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淑艷
【摘? 要】小學說明文教學沒有固定的教學模式可以遵循。教師在教法設計時,需要有統籌整合意識,綜合考慮教學實際和學生接受實際,發動學生展開多種形式的感性學習,并在不斷實踐探索中形成感性學習認知。學生學習認知構建有自身規律,教師尊重學生成長原則展開教學推進,可以為說明文教學探索嶄新路徑。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說明文? 感性探索
小學說明文內容不是很多,在教學設計時,教師往往只注意對文意進行梳理,對學生感性認知缺少重視,教與學難以達成和諧,學生學習主動性不高。小學生感性思維比較發達,教師要抓住學生心理展開教學推進,促使學生進行情感誦讀、直觀解讀、想象品讀,都能夠為學生創設感性認知構建條件。教無定法,貴在得法。說明文教學尤為如此,教師要在求變之中獲得教學契機,贏得教學主動權。
一、情感誦讀,創設文本學習情境
說明文教學時,教師不能設計文體內容,說明順序說明方法等專業術語都不可以出現,不然會給學生帶來更多學習壓力。說明文教學啟動后,教師有意識強化學生誦讀訓練,其教學意圖是比較鮮明的。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是對文本閱讀的最有力詮釋。教師讓學生反復誦讀,不僅能夠幫助學生順利梳理文意,還能夠培養學生良好語感。教材內容大多出自名家之手,其語言規范性更高,教師發動學生展開多種形式的誦讀訓練,自然可以給學生帶來豐富感性認知。
如教學蘇教版四年級上冊《泉城》,這篇說明文語言靈動,描寫色彩濃重,非常適合展開誦讀訓練。教師先進行示范誦讀,讓學生說說老師誦讀有什么特點,特別要指出其不足之處。如果找不到缺點,學生要自行誦讀一遍。面對教師苛刻要求,學生開始了認真思考,并自覺展開評價,對教師表現給出客觀點評。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配樂范讀音頻材料,學生聽得更真切,并順利進入仿讀學習。在學生仿讀過程中,教師不時給出誦讀指導:作者對泉城非常熟悉,特別對濟南的泉水情有獨鐘,用飽含深情的筆觸,寫出了對泉城的熱愛之情。誦讀時,要讀出這種情懷,注意語氣語調的把握。學生根據教師引導,很快就找到了誦讀感覺,學習表現非常突出。教師組織學生展開誦讀比賽活動,將課堂教學氣氛充分激活。學生誦讀學習進入佳境之中,感性認知逐漸成形。
教師為學生示范誦讀,要求學生給出辯證性評價,并對學生誦讀訓練給出具體指導,幫助學生順利構建誦讀學習認知基礎。通過誦讀訓練,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刻,學科素養明顯提升。
二、直觀解讀,梳理文本基本內容
說明文文本解讀時,教師要考慮學生接受實際,注意抓住說明對象特征展開認知,也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相關圖片、視頻、動畫等信息,為文本解讀提供直觀展示手段。學生在多種直觀信息沖擊下會順利理順文本內容,自然建立閱讀認知體系。如果有可能,教師不妨給學生提供個性解讀文本的機會,讓學生通過集體互動式學習,對文本內容進行探究分析,以便形成嶄新學習感知體驗。
《九寨溝》這篇課文對著名景點九寨溝進行詳細介紹,將主要景色特點進行一一展示,教師在組織學生展開文本解讀時,先讓學生自行展開閱讀學習,梳理文本內容要義,然后為學生布設閱讀思考問題,讓學生展開集體互動式閱讀討論,解決相關閱讀思考問題。學生依照教師引導和布設展開文本解讀學習,課堂互動氣氛熱烈起來,學生逐漸達成學習共識。課堂展示階段,教師利用圖片展示方式,引導學生講述九寨溝相關特色景點,學生積極發言。教師給學生以肯定評價,將課堂教學推向高潮。有學生介紹:九寨溝森林很多,到處是參天的大樹,森林里還有一些珍稀的動物出沒,給這片森林帶來更多神秘色彩。也有學生說:九寨溝的雪山最為著名,一年有四季的雪山景色,給九寨溝增色不少。
從學生具體表現可以看出,學生對九寨溝景色特點把握很準確。說明文教學時,教師沒有提及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但對說明語言解讀給出了更多指導和提示。學生從說明語言展開推敲分析,逐漸建立了閱讀感知。
三、想象品讀,塑造文本認知體系
小學學生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都處于活躍期,特別是形象思維更為敏感,教師以文本為教學設計基礎,發動學生展開多重想象,學生從中獲得的學習感知會更鮮活。教師不妨給出學生想象規劃清晰路線,或者利用多種教學手段,為學生展開想象提供啟動力量,讓學生在不斷思考、分析、展望、歸結中形成學習認知能力。
《田園詩情》介紹了荷蘭牧場情景,給讀者展示異國風情畫卷。在教學發動時,教師先讓學生閱讀文本內容,然后通過多媒體展示相關圖片信息,讓學生發揮想象力,面對圖片介紹荷蘭的自然景色特點。學生憑借想象力展開解讀,自然會遇到思維瓶頸問題,很容易出現卡頓現象。教師讓其他學生繼續給出補充介紹,文本解讀呈現“接龍”形狀,讓更多學生參與到文本展示環節之中。教師在學生展示過程中,不時給出一些提示,讓學生建立有形聯想,課堂學習氣氛和諧起來。經過學生多重合作互動,終于圓滿完成文本解讀任務,學生由此建立起來的學習認知也非常深刻。
教師為學生布設“接龍”式解讀任務,給更多學生提供參與機會。學生在多重互動學習過程中形成的學習感知是鮮活的。因為學生都沒有去過荷蘭,只是通過閱讀文本是不能形成全面學習認知的,教師讓學生發揮想象,對荷蘭自然風光展開更多聯想處理,給學生提供更直觀感知文本機會,其教學調度效果顯著。
小學說明文教學注重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機統一,需要成功調動學生感性學習思維。教師指導學生展開多種形式的情感誦讀、直觀解讀、想象品讀學習,可以給課堂教學注入嶄新動力,激活學生發散學習思維,促進課堂教學向多元化、高效化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廖貞明.小學說明文教學的感性探索【J】.亞太教育,2015(10)
【2】王學英.小學語文說明文教學初探【J】.中國校外教育,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