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嘉怡
北京石油學院附屬小學,北京 100038
錢穆先生在曾言:“一切問題,由文化問題產生。一切問題,由文化問題解決。”(錢穆:《文化學大義》,臺灣正中書局1981年版,第3頁。)文化作為推動人類歷史發展的一種特殊的力量在當代越來越受到關注,這不僅因為文化作為軟實力的核心要素成為當今世界的競爭的主要手段,更在于文化能夠不斷產生凝聚力、向心力、鼓舞力和推動力,在推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中起到越來越突出的作用。因此,基于文化視角的教育學研究也成為學術研究關注的熱點問題。對于基礎教育而言,如何將文化特別是傳統文化的優秀資源有效融入研究和實踐之中,成為教育工作者積極思考和探索的課題。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傳統文化既是立德樹人的重要資源,又是民族發展的精神力量,也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基石。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提出:“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體系。”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強調中華傳統文化的歷史影響和重要意義,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教育部也出臺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教社科【2014】3號),對在中小學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為落實上級關于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精神,北京市海淀區設立了“中小學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課程建設與實施策略研究”的課題,其中全區共有73所學校為實驗點,筆者所在的北京石油學院附屬小學是其中之一。學校各學科結合傳統文化設計課程,將傳統文化逐步滲透于課堂教學中。作為一名綜合實踐課教師,本文嘗試以傳統文化為視角對小學綜合實踐課程校本化開發問題進行研究,通過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為更好地推進中華傳統文化教育作出自己的努力。
近代以來,隨著西學引入中國,中國傳統文化開始受到外來沖擊。特別是“五四”運動之后,中國傳統文化的地位被徹底動搖,影響力不斷減弱。隨著時代迅速發展變化,特別是進入互聯網時代和移動互聯網時代之后,中外文化也在交流中共融共通,社會文化日益更新,多元文化進一步強烈沖擊著中國傳統文化。在多元文化的熏陶下,人們的價值觀也發生了變化,過度和盲目的崇拜西方文化等外來文化,對于本土的優秀文化關注較少,不斷淡化,缺乏自信。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在新時期也面臨一定的危機,傳統文化教育特別是對青少年的傳統文化教育亟待加強。
中小學教育是代際之間文化和知識教育的核心,因此也是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關鍵所在,強調傳統文化的教育和傳承因此已經成為當前中小學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成為中小學教育教學實踐新的發展方向。2014年3月,教育部印發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以落實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主要內容、推進策略、課程教材、師資培訓、家校聯動、保障措施等方面做了全面、細致的規定,要求相關教育部門認真貫徹執行。同時,綱要的第23點提出“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作為教育現代化監測評價指標體系的重要內容。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在中考、高考升學考試中的比重”。這就對在中小學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當前,在中小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面臨著諸多的困難以及挑戰:一是教師自身對傳統文化了解不夠深入,缺乏對于傳統文化的系統性認知和講授技巧的專業性訓練;二是傳統文化的教育未引起學校足夠重視。雖然素質教育已經被倡導多年,但是在升學壓力和考試指揮棒之下,能夠提高學生素質修養卻未必能夠迅速提高考試分數的傳統文化教育往往不被重視;三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選擇教育的內容比較雜,將其作為教學內容具有一定的難度。
目前我國中小學傳統文化教學的現狀為:教學內容相對乏味枯燥,脫離學生生活現狀;教育教學方式較為單一,教學途徑和手段不夠寬泛,注重知識的傳授忽略精神的陶養。在深入、有效的開展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傳播的過程中受到了各種因素的制約。
在我國綜合實踐活動課開設的歷史還不算長,課程資源特別是傳統文化課程資源還未充分被開發,多數學校以突出本校特色為出發點而開發課程,忽略了我國悠久的歷史和優良的傳統文化,即使有關于傳統文化的課程資源,也是一個課時或者幾個課時,缺乏系列化和延續性、深入性、全面性。
