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往控規中只保證了公共綠地等開放空間的指標,但忽視了對城市活力起著重要作用的步行空間。塑造安全、流暢、舒適、系統的慢行空間,有助于營造良好的居住環境和生活氛圍,增加市民生活、購物、娛樂、休閑、游憩等活動空間的聯系,提高城市生活活力。本文以梭魚灣地區的城市設計為例,探討了構建以人為本的慢行系統的方法和策略。
【關鍵詞】慢行系統;公共空間;街道空間;城市設計
1、導言
梭魚灣地區定位為大連市的城市副中心,隸屬鉆石海灣(東北亞最具價值的中央活力灣區)“一灣兩岸”的核心區,是展示未來城市形象的標志性區域,中軸地區是梭魚灣地區的核心區域,承擔了文化休閑、娛樂、商業商務、辦公、醫療衛生及配套等核心職能。作為城市“退二進三”、企業搬遷改造后的新建區域,控規中已經預留了大量的開放空間,但是被道路、用地分割,不能成網,連續性交差,其次,各級道路尺度整體較大。因此,如何在城市設計中打造慢行系統,完善城市設計,是營造良好的城市生活氛圍、激發城市活力的關鍵。本文結合梭魚灣地區的中軸地區這一核心區域進行研究,從多面探討以人為本的慢行系統的構建。
2、開放空間的網絡化
梭魚灣地區作為新建區域,在控規這個層面的規劃中,無論是綠地的規模還是數量都有足夠預留。但在以往其他地區規劃中缺乏下一層級的深入設計,大量的城市公共綠地被客觀存在道路、用地分割,呈現斑塊化的狀態,無法連接成線、更不可能貫通成網,連續性和貫通性差。
在中軸地區中開發地塊以外的公共綠地較多:一類為中心幾大塊狀公共綠地,面積較大,各個地塊規模在2-3公頃左右;另一類為帶狀的公共綠地,寬度在20m左右,沿城市主干路兩側設置。在城市設計中,應注重地塊內部的開放空間的設計引導。
2.1構建網絡化的慢行空間
構建各街區內部慢行空間體系,各地塊內部設置慢行交通通道(以公共綠地、廣場等開放空間為主,也包含街巷等小尺度空間),與外部的線形、塊狀公共空間銜接起來,與外圍城市公共開放空間良好銜接,營造暢通、無障礙的網絡化步行友好區域。
2.2增加小尺度的開放空間,完善各層級開放空間體系
結合商業生活的街道,在地塊內各慢行空間交織的核心區域,設置小尺度開放空間節點(以公共綠地、廣場為主),形式以塊狀為主,規模在1000-2000平方米左右,這種尺度的開放空間日常利用率較高,能起到匯聚人氣的作用,營造更多休閑生活氛圍。
從規劃的各個層級提供多種類型、尺度綠色開放空間,其中街道開放空間并不依附于交通性的干路,結合商業生活的易于步行的街道展開。
2.3濱水地區友好的步行環境
打通兩側地塊內部通向濱海空間的帶狀通道,串聯了散布于社區內部的街頭公園綠地,利于人流的引導(分散和集聚)。
3、交通體系的引導
以中軸核心區為例,以城市快速路、主干路圍合而成的區域為整體考慮,構建外圍車行交通引導體系,控制外圍車輛的進入。中軸區域地下空間進行整體開發,停車形式以地下為主,釋放地面空間,供市民使用;區域外圍設置多處地下地庫出入口,同時通過交通管制、地面停車價格調控等措施,減少核心區地面小汽車的進入;同時大力發展公共交通,加強軌道交通站點、公交線路、非機動車的接駁,從而降低核心區域地面機動車的數量,減少機動車對人行、非機動車出行的干擾,加強了各街區之間的聯系,營造安全、良好的步行友好區域。
由于地下空間的整體開發,中軸公共綠地的地下一層以商業、軌道交通站點換乘、人流疏散等功能為主,在中軸公共綠地的詳細設計中,應注意地上、地下步行空間的轉換與引導,對地下空間的步行流線進行引導。
4、街道空間的重塑
4.1窄馬路、小街廓
研究美國巴爾地摩港、澳大利亞悉尼港、香港維多利亞灣等著名地區發現,濱海地區公共區域街區尺度在100-200m之間,中軸地區控規道路街區尺度在200-300m,建議在下一層級規劃中,在較大地塊的詳細設計中,增加小尺度路網密度,窄馬路、小街廓,完善、細化步行網絡,使市民樂于步行,豐富街道生活。
4.2定義街道尺度、界面
按照商業街道、生活服務街道、交通性街道、景觀休閑街道、綜合性街道將地區道路進行分類,分別采取不同的界面控制方法:通過設計臨街建筑立面,控制一致的街墻高度,營造連續的立面;保證建筑群體具有較高的貼線率,從而界定整齊的場所空間,營造城市場所,使商業、生活街道保持整體延續的氛圍。濱海公共區域設計為非連續的街道界面,引導活力、有趣、景觀、開敞的空間,提供開闊的活動交互空間與良好的景觀視線。
4.3建筑退界
以往的控規中,各地塊建筑退界在5-20m之間,存在普遍退線較大、街道界面連續性較差的情況。在地塊詳細設計的層面中,建議沿街建筑裙房的退線在3-5m之間,增加的貼線率,生活性街道控制在60%以上,商業街道控制在75%以上,專注于人體尺度的微空間營造,塑造宜人的街道空間。
結語:
對于以往城市新建區域的來說,普遍存在摩天大樓玻璃幕墻過多、街道連續性很差、缺乏鄰里生活氛圍的情況,人性化、安全、舒適的慢行系統是解決問題的重要手段,本文探討了梭魚灣中軸地區的以人為本的慢行系統構建的各項城市設計策略,期望能對其他同類城市地區帶來一些啟發。
參考文獻:
[1]陳雙燕,盧波.蘇州市中心城區慢行交通系統規劃探索與實踐[J].江蘇城市規劃,2014,(07).
[2]肖德源,劉瑾.淺析老城區慢行系統的構建——以蘇州環古城河慢行系統為例[J].城市交通規劃,2015,(02).
作者簡介:
楊芳(1987.3-)女,湖北人,本科,中級工程師,注冊規劃師,研究方向:城市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