1-2]。臨床表現為持續性的胸骨后壓榨樣悶痛,且經藥物治療或休息后病情仍不能有效緩解,同時還伴有心電圖動態演變和心肌酶學升高,嚴重時還會誘發休克、心力衰竭或是心律失常等,對患者生活質量及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影響[3]。故尋找一種有效的治療措施,對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及體征、促使病情盡快恢復至關重要。目前,臨床最常用的藥物為他汀類藥物,其對控制患者病情具有積極作用。其中以阿托伐他汀與瑞舒伐他汀最為常用,但由于不同藥物所產生的作用也有所不同。因此,選取本院自2017年1月~2018年4月收治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作為研究目標,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應用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治療效果及安全性,現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取本院自2017年1月~2018年4月收治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展開研究,根據計算機分組法將其分為對照組(阿托伐他汀治療)與治療組
(瑞舒伐他汀治療),兩組均50例患者。兩組患者入院后均給予冠心病常規二級預防,并選擇PCI為再灌注治療措施。對照組患者中男29例、女21例,年齡35~80歲,平均(60.9±11.4)歲。治療組患者中男30例、女20例,年齡30~78歲,平均(61.5±12.3)歲。將兩組患者性別、年齡進行對比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根據典型的臨床表現,即突然發生劇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或是心前區壓榨性疼痛,典型的心電圖動態演變和血清心肌酶學變化進行診斷[4-5],符合診斷標準者。排除標準:藥物禁忌證者;嚴重肝臟及凝血功能異常者;腎功能不全者;腫瘤者;感染性疾病者。我院倫理委員會已批準本次研究。
1.2 方法
所有患者到院后,根據其臨床癥狀及體征實施針對性檢查,明確病情后,兩組患者均應用冠心病二級預防等常規治療及PCI治療,同時對照組應用阿托伐他汀治療(輝瑞制藥有限公司,H20051408),口服,起始劑量每天為20mg,治療2周后,根據患者病情,對用藥劑量進行調整。治療組應用瑞舒伐他汀(阿斯利康藥業有限公司,J20170008)治療,口服,起始劑量每天為10mg,每天一次,根據患者病情,治療2周后,對用藥劑量進行調整。
1.3 觀察指標
分析兩組血脂水平(TG、TC、LDL-C、HDL-C)、(6/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383,P=0.012)。心功能(LVEF、LVESD、PWT)、不良反應發生率、心絞痛發生率。血脂水平檢測:在檢測前,抽取所有患者清晨空腹靜脈血,實施離心處理10min,轉速為3000r,將血清分離,應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對血脂進行檢測[6-7]。應用超聲心動圖檢測,對心功能指標進行檢測。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軟件統計,血脂水平、心功能采用t檢驗、以(x±s)表示;不良反應發生率以%表示,組間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血脂水平比較
治療后,TC、TG、LDL-C、HDL-C水平治療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心功能比較
心功能指標,即LVEF、LVESD、PWT水平治療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治療組出現輕微胃腸道反應1例、嘔吐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4%(2/50);對照組出現輕微胃腸道反應3例、嘔吐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8%(4/50),出現不良反應患者給予護胃對癥處理后,所有不良反應全部消失,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709,P=0.400)。
2.4心絞痛發生率
治療后,治療組沒有出現心絞痛癥狀,而對照組出現6例不穩定性心絞痛,心絞痛發生率12%(6/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383,,P=0.012)。
3 討論
冠心病屬于臨床常見疾病,主要引發原因為脂蛋白代謝紊亂,其中血脂水平增高與冠心病發病具有一定的關系。隨著冠心病病情的發展,患者易出現急性心肌梗死癥狀,從而增加患者痛苦、加重病情。在臨床治療急性心肌梗死中,最常用的藥物有他汀類藥物,他汀類藥物具有抑制血栓形成、抗炎、保護血管內皮功能的作用,且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臨床治療中,發揮調節血脂的作用[8-9]。目前,臨床最常用的他汀類藥物有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但不同的藥物臨床用藥情況不同,故本次研究以對比分析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在心肌梗死患者臨床治療中的效果進行分析。
阿托伐他汀屬于臨床最常用的調脂藥物,其對改善患者血漿膽固醇水平具有積極作用,從而降低不良事件發生概率[10-12]。瑞舒伐他汀是一種新型的他汀類藥物,其相較于阿托伐他汀對HMG-CoA還原酶抑制作用較高,主要是由于其活性部位表現出較高的人體酶親和力,且相對于阿托伐他汀副作用較少,對腎臟影響較輕,可快速改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13-15]。因此可知,瑞舒伐他汀效果優于阿托伐他汀,且前者用藥后,對心絞痛發生率的控制明顯優于后者;此外,在價格方面,后者市值較高,療效均針對預后效果,故針對臨床癥狀緩解效果并不明顯,適用于任何患者。
綜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應用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治療,后者治療效果高于前者,且安全性較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劉儉雄,李軍,張業明,等.瑞舒伐他汀鈣強化治療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行PCI術患者預后的影響[J].寧夏醫科大學學報,2015,37(11):1328-1330.
[2]張艷.探討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在早發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療中的近期療效觀察[J].中國療養醫學,2018,27(2):198-200.
[3]張聞多,汪芳.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評估[J].中國醫刊,2017,52(7):20-24.
[4]劉長青,劉曉坤,張琦,等.圍術期強化瑞舒伐他汀鈣治療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介入術后的影響[J].中國臨床研究,2015,28(11):1439-1442.
[5]黃宇翔,魏芝寶,姚超永.術前強化瑞舒伐他汀鈣治療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介入術后的臨床觀察[J].血栓與止血學,2014,20(6):301-304.
[6]張津津,夏云峰,劉潤梅,等.瑞舒伐他汀強化治療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手術預后的影響[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5,15(32):6266-6268.
[7]周云,渠樂,朱小莉.瑞舒伐他汀與阿托伐他汀治療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對炎癥因子及左室重構的影響[J].海南醫學院學報,2016,22(13):1390-1393.
[8]趙文藝,胡中耀,任等.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在早發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療中近期療效[J].中國現代醫生,2015,53(26):99-102.
[9]潘永東,宋炳慧,王書清,等.瑞舒伐他汀與阿托伐他汀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臨床療效與安全性評價[J].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15,31(10):790-792.
[10]陳文,程芳洲.瑞舒伐他汀與阿托伐他汀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治療后血清炎癥因子表達的影響[J].嶺南心血管病雜志,2013,19(4):417-420.
[11]石蕊,姜鐵民,趙季紅,等.不同他汀類藥物治療早發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臨床隨訪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2,15(23):2619-2622.
[12]張勝.阿托伐他汀與瑞舒伐他汀治療早發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對比研究[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6,24(11):60-63.
[13]耿傲蕾.瑞舒伐他汀與阿托伐他汀治療早發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近期臨床療效分析[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6,29(13):1716-1718.
[14]李艷.瑞舒伐他汀對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冠脈介入治療術后再狹窄的影響[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6,22(23):3617-3620.
[15]匡貴明.瑞舒伐他汀與阿托伐他汀治療早發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近期效果對比分析[J].河南醫學研究,2017,26(8):1473-1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