綜上,在中國經濟日益發展,國家綜合實力日益增強的今天,傳統文化教育的提升關系到國家軟實力的增強,因此變得越來越必要和緊迫。在中小學教育中增加傳統文化教育的比重,讓中國的青少年從小習得自己國家和民族的傳統文化知識和技能,才能將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一代一代傳承下去。綜合實踐活動課能夠為傳統文化教育提供一個很好的平臺。加強傳統文化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校本化研究,能夠更好地為傳統文化在中小學教育中的推廣提供有益的幫助。
傳統文化特色的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的總目標是通過多種多樣的傳統文化元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過對傳統文化蘊含的知識的學習和了解,讓學生對傳統文化有感性的認知,進而產生對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獲得親身參與實踐的積極體驗和豐富經驗,通過培養學生發掘和探究傳統文化時具有問題意識,初步養成從事探究活動的態度,初步學會分析問題的科學方法,引導學生樹立創新精神,提高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了解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基本方法,能通過各種渠道和手段收集信息,積極主動的參與集體活動,懂得分工與合作,形成了好的溝通能力和自我反省能力,學會正確地評價自己和他人,養成學會分享的良好個性品質。
1.研究性學習:在教師的指導和協助下引導學生搜集關于傳統思想、傳統節日、日常生活民俗、民間觀念、民間文學等相關文字資料,并帶領學生進行資料整理。通過研究性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探究意識,初步掌握優秀傳統文化的相關知識。
2.勞動與技術教育:在初步掌握相關傳統文化知識的前提下,帶領學生體驗部分立足于學生現實生活和經驗基礎的優秀傳統手工制作,通過從事操作性學習,將書本上文字表述的知識和手中鮮活的手工制作聯系起來,動手動腦,學用結合,實現融會貫通,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3.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走出教室,走入實際的社會生活,對人文環境、物產特色、民間風俗和傳統節日的親身觀察,獲得對傳統文化的真切體驗,并由衷的萌發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沒有固定的教材,這對于利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增加了難度,但同時也為自主開發課程,特別結合所在學校的情況和特點,發揮特長和優勢進行課程自主設計和開發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開展以傳統文化為內容的綜合實踐活動校本化課程設計,并不是僅僅通過教師自行開發完成的,而是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來設計課程資源,才能實現好的教學效果。在開發過程中要特別注重活動課程的多元性、自主性、開放性等性質,充分利用各學校現有的各種資源。自主開發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類型多樣,內容各有千秋,如果分散開發,各自為戰,可能會造成整個課程難以形成體系,也就不能形成傳統文化教學的良好效果。其實,正如上文在進行概念分析時談到的,傳統文化其實是包含著各種相互內在聯系要素的有機系統。因此在進行課程設計和開發的時候,就要充分利用好傳統文化的這一特點,注意發掘各部分課程直接內在的有機聯系,從而形成相互連接、相互支撐的傳統文化特色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體系。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上文談到利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有其固有的優勢,但是在進行課程開發設計時并非將其他學科排除考慮范圍之外。恰恰相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校本化開發始終是一個開放的體系,應該并且必須利用好其他學科的優勢資源,才能更好地實現課程設定的目標,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教育主管部門也注意到了這一問題,如2015年7月北京市教委出臺了《北京市實施教育部的課程計劃(修訂)》,明確提出部分學科要拿出百分之十的學時用于開設學科實踐活動,在內容上可以某一學科為主,也可綜合多個學科內容,開設跨學科的綜合實踐活動。針對這一計劃的出臺,校本課程的開發以傳統文化為中心并整合某個學科或者多學科的資源,從而形成綜合性的活動課程。
加強中小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是文化傳承和立德樹人的題中之義。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良好平臺。通過加強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校本化開發,探索出一整套適合本校學生特點和自身教學需要的系列課程,通過精心選擇課程內容、完善教學策略、改善教學方法,吸引更多的學生熱愛傳統文化、學習傳統文化、繼承傳統文化、發展傳統文化,更好地實現文化的傳承和創新,讓中國的傳統文化能夠繼續在新的一代學生中保持生命力,是每個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方向和應盡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