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人們物質生活質量的提高,國民精神文明水平的進步,人們教育思想和教學理念發生了轉變。而且很多高職院校在教育方式上也有了改變,在重視學生專業知識學習的同時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完善人格得到了重視,并基于現象學角度致力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為當代大學生成長發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現象學教育學;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目前,很多高職院校開展了現象學教學,對學生心理健康引導具有促進作用。現象學教育學成為當下熱門專業課程,蘊藏著豐富的知識內容有待我們挖掘學習。鑒于此,筆者結合實踐研究,就現象學教育學對高職學生心理健康進行簡要分析。
一、現象學教育學概述
(一)什么是現象學教育學
目前,對于現象學教育學概念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概述。筆者認為:現象學教學與是以現象學理論為核心,將教育學的研究中心轉為學生實際生活的一門學科。現象學教育學重視生活實踐,強調立足于實際生活展開教育。
(二)現象學教育學下心理健康教育
高職院校對學生心理健康研究可以運用現象學教育學中的交互、還原、擱置理念尋找思路,有助于將學生心理健康回歸到本質。基于現象學教育學背景下,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一個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有明確的教育機制、和諧的環境、優質師資、有效方法并在理論和實踐應用中達到理想的效果。
(三)現象學教育學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范圍
現象學教育學強調立足于學生實際生活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的思路,要求站在學生角度分析、從整體學生利益角度分析、具有保密性。現象學教育學下心理健康教育重視學生交互體驗、以人為本。大學生處于思想成熟、能力提高階段,該階段進行心理健康引導尤為重要,教育中通過交互形式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形成健康心理。
二、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態研究
高職階段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就是消除學生心理隱患,預防各種心理疾病的產生,引導學生樹立積極樂觀的心理情緒,讓每位學生心理都可以得到健康的發展。接下來,筆者通過調查分析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展開詳細論述。
(一)自我情緒控制難
從整體上來說,多數大學生身體與心理健康狀態良好,對于一些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可以有效的控制,不良情緒調節良好。不過,也有一部分學生對于自己的消極情緒而無法困難,抑郁、消極情緒得不到有效排解從而影響到生活與學習。但這并不代表該部分學生存在心里疾病,只能算作學生在處理問題的能力方面較差,情緒控制困難,需要我們及時幫助學生找到原因并通過正確的引導就會被解決。此外,還有少部分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心理狀態差。總而言之,高職學生整體心理狀態處于正常健康水平,具有一定情緒控制能力,可以正確的面對生活及學習過程中的挫折困難,對心理健康影響較小。但也需要我們注意兩方面內容,首先,學生學習與生活行為表現無法反映學生實際心理情況,很多學生表面看起來心理健康、樂觀,而實質上在某些方面可能存在心理問題。其次,調查過程中學生回答問題具有一定主觀傾向,存在刻意規避某些問題,調查結果能否反應整體學生有待進一步研究。
(二)隱藏性心理問題
盡管從整體上來看學生心理狀態處于良好趨勢,但真正內心的問題我們短期內無法了解。學生內心隱藏心理健康問題的產生是因為受各種壓力影響,在內心深處仍然存在某些消極心理情緒只是這些問題沒有表現出來,如果不加以正確引導這些心理問題就像炸彈一樣隨時可能爆炸,甚至影響學生一生。例如:極度焦躁與緊張帶來的心理問題通常不會馬上凸顯,可能因為考試成績不理想或較大學習壓力、學生同學無法良好交際等出現古怪、不合群的情況。對此,需要我們通過正確的引導幫助學生走出困擾,反之,如果這些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將成為學生成長過程中的絆腳石,學生心理負擔不斷增加最終引發心理疾病。經過觀察分析發現,學生心理問題中自卑與自負影響最大,很多自卑學生不能融入集體、孤僻,交際圈不斷縮小,心理問題不斷增加導致心理畸形。自負的學生對自己缺少客觀認識,過于自信,一旦遇到困難就會出現心理不平衡繼而出現很多不理智行為。
三、基于現象學教育學的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一)設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通過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幫助學生解決生活中遇到的煩惱,該課程與學生生活結合創新教學方法,融入心理協調方法相關內容,教師注意觀察學生生活表現行為,通過該課程引導學生掌握相關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并保持健康心理。此外,舉辦相關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也是一種有效方法,將現象學教育學中的反思精神融入到活動中,幫助更多的學生突破心理障礙,促進心理健康。此外,還要重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基于理論知識條件下將這些理論應用到生活中檢驗理論的正確性。其中,學生生活中的心理問題正式理論和實踐的融合點,需要教師工作者充分利用。
(二)創建和諧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圍
良好的教育氛圍對學生心理環境有直接影響,教育工作者應為學生創建和諧的氛圍,重視學校文化氛圍與綠化景觀建設,對學生心理成長產生良性影響。此外,重視校園人文環境建設,定期組織開展各類音樂、美術、體育活動,舉辦心理健康教育講座、開展書法繪畫培養學生良好性格、感受到濃濃的藝術氛圍從而主動投入到活動中,能夠促進心理健康發展。例如:一些學生由于家庭影響或學習落后而感到自卑,這時就要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走出困境,在活動中我們要鼓勵這部分學生的主動參與,感受到這個大家庭的關愛進而主動交流,創建自信。
(三)有針對性引導
80%學生心里狀況都處于健康狀態,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只要對這部分學生多宣傳正能量,幫助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道德品質即可。但是對于剩余20%存在不同程度心理問題的學生就需要教師有針對性的引導,幫助學生解開心理的“結”或困擾,形成健康心理,尊重學生個性差異,選擇符合學生心理狀態的教學范本展開有針對性引導,為今后成長發展埋下希望的種子。
(四)開設心理咨詢室,創建網絡平臺
心理健康教育影響著每個學生,是幫助學生更好發展、正確決策以及維護社會和諧的重要手段。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落在口頭上,而是要夯實在實際行動中,真正的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對此,高職院校可以聘請心理專家為學生解決心理問題。而對于一些存在學生擔憂的學生學校可以開設網絡平臺,在虛擬的網絡環境下更能夠讓學生敞開心扉,便于心理專家或教師給予正確疏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四、結語
當代大學生是社會主義的接班人,是民族的希望。高職院校作為人才的培養搖籃,有責任有義務在做好學生專業教學的同時展開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實現全面發展。而現象學教育學對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促進作用,學校可以通過現象學教育學與學展開心理健康教育,結合學生日常生活展開心理疏導,重視心理健康與個性發展,這為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與輔導提供了理論依據。
參考文獻
[1]熊惟蓉.“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才智,2019(03):36.
[2]馮如.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下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J].清遠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01):10-13.
[3]谷振偉,李紅平.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02):59.
作者簡介
席亞萍(1981—),女,湖南衡南,碩士,助教,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項目基金: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健康衡陽”建設的影響,2017年度衡陽市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項目編號:2017D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