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艷
【摘要】中央一號文件多次提出,要推進農村電商發展,將農村互聯網金融置于國家戰略高度,利用互聯網金融的電商化發展,激活農村經濟,為農村經濟轉型注入新動能。互聯網金融電商化發展能夠提高資源配置,增強資金供給,更好地滿足農村金融需求,互聯網金融的電商化將成為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
【關鍵詞】農村 互聯網金融 電商 【中圖分類號】D82 【文獻標識碼】A
在“互聯網+”思維下,傳統金融與互聯網不斷融合,形成農村互聯網金融電商模式,成為影響農村發展、促進農業生產、改善農民生活的關鍵。現階段,在政策、技術、平臺的支撐下,廣大農村已經具備了互聯網金融電商發展的基礎。農村互聯網金融電商化發展將成為助力普惠金融落實、滿足農民金融服務愿望、促進金融發展模式變革的關鍵。在政府、社會及企業共同努力下,通過完善法律法規、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健全金融監管,為農村互聯網金融的電商化發展提供保障,切實讓農村互聯網金融成為振興農村經濟的一把利器。
現階段,我國政府高度重視農村互聯網金融電商化發展,社會各界都在關注農村互聯網金融發展,為其營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政策方面,我國政府出臺《關于加快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的意見》《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等相關政策,致力于構建“互聯網+農業產業”“互聯網+普惠金融”體系,鼓勵傳統金融機構與互聯網企業開展合作,為廣大農民提供更加豐富、更加多元的金融服務;技術方面,隨著大數據、云計算技術不斷成熟,已經全面涉及農村互聯網金融各個領域,不僅使金融機構降低了風險,更為廣大農民提供多渠道收益。同時,隨著征信技術提升,信息不透明、不對等現象得到緩解,有助于金融機構了解農民真實情況,降低經營風險,也有助于農民更了解金融機構,精準選擇適宜的金融服務;平臺方面,以阿里巴巴、騰訊為主的企業積極搭建農村互聯網金融電商平臺,提升農村互聯網金融消費;以人人貸、農資籌為主的企業則逐步完善農村信貸平臺,為更多農村居民提供滿意的信貸服務。在政策、技術、平臺逐步完善的過程中,農村互聯網金融電商發展擁有扎實的基礎,并展現出蓬勃發展之勢。
農村互聯網金融電商化發展需從根源入手,只有探明根源,才能更好地制定發展策略,普惠金融戰略要求、農民金融服務需求、金融發展模式變革都是其中最主要的根源。
普惠金融戰略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金融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當代農村發展,需要構建普惠金融體系,利用普惠金融滿足社會各階層,特別是廣大農村貧困人群的金融需求。一直以來,農村金融市場都是我國金融體系中的薄弱環節,為填補農村金融市場空白,以普惠金融為主導,積極鼓勵農村互聯網金融電商化發展,利用強大的社會資本扶持農業生產及相關創業活動。農村互聯網金融電商發展最早源自普惠金融戰略,在國家的倡議下,金融機構、互聯網企業開始進入農村市場,為農民帶來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務。
農民金融服務需求。傳統金融機構傾向于投入收益高、風險低領域,不愿意進入“三農”領域,導致農民群體貸款審批困難,無法順利辦理金融業務。為打破僵局,滿足農民金融服務需求,農村互聯網金融電商應運而生。互聯網金融平臺擁有成熟的大數據、云計算技術,通過數據分析,準確把控投入風險,在資金流、信息流等方面均占據優勢,有效滿足了農民群體對金融服務的需求。同時,農村互聯網金融電商化服務高效、便捷,操作簡單,讓農民足不出戶辦理貸款,減少了農民的時間成本,并且農民也可以利用閑置資金開展互聯網理財,贏得了農民群體的高度認可。
