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爽
[摘要] 醫院感染管理是醫院管理的重點內容,是決定醫院信譽與形象的主要因素。基于此,該文簡要分析了醫院感染的影響因素,強調了加強醫院管理對提高醫療質量的重要性。重點從護理人員、管理內容、管理模式、管理制度4個方面出發,針對不同的影響因素提出了具體的解決措施,最終證實了加強醫院感染在降低感染率、提高醫療質量方面的重要價值。
[關鍵詞] 醫院感染;醫療質量;管理模式
[中圖分類號] R197.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9)02(a)-0077-02
近些年來,隨著醫院患者數量的不斷增多以及患者病情復雜程度的提高,醫院感染的風險顯著提升。如醫院未加強對醫院感染的管理及控制,容易增加護理缺陷、護理差錯以及護患糾紛發生的風險,對醫院的信譽與形象造成影響。臨床研究發現,醫院感染的影響因素較多,護理人員的能力、消毒滅菌水平、感染管理模式等均為重要因素,可見,為提高醫療質量,有必要對各項因素進行控制。
1? 醫院感染的影響因素
1.1? 護理人員能力
護理人員的醫院感染預防能力主要體現在預防意識、預防技能兩方面[1]。以預防意識為例:受臨床經驗缺乏等因素的影響,部分護理人員極其缺乏感染預防意識,無菌操作水平低。長此以往,極容易增加醫院感染的風險,且對護理人員自身安全的保證不利。醫院感染的預防技能缺乏,同樣容易增加患者的醫院感染率。以切口護理為例:當切口出現紅腫、滲血等癥狀時,表明可能已經發生醫院感染,導致上述問題出現的原因,便與護理人員未對切口感染進行預防有關。
1.2? 消毒滅菌水平
消毒滅菌水平低,是影響醫院感染管理水平的主要因素。醫療器械、醫院環境以及護理人員的手衛生均為消毒滅菌的重點對象[2]。以醫療器械為例:外科手術或侵入性檢查前,護理人員均需對醫療器械進行嚴格的消毒滅菌,反之,患者的感染率將顯著提升。再如:呼吸內科患者感染類疾病的發病率較高,患者的痰液等體液中,均含有大量病菌。如護理人員未對科室環境進行消毒,很容易導致空氣微生物濃度超過標準,增加其他患者發生醫院感染的風險。
1.3? 感染管理模式
近些年來,隨著醫療衛生改革的不斷進展,各醫院對醫院感染控制問題的重視程度顯著提升。但因常規的醫院感染管理模式缺乏連續性、科學性及靈活性,管理質量往往較差。當醫院感染發生后,護理人員雖可第一時間發現,并對其進行控制,但仍會對患者的疾病治療安全性造成影響,導致醫院的信譽與形象下降。可見,為降低醫院感染率、提高醫療質量,將科學的、靈活的管理模式應用到醫院感染管理過程中較為重要。
1.4? 監督制度落后
調查顯示,目前,多數醫院均存在缺乏監督制度的問題。醫院感染管理期間,護理人員需自行按照相關的標準對感染進行控制。但因缺乏監督,且缺乏獎懲機制,護理人員很容易產生懈怠心理,對感染的控制效果造成影響。長期如此,容易導致患者的醫院感染率增加,導致醫院醫療質量降低。如能夠在固定階段對醫院感染管理質量進行評價,并根據評價結果落實獎懲機制,將可有效解決上述問題,使醫院的醫療質量得以提升。
2? 加強醫院感染管理提高醫療質量的有效方法
2.1? 提高護理人員的預防能力
2.1.1 預防意識? 為提高醫院感染管理水平,提高護理人員的預防意識是關鍵。為達到上述目的,臨床應積極組織護理人員參與培訓。培訓過程中,可通過為護理人員講述醫院感染的案例的方式,使其認識到醫院感染的嚴重性,增強護理人員對醫院感染控制問題的重視程度。護理過程中,經驗豐富、職稱較高的護理人員應承擔起宣傳引導的重任,應不厭其煩地強調“無菌”的重要性,使醫院感染預防意識根植在護理人員的心中,提高醫療質量。此外,護理人員同樣需主動學習與感染預防有關的知識,提高自身對感染預防問題的重視水平,主動糾正自身的錯誤認識,提高醫療質量。
2.1.2 預防技能? 醫院應將醫院感染預防技能納入到培訓內容中,在培養護理人員預防意識的同時,使其預防能力得以進一步提升。在此期間,醫院可根據護理人員的科室分布情況,分析每個科室患者發生醫院感染的原因。根據分析結果,確定不同科室的不同培訓內容。以婦產科為例:婦產科患者發生醫院感染的原因,以“厭氧菌的大量繁殖”“代謝藥物的使用”“儀器的輻射”等為主。為預防感染,護理人員需加強對患者的健康教育,囑護理人員于產婦圍產期加強對感染的預防,嚴格控制患者病房的空氣微生物濃度,加強對醫療器械的消毒,盡量減少輻射,提高醫療質量。
2.2? 加強醫院消毒滅菌管理
2.2.1 醫療器械? 提高醫療器械的消毒滅菌管理水平,能夠有效降低醫院感染率,使醫療質量得以提升。例如:當醫療器械使用完成后,護理人員需對其進行集中放置,并將其送至消毒供應室消毒。消毒供應室則應通過清洗、消毒、包裝、滅菌等流程,對醫療器械進行處理[3]。外科手術或侵入性操作前,護理人員同樣需對醫療器械進行消毒滅菌,進一步降低醫院感染率。需注意的是,如醫療器械精密度較高且構造復雜,需對器械進行拆分,此后方可予以清洗、消毒及滅菌,以降低醫院感染率,提高患者疾病治療的安全性,為醫療質量的提升奠定基礎。
