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亞娟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滲透德育教育已經成為提升小學語文教學價值的重要策略。當下,對于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滲透德育的相關研究仍在繼續,而且已經取得了不小的研究成果,本文將基于這些研究成果繼續分析,以期能為推動小學語文教學與德育之間的融合互補提供幫助。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德育;滲透策略
在全面發展的教育教學理念下,學生應實現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而德育作為頭一個,對智育、體育和美育具有一定的領導和指向作用。所以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滲透德育是新課改對小學語文教學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小學語文教學解決現實舊問題,實現自身新發展的必由之路。
一、德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1.弘揚社會主流道德品質。社會主流道德品質包括團結、有愛、互助、互信等等,而這些主流道德品質都能通過德育的方式進行滲透,例如讓學生就一個問題進行合作討論和探究,這個過程中,德育的作用就在于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和互助友愛的品質。
2.強化滲透民族精神情感。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更多的目的還是在于強化滲透民族精神情感,使我國民族文化能夠借助語文文化德育插上騰飛的翅膀。所以,筆者認為可以通過語文教學滲透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這更有利于發揮傳統文化情感對現代小學生的道德影響。
二、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滲透德育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1.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滲透德育的必要性。首先,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滲透德育是對現階段小學語文教學的改革和升級,因為從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來看,教師只是教給學生基礎的語文知識和常識,重在培養其解釋明言達意,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但是卻忽略了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語文精神的培養。滲透德育,以德育內容推動語文素養和語文精神教育,是提升小學語文教學價值的重要途徑。
其次,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滲透德育是體現學科融合教學作用的必要策略。當下,打破學科界限,融合共促教育發展是當代教育轉型的主要特征,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滲透德育,實際是就是將兩者的教育理念、方法和內容合二為一,既能優化課堂教學形式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通過學科融合挖掘更多更好的教育因子,可以說是兩全其美。
2.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滲透德育的可行性。首先,小學語文教學內容中其實含有非常豐富的人文素養教育因子,只要教師能深挖教材內容,廣泛收集教輔資料,就能夠體現小學語文教育的人文教育作用,而德育中的大部分教學內容也是以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為主。所以從這點來看,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滲透德育是切實可行的。
其次,“以人為本”教育教學理念下,小學語文教學和德育在教學理念、教學方式和教學過程方面都有很高的契合度,所以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滲透德育并不會影響兩者正常的教學過程,只是會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方式共同發展。所以從這點來看,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滲透德育也是切實可行的。
三、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滲透德育的操作策略
1.樹立以德為先的教育觀念。上述中提到,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德育作為頭一個,對智育、體育和美育具有一定的領導和指向作用,所以教師要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滲透德育,首先是要樹立以德為先的教育觀念,在設計教學方案的時候多從培養學生的情感價值觀入手。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二年級語文下冊《鄧小平爺爺植樹》時,教師就應當把“植樹造林,保護自然”當成是一項德育教學內容,并結合相關的德育知識培養學生植樹造林、熱愛自然的生態環保理念,在此基礎之上,再結合小學語文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學習植樹造林,保護自然的方法。
2.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許多多的德育元素,教師要做的就是把它們挖掘出來,然后轉化成德育知識。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問題引導的方式讓學生自主挖掘德育元素,這樣做不僅能節省教學時間,還能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五年級語文上冊《圓明園的毀滅》時,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了解圓明園美輪美奐的建筑特點,并探究圓明園對人類文明的重要性,并闡述英法列強毀滅圓明園的罪惡行徑,基于這些研究,讓學生從感性角度討論一下我們應當如何看待圓明園的毀滅,從而培養其愛國主義情懷。
3.采取寓教于樂的教育方式。因為小學生天性愛玩,所以寓教于樂的教育方式非常適合小學生。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設計豐富多樣的語文實踐活動,配合分組合作教學法,從教學內容入手鼓勵學生和他人合作制作簡易的生活物品,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能體驗活動的樂趣,而且還能在與他人合作的過程中感受到朋友的溫暖。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五年級語文上冊《泊船瓜洲》時,教師就可以根據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利用硬紙板、橡皮筋等工具制作簡易的木船模型,首先是按照學生的學習能力、興趣把他們分成三組,然后選出一名小組長,帶領其他兩名組員進行制作。過程中,教師可稍作指導但絕不可代手,盡量讓學生合作完成,完成后三組隊員比賽看哪組的木船做的又漂亮又實用。在競爭與合作中,學生既能變得快樂,還能與其它小伙伴增進情誼。
4.課堂教育與生活實踐相聯系。課堂教育只有與生活實踐相聯系,才能切實培養學生的知識實踐能力,無論對小學語文教學還是對德育來說,實踐知識從而轉化知識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教師要在教學之余經常組織課外實踐活動。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五年級語文上冊《梅花魂》時,由于教材上畫的梅花的樣子比較簡單,所以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去梅花園參觀,看一看實際存在于生活中的美麗多姿的梅花,并在此過程中教給學生梅花所代表的含義有哪些,把傳統文化知識和德育知識共同融入到生活實踐當中,從而培養學生不懼困難、堅韌不拔、堅貞不屈、頑強不屈等一系列的“梅花精神”。
四、結束語
綜上可知,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滲透德育有其必要性,也存在實施的可行性,當下,教師只有樹立以德為先的教育觀念,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采取寓教于樂的教育方式,同時將課堂教育與生活實踐相聯系,才能讓學生在理論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情況下逐步提升思想道德品質,當然,上述分析只是筆者的淺見,更多更好的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滲透德育的策略還需要進一步分析和研究。
參考文獻
[1]鈕建妹.在小學語文學科中滲透德育初探[J].教育科研論壇,2012(12):69-70.
[2]熊國彬.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滲透初探[J].語文咨詢:教育科研,2009(9):50-50.
[3]黃學龍.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7(23):134-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