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玉華
這學期,語文組在經歷緊張而繁忙的五人“磨課”(縣“語用課堂”研討展示課,縣“青年教師素養大賽”競賽課,市“群讀類學”課題研討示范課,市語文優質課競賽,市書法課競賽)之后,讓我不禁想起了特級教師王崧舟老師在《“磨”你千遍也不厭倦》中的一句話:“當手磨出了老繭,就會成為好的莊稼把式;當刀磨出了利刃,就會省去許多砍柴的工夫;當課一磨再磨,就會磨出更多的精彩。”
這一次又一次的磨課,是一個“眾里尋她千百度”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地否定自我、超越自我、感動自我、學會反思、追求完美的過程,是一個走進學生,熔煉自我的“重生”過程。
這一次又一次的磨課,磨出了教師創新思維的火花;磨出了教師合作交流的默契;磨出了教師把握教材的深度;磨出了教師提升教材的高度。
這一次又一次的磨課,磨出了實小領導對學科教學可持續性發展的高瞻遠矚,磨出了實小人的精誠團結,磨出了語文課的精彩。
一、磨課——磨出教師堅韌的意志
好課不厭千回磨。這一過程的確是痛苦的,五名教師,每人至少有10份手稿,每晚都半夜三更還未睡,眼圈黑了,面龐黃了,身體瘦了。試想,沒有量的積累沒有時的磨礪,怎么可能會有質的變化?備課稿的多次修改,反反復復的冥思苦想,教學設計數次推倒重來的煎熬之后,智慧的火花才會破繭而出。所以,磨課是磨礪自己意志的過程,是一次次與文本對話的過程;是反復與同事交流的過程。磨著磨著,磨出了頑強的毅力,堅韌的意志。磨礪一次,激勵一生,收獲無數。
二、磨課——磨出教師精深的業務
細想一下,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誰能保證說自己每節課中的每一個教學環節、每一句教學語言、每一個肢體語言都斟酌再三了呢?只有在磨課中,我們才會對每一張圖片、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細節再三思量、反復權衡,在一次又一次地試教——評教——再試教地反復磨課過程中,自己的體悟點滴積累,對教學內在的感受逐漸加深,對教學中蘊涵的規律逐步有了“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體驗。正是這種磨課中經驗的積累,促使我們經歷了“初上講臺不知所措,聽課磨課逐步成熟”的成長過程;也正是基于磨課對教師成長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青年教師的業務成長中,我們不約而同地選擇磨課這一有效途徑。事實也最終證明:“磨課”是教師專業成長通往成功彼岸的綠色通道,是教師不斷完善自我的一面鏡子,同時也是教師提升業務水平、快速成熟的催化劑。
三、磨課——磨出教師厚重的“家底”
磨課需要從多個方面入手,需要有著豐厚的文化積淀,高超的語言表達水平,深厚的基本功底,靈活的教育機智,更需要有將各種素質整合為和諧課堂的能力,這些都是需要用心去打磨的。我也是“磨”的受益者,起初一直困惑于自己課堂上沒有流暢、有效的過渡語和評價語,那是因為自己的文化底氣不足,“家底”不厚實,自然就做不到信手拈來、游刃有余的效果。可經過一次又一次的“磨課”歷練,集眾人的力量,用多讀、多想、多思、多寫的方法來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蘊,“家底”慢慢變得厚重起來,精妙的過渡語和準確的評價語也運用自如了。
四、磨課——磨出教師的研修動態
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可見,磨不僅僅是一個表面的、簡單的活動過程,更應該是一個思想上產生觸動、心智里迸出火花,不斷反思教育教學得失,反省教書育人方式的思維過程。而這一過程不正是我們教師不斷研修的過程嗎?校本研修所提倡的“專家引領、同伴互助、自我反思”不也是一個磨的過程嗎?在這一次次的“磨”中,集聚了集體的智慧,通過教師之間的評課互動,達到了共識、共享、共進。受益的是執教老師,但我相信參與了磨課過程的所有老師也都會有收獲,都會得到成長的歷練,都會親歷豐收的喜悅。我們正是因為嘗到了“磨”的滋味,所以近年來語文組取得了“研修一體,抱團發展”的驕人成績。
在午后的陽光下,細細回想磨課的經歷,我們是幸福的:回頭看看這條路,它不像泰山的十八盤那樣需要一鼓作氣,勇往直前;也不似廬山的煙霧那樣迷人視線,它是一條沒有盡頭卻充滿風景的登山路,要我們走走、聽聽、看看、想想,其樂無窮。一次次地顛覆,一次次地重整,一次次地反思,一次次地修改,就像“蠶的一次次蛻變,最終吐絲結繭變蛹化蛾、脫胎換骨”。我們背負著希望去挑戰,在挑戰中享受磨課的苦與樂,在苦與樂中研磨教學的得與失,在得與失中領略琢璞為玉,化蛹成蝶的風采!信心在鼓勵中堅定,亮點在意外中生成,困難在矛盾中化解,好課在磨礪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