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一嶄新的時代定位對當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比普通高校更加嚴峻的考驗和挑戰。為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高職院校必須充分認識時代變化特征,冷靜分析當下高職院校面臨的具體挑戰,針對高職院校的辦學目標定位以及高職學生的特點,明確在高職院校加強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努力提升教師的親和力,從而在構建“大思政”背景下建立適應新時代高職院校發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體系。
關鍵詞: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新使命;實效性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對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的科學判斷。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3月18號召開的全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提出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堅持“在改進中加強,在創新中提高”。由此,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新機遇,但同時也體現思政課的使命重大。面臨當下教育實踐中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不高等嚴峻考驗,高職院校應著力加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力度,努力增強教育的吸引力和實效性,在構建“大思政”背景下加強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并積極探尋有效途徑,以彌補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從而構建思想政治教育的綜合性體系,完成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
一、新時代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新挑戰
1.從宏觀層面看,科技信息化給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全新挑戰
新媒體時代學生獲取信息的途徑非常廣泛,尤其是隨著手機等移動通信設備的普及,現在的學生已經不再限于通過課堂和書本來獲取知識,因此,對教師的知識傳授不再向傳統社會中那么依賴,隨之教師的權威性也逐漸下降。同時,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和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國家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交往也日益頻繁,多元化的價值觀充斥著網絡空間,一些腐朽的生活方式也漸漸滲透進我們青年一代學生身上,尤其是作為高職院校的學生因為辨別能力較差,很容易在價值判斷和是非選擇上出現迷茫或誤入歧途。這些都無疑給我們當今高職院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現實難度[1]。
2.從中觀層面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諸多困境
時代的發展在教育領域催生了很多亟待解決課題,尤其是在高職院校思想教育領域。首先,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生課堂抬頭率較低,玩手機現象嚴重,課堂教育實效有待提高。其次,當下不少高職院校學生因為缺乏明確的人生目標,生活得過且過,沉迷在游戲世界里,不關心社會和他人,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不能充分有效地發揮出來。再次,校園思想文化建設不足,一些高職院校存在重專業技能訓練而輕思想文化建設的傾向,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很難落到實處。最后,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對一些現實問題的解釋和回應上不夠及時,對學生思想引領作用發揮不夠,導致學生對思想政治課不感興趣。以上這些問題使得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面臨很大的困境和挑戰。
3.從微觀層面看,新時代高職院校學生的發展特點呈現出新的變化
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決定了其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如今的高職院校學生作為新世紀出生新時代成長的一代,他們身上有著和以往高職學生的不同點,也存在和同時代一般本科生的差異,具有自身的獨特性,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表現:第一,文化基礎薄弱,思想理論素養偏低。第二,缺乏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充足而持久的學習動力[2]。第三,學習習慣較差,自制力不足。第四,價值觀偏向模糊搖擺,缺乏堅定的理想信念,自我意識不夠健全,很容易受西方思想和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第五,生源類型多樣化,高職院校學生來源中既有中專畢業生,也有普通高中畢業生,既有應屆畢業生,也有歷屆畢業生,在教育目標的落實上存在明顯的差異性。總之,與本科院校學生相比,高職院校學生作為群體的特殊性凸顯了新時代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難度,這就要求我們要積極探尋適應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方法。
二、“大思政”格局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的必要性
1.應對時代挑戰,構建“大思政”格局的需要
面對新時代的嚴峻考驗,為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保持生機和活力,當前國家強調要加快新時代“大思政”格局的構建,通過將傳統思想政治理論課與綜合課、專業課有機結合,在高校成立 “政治學社”、馬克思主義社團、黨員志愿服務隊等團隊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等一系列形式的變革,充分挖掘學校潛在的隱性教育資源,從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談到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時,曾提到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推動傳統的單一形式的“思政課程”向內涵更加豐富的“課程思政”領域延伸,將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到各門學科的課程知識體系、經驗或活動過程中,教師在傳授課程知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轉化為內在德行,轉化為自己精神系統的有機構成,轉化為自己的一種素質或能力,成為個體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基本能力和方法[3]。在教育教學中既要注重在價值傳播中凝聚知識底蘊,又要注重在知識傳播中強調價值引領,突出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融通,實現從“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創造性轉化[4]。
2.彌補顯性教育不足,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實效性的需要
十九大報告強調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教育目標和教育對象為依據,要求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要實現時代性、對象性和政治性的有機統一。但是,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陣地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在現代教育實踐中出現了諸多問題,一直沿用的傳統理論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已經很難適應新時代學生的思想和認知特點了,因而出現學生普遍聽不懂、不愿聽和不愛上課的情況,尤其是在高職院校更是出現了大量的低頭族,這顯然是不能滿足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需求的。所以,當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積極探索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從而改變這種狀況。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相對于傳統的顯性教育而言的,它具有隱蔽性、全方位性、自主性、依附性、愉悅性和有效性等特點,可以避免顯性思想政治教育易于引起學生逆反心理的缺點,以潛移默化的激發力和感染力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價值滲透,改變自己的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念,進而調整自己的行為,達到提高自身素質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目的。這些恰恰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顯性教育的不足,有效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激發學生參與意識,利用學校、家庭和社會的隱性教育資源,從不同的角度運用不同的方法通過不同的途徑對學生實施全面的、綜合的教育。
