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義秀
摘 要:朗讀教學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主要手段。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有所感悟,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激發興趣,加深理解,熏陶情感。在閱讀教學實踐中,走好“示范朗讀,熟練朗讀,感情朗讀”這“三步”,培養興趣,掌握節奏,體驗情境,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由表及里,讓朗讀成為一種習慣。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朗讀能力;三步走
新課標指出“在閱讀教學中,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有所感悟,培養語感,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讀能發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朗讀能力逐步提高,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就會逐步加深。”可見朗讀教學不僅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主要手段。還記得我讀初中時,學習過朱自清先生寫的一篇散文《春》。對于文章細致入微的描寫,至今還記憶猶新。當時老師在講授這篇文章時通過多種方式的指導讀來讓我們體會春天生機勃勃的景象,讓我們在腦海中繪出一幅幅動人的春景圖。等一節課結束時我已經能夠背出整篇文章。當我走上講臺時回想起老師的這節課仍然會沉浸在那美妙的朗讀聲中,所以一直以來我都重視對學生的朗讀指導,不斷總結經驗,提高學生的語言素養。我認為要讓朗讀成為一種習慣,可按以下“三步走”進行。
一、示范朗讀,培養興趣
《語文課程標準》在各個“階段目標”都寫著“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每個年級每篇精讀課的第一題練習題也寫著這同樣的話。由此可見,朗讀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培養學生讀的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也是體現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的地方。因此,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首先要加強聽與讀的訓練,讓學生在認真傾聽和深入閱讀中成長起來、發展起來、壯大起來。
人的學習,大多是從模仿開始的。我們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如果教師的朗讀水平高,在課堂上能把課文讀得繪聲繪色,讀得入情入境,對學生產生很好的垂范作用,就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學生的模仿能力極強,他們都會學著老師的語音、語調,節奏等來朗讀課文,這樣久而久之,就會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學生通過聽教師生動形象的朗讀,自己的情感自然而然地和作品、老師在情感上產生共鳴,不知不覺地就學會了老師的朗讀技巧。這樣訓練,不但能夠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而且引導學生學會自己表達情感;不僅引導學生模仿讀,而且培養學生創造性地朗讀。在教師的范讀中,有時可范讀全文;有時可范讀重要段落;有時可范讀重要語句。在老師的帶動下,學生的朗讀興趣高,朗讀的水平也會水漲船高。學生并不是天生就會讀書,現在的學生就是缺乏了朗誦的環境氛圍和模仿榜樣,不能在課堂里充分投入,把語文書的優美文字變成了一叢又一叢的雜草,真是暴殄天物!怎樣培養孩子的理解能力呢?怎樣提高孩子的感悟能力呢?那么首先,就要為學生營造一個學習朗誦的氛圍,當然,現在多媒體教學的應用,能夠讓教師運用多種手段去訓練學生的朗誦,例如:聽朗誦錄音帶,但都無法替代老師的示范讀。因此,我認為教學中教師對發揮范讀的作用較為突出!例如我在《梅花魂》的教學中,就充分地感受到教師朗誦的重要作用。《梅花魂》中第13自然段是重點段,這一大段是外祖父對“我”說的話,是對梅花和中華民族有氣節人物的贊譽,既有老人對孩子的希望和教誨,其實也是老人自己心靈的表白。當時,我和學生一起針對這段話進行交流式的理解,學生似懂非懂,仿佛了解到梅花的象征意義,好像又對外祖父的情感產生混淆。于是,我就想好好地朗誦這一段,讓孩子重新感悟!可惜,當我朗誦完之后,我發現學生都開口讀,問題是情感表達出不來!課后,在老教師的指導下,我才明白我都不是一名好的朗誦者,又怎能調動孩子的情緒?試想想,當學生在理解中產生瓶頸時,教師以自己的充沛情感來朗誦,學生就會從中感受到激情,他們就會去模仿,在朗誦中親身感悟外祖父的自豪與不舍!此時此刻,錄音機出來的朗誦又怎能代替教師的示范?
從這一節課,我深深地感受到一位教師的基本功真的“包羅萬象”,從自己做起,調動自己的激情,才能從語言中感動學生,才能讓朗誦的示范、引導作用“傳播”到學生的心靈上!朗讀訓練是一種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手段,抓好朗讀訓練,讓課堂充滿讀書聲,堅持“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有所感悟!”是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應追求的教學境界。
二、熟練朗讀,掌握節奏
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在要求學生讀準字音的基礎上,進一步做到朗讀時的流暢,節奏分明,語速適中,語言清晰。通過反復的誦讀訓練,讓學生更好地把握課文基調,深刻理解課文內容,讓學生受到語言的熏陶。在學習古詩詞時,我先將停頓,語速和重音的一般規律告訴學生。然后讓學生先試著去讀,如有停頓不當再加點撥。學生在反復誦讀中逐漸掌握節奏。通過重讀的字詞,學生自然能夠入情入境。學生在開始學習一篇文章時并不一定能夠深刻理解其中所表達內涵,但只要通過反復地、有感情地朗讀,使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在學生腦海中再現,就自然會和學生的個人經歷、生活經驗聯系起來,這樣理解課文主旨變得輕松容易。機械的重復只會使學生“食”之無味,“言”之無語。“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實踐指導過程中,傳授給學生這些朗讀技巧,讓他們學會學習的方法。另外,在具體的朗讀指導過程中,語速、停頓、重音、語調、節奏等這些朗讀技巧還應該合情、合理、合度,靈活運用,才能使學生有情藏于心且溢于言表的深刻體驗。并且在課堂朗讀訓練中不斷地增強朗讀要求,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培養學生的語感,提高朗讀水平。
三、感情朗讀,體驗情境
“朗讀既是語文教學的一個目標,又是全面實現語文教學目標的一種手段,既是培養學生學習語言的能力,又是語言學習的一種方法。”要想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就必須有老師和學生共同的情感投入,讓學生在創設的氛圍中,體會作者的感情,讀出文章的韻味。學生情感的建立,需要醞釀、需要一種情境,這樣,情景創設在朗讀教學中至關重要。只有把學生帶到你創設的情境中來,他們的感情才會得到共鳴,才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真正要把一篇課文讀出感情來,首先要讓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充分對話,在理解的基礎上才能讀出感情來。同時朗讀時還要善于創設情境,這樣不但能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還容易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讀。多媒體教學在教學活動中能刺激學生的各種器官,使學生更深入理解學習內容,并記憶深刻。曾經在教學《卡羅爾和她的小貓》時,我合理運用多媒體讓學生看課文flash朗讀時,當大屏幕上顯示小貓在鋼琴上跳來跳去、一個個小貓從爸爸的拖鞋里被捉出來的畫面時,同學們的笑聲不斷。當出現一只只小貓被送走的畫面時,同學們靜靜的傾聽著,教室里一片安靜,學生已完全融入到了課文的情景中,被文章深深的吸引住了。聽完課文朗讀后,還沒等我開口,有學生就發表意見了,她說“老師我都想哭了。”我借機詢問原因,她說“一只只可愛的小貓被送走了我很難受。”有了這樣的氛圍,同學們體會作者的情感變得容易多了。讓學生較容易地解決了重、難點,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當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適合有感情的朗讀,像一些說明文本身沒有強烈的感情在里面,如果硬要讀出感情那就強人所難了。例如,《鯨》、《假如沒有灰塵》等。類似這樣的說明文我只要求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
總之,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師要重視平時課堂教學中的指導,走好“三步”,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就會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就會讓朗讀成為一種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