金融發展模式變革。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傳統金融機構資金實力雄厚,農民貸款需求旺盛,但兩者難以實現資源最優配置,導致金融市場怪象叢生,供需矛盾尖銳。為促進金融模式變革,通過農村互聯網金融電商化發展解決資源配置難題,互聯網金融電商根據農民征信狀態、產業發展前景,實現存款與借貸之間的最優配置,既滿足金融機構放貸需求,又解決農民群體貸款難題。精準金融將打破傳統金融發展模式,實現從粗放式發展向精準式發展過渡,助力我國金融服務體系更加完善。
政府、企業、社會各界都應作出貢獻,共同促進農村互聯網金融電商化不斷完善,為農村互聯網金融電商化發展營造良好空間。
首先,完善互聯網金融法律法規,發揮稅收優惠引導作用。立法是農村互聯網金融電商化發展的根本保障,中央政府應出臺《互聯網金融法》,明確互聯網金融電商發展目標、原則,整合現有關于P2P網絡信貸、第三方支付、虛擬貨幣、眾籌融資領域的法律法規,形成健全的互聯網金融法律體系。各地方政府也應出臺符合地區特征的法律規范,重點關注金融風險,引導傳統金融機構與電商平臺開展有序合作。
同時,政府應降低農村金融準入門檻,鼓勵更多的民間資本進入農村互聯網金融電商領域,形成規模效應。此外,政府應充分發揮稅收優惠政策的引導作用,給予傾向農村地區信貸服務的金融機構適當稅收優惠,鼓勵金融機構將資金流向農村。還應進一步擴大稅收優惠范疇,讓更多金融主體能夠享受優惠政策,確保金融機構投入力度與享受的優惠相符,防止出現套取稅收補貼現象。
其次,加大農村基礎設施投入,提高互聯網金融宣傳力度。現階段,我國仍有偏遠農村尚未接入寬帶,3G/4G服務網絡較差,導致這些區域無法使用互聯網金融,必須加大基礎設施投入,確保全國各地都能享受到基礎網絡服務。同時,由于農民文化程度有限,在推廣農村互聯網金融時,不應過于復雜,應研發簡單易懂、適合農民使用的金融APP,便于農民理解。此外,應加強農村互聯網金融電商發展宣傳工作,要打破農民思想束縛,利用金融下鄉、設置金融服務詢問處等方式,逐漸向農民說明參與金融服務的好處,讓更多農民樂于參與。面對農民互聯網金融意識不強,村委會也可以樹立金融信貸典范,通過實際案例向村民展示在接受信貸服務后,農民產業發展迅速、規模持續擴大,典型案例方式往往能激發農民參與互聯網金融的積極性。
最后,健全互聯網金融監管措施,確保農村金融安全轉型。金融監管不僅要警惕金融服務中潛藏的風險,更要徹底清除非法互聯網金融服務,為農民享受互聯網金融營造清爽空間。“一行三會”要積極履行監管責任,對投資欺詐、虛假宣傳等行為堅決打擊、施以重罰。對高風險金融創新服務應謹慎對待,提高金融服務者準備金,確保金融服務者擁有充足的資金應對風險,防止金融服務給農民產生額外的經濟損害。同時,完善關于金融監管的法律規范,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基礎上,明確農村互聯網金融電商業務范疇、發展方向、監管機制,加大對農民合法權益的保護力度。此外,當農民遭遇金融風險后,政府及相關部門應完善救濟途徑,依照法律規定劃分責任,提高金融服務救濟效率,一旦認定屬于金融服務平臺責任,應采用懲罰式賠償,確保農民的利益得到最大保障。
(作者為中共湖南省委黨校工商管理教研部副教授)
【注:本文系湖南省社會科學成果評審委員會課題“長江經濟帶資源環境效率評價與治理模式研究”(編號:湘社評〔2017〕18號-464)成果】
【參考文獻】
①劉偉、韋杰:《破解農村互聯網金融服務難題的“田東模式”:背景、經驗與啟示》,《廣西社會科學》,2018年第6期。
②霍媛媛:《農村互聯網金融發展新趨勢:電商化發展研究》,《商業經濟研究》,2019年第3期。
③楊啟:《我國農村互聯網金融的特征、發展障礙與對策路徑》,《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