3.完善人格,培養社會主義時代新人的需要
高職學生處于青少年向成年過渡的時期,心理發展水平要比中學生成熟,但是還遠遠沒有達到成年人的水平,具有不穩定性和可塑性,容易受周圍環境和外界信息的影響,尤其是在當今信息化時代,在價值多元化的影響下,高職院校學生的主體意識進一步增強,有強烈的自我表現和自我決策的愿望,但其價值觀念尚未成型并且容易受到新鮮觀念的影響而產生波動,如果得不到及時合理的教育引導就會是他們往往會因為缺乏足夠的理性認識和社會閱歷而產生困惑。尤其是面臨新時代新征程,這一代青年學生更是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使命。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可能一蹴而就,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利用良好的教育情景、環境氛圍、家風傳承等長時間的熏陶,提升教育效果,陶冶學生道德情操,把我們的學生培養成為新時代所需要的“六有”新人。
三、新時代提升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實效性的途徑
1.挖掘隱性教育資源,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傳統灌輸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往往比較容易引發學生的排斥和反感,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這一不足,但是它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比如教育效果往往需要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無法在短時間內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必須將隱性教育和顯性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做到灌輸與啟發相并行,實現矛盾的對立與統一。一方面,堅持顯性教育的主體地位,通過改革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加強改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充分發揮其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陣地的作用,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確立堅定的政治信念,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另一方面,努力提高教育者的隱性教育觀,全面挖掘學校中的各種隱性資源以實現對學生進行滲透教育,從而補充顯性教育的不足,強化和鞏固顯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構成360度的德育教育大熔爐[5]。使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達到最佳的狀態。
2.健全新媒體信息監管機制,增強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傳播的實效性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都在發生著根本性的變化。 “碎片化”的信息傳播和無屏障性的網絡世界正潛移默化中影響和改變著學生的認知及思想。一方面有助于學生更好地了解世界,但另一方面也讓學生目不暇接,常常陷入無所適從、無從選擇甚至焦慮不安的狀態。同時新媒體信息傳播的雙向性、多元化等特點又使得學生可能和老師同時獲得信息,甚至比老師更先獲取信息,從而導致傳統教育中控制式的話語傳播方式失效,教師的傳統地位受到挑戰。這些都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內容的變革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并呼喚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傳播方式的更新,因此話語變革成了提升新時代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新手段[6]。
3.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發揮環境育人的功效
校園文化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高職院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載體。其校園的建筑設計、景觀綠化等硬件設施,學校的校風學風、師生關系等人文精神,這些因素會形成一股合力,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充分利用各種隱性資源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要實現這一效果,我們首先要從形式上做好三大課堂建設[7],尤其是“第三課堂”,充分利用移動互聯網,通過微博、微信、QQ等網絡平臺在網上開展相關問題的咨詢與解答,發揮新媒體的載體作用以彌補課堂教育的時空限制,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及時有效的依據。其次,注重情感教育,把愛生之情融貫到三大課堂之中。思想政治教育不僅要曉之以理,還要動之以情,達到情理交融、以情促理,進而完成教育目標實現教育效果[8]最后,不斷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提高教師自身素養,以身作則做好思想引導和行為示范,引領學生走向成人成才。
4.對接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完善全程育人機制
知識的傳授應是遞進式的,然而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教材從小學到大學,重復內容頗多,在體系上又稍顯脫節,對重點觀點闡釋不足,缺乏實操性,不易被學生接受。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在體系的構建上做到對接中小學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教材的編寫上避免知識的簡單化、抽象化、重復化,尤其是強調中小學階段應注重通過故事、經典或者游戲、實踐等形式無意識地獲得思想熏陶,從而形成正確的道德認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并且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習慣。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到了大學階段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還要承擔去教育學生講文明、懂禮貌、不隨地吐痰等在小學階段就應該養成的思想道德規范的任務。因此要關注每個階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從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夠有效地覆蓋學生的生活空間和時間,不斷完善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的全程育人機制。
參考文獻:
[1]劉發生、羅晨、金博.新時期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特點分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1(30):146-147
[2]徐治彬.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特點論析[J].傳承,2014(5):52-55
[3]邱偉光.課程思政的價值意蘊與生成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2017(07):10-14
[4]高德毅、宗愛東.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7(1):43-46
[5]梁暹.關于課程思政的幾點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8(30):42-43
[6]季海菊.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大學,2013
[7]陳建萍.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2
[8]湯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隱性教育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09
作者簡介:
劉麗(1981--)女,漢族,安徽霍邱人,滁州城市職業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論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