2.2.2 醫院環境? 醫院環境質量低是導致醫院感染發生的主要原因,是影響醫療質量的主要因素。為預防感染,護理人員應從環境衛生的保持、空氣微生物濃度的控制兩方面出發進行醫院感染管理。例如:護理人員應每日三次開窗通風,及時打掃病房。患者的痰液、尿液、糞便等污染物應及時清除,集中處理。另外,護理人員還需每月一次對空氣微生物濃度進行檢查。如發現微生物濃度超標,需立即消毒,達到改善醫院環境、提高醫療質量的目的。
2.2.3 手衛生管理? 加強對護理人員的手衛生管理,同樣能夠達到降低醫院感染率的目的[4]。例如:醫院可將“七步洗手法”的操作方法以圖文并茂的形式粘貼在洗手臺前,提醒護理人員嚴格按照“七步洗手法”洗手。臨床研究發現,采用肥皂洗手時,肥皂盒的帶菌率可達到100%。因此,建議采用消毒效果好的洗手液洗手,降低醫院感染率,提高醫療質量。水龍頭同樣容易滋生細菌,醫院需引進感應式水龍頭,進一步提高護理人員的手衛生管理水平。
2.3? 改革醫院感染管理模式
2.3.1 循證管理模式? 循證管理是一種科學的管理模式,要求通過查找證據的方式制定管理方案,提高管理方案的科學性[5]。醫院可將該模式應用到醫院感染管理過程中,達到降低感染率、提高醫療質量的目的。例如:護理人員可首先組成循證護理小組,小組成員應共同通過知網、萬方等數據庫查找醫院感染的控制證據。證據查找完成后,小組成員需對其進行整理,并制定一整套科學的感染預防方案。因該方案中的感染預防方法已被證實有效,該方案的實施效果一般較好。
2.3.2 PDCA循環模式? 醫院應將PDCA循環模式應用到醫院感染的管理過程中,提高管理模式的靈活性。例如:醫院可首先對醫院感染發生的原因進行分析,根據分析結果制定醫院感染控制計劃。在此基礎上,采用制定的計劃控制醫院感染[6]。計劃實施期間,PDCA小組的組長需每月一次對醫院感染率進行統計。如醫院感染率較高,則表明感染控制計劃存在漏洞。一旦發現漏洞,PDCA小組成員需通過召開會議、分組討論等方式,進一步對計劃進行完善,使感染率得以降低,使醫院的醫療質量得以提升。
2.4? 完善醫院感染監督制度
2.4.1 質量評價? 醫院需加強對“醫院感染管理質量”的評價,以及時發現問題,及時彌補漏洞,持續性的提高管理質量。例如:醫院可以要求護士長擔任監督職務,每月一次,不定期地對感染控制質量進行檢查。質量評價的內容,應以“患者的醫院感染率”“潛在的感染高危因素”“醫護人員的感染預防知識掌握情況”等為主。一旦發現導致醫院感染的高危因素(如:護理人員進行護理操作前未洗手、患者的痰液未及時清除等),需立即排除。如發現護理人員在操作方面存在失誤,同樣應指正。每月月末,護士長均應對每位護理人員的感染預防質量進行綜合評價,使護理人員能夠及時發現自身的問題。
2.4.2 獎懲機制? 獎懲機制的落實,能夠有效提高護理人員的護理積極性,增強其工作動力,對醫療質量的提升具有積極意義。因此,醫院可通過獎懲機制對護理人員進行激勵,提高其感染預防的積極性。例如:當月末評價感染預防質量時,發現某位護理人員所護理的患者均未發生感染,則應給予其物質方面的獎勵,并通過開展表彰大會的方式使其成為其他護理人員的榜樣,激發他人的工作積極性。當某位護理人員所護理的患者感染率較高時,則應對其進行懲罰,并幫助其分析導致感染率高的原因,幫助其解決問題,使醫院感染率得以降低,使醫療質量得以提升。
3? 結論
綜上所述,醫院感染管理期間,提高護理人員的預防能力能夠有效減少護理差錯及護理缺陷,降低醫院感染率。加強醫院消毒滅菌管理,可有效提高環境、器械及手衛生的管理水平。將循證管理、PDCA管理模式應用到管理過程中,積極落實監督制度,同樣能夠達到預防醫院感染的目的。未來,我國醫院可考慮將以上措施共同用于醫院感染管理,達到提高醫療質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程春華,邢立帥,向菲齡.PDCA循環法在提高處理醫院感染軟件預警信息及時性中的應用[J].現代醫藥衛生,2018,34(18):2929-2931.
[2]? 苗勤,劉海濤,譚宏文.目視化標識管理在綜合醫院中醫科醫院感染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18,17(9):806-809,814.
[3]? 劉明秀,胡必富,李紅玉.內審員隊伍在醫院感染管理質量控制中的作用—等級醫院評審中的實踐與探索[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18,17(9):831-834.
[4]? 李曲溫.醫院感染控制專科護士培養模式指標體系的構建研究[D].太原:山西醫科大學,2018.
[5]? 趙偉.門診護士長在醫院感染防控管理中的作用及有效策略探析[J].中國衛生產業,2018,15(13):44-45.
[6]? 傅淑君.護理管理在醫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7,25(9):61-62.
(收稿日期:2018-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