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磊 吳霞
摘要:隨著“互聯網+”概念的進一步深入,跨界融合,與現如今社會中的各種行業和領域進行深度融合之后,也為各大行業和專業領域帶來了新的可能,新的平臺以及新的機遇。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達,也在不斷與農業進行深度融合,這樣的融合為農業技術的發展和普及以及農民的生產生活也帶來很大程度的幫助。互聯網與農業的深入融合,也令廣大農民的獲得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誠然,互聯網為我們的生產生活都帶來了極大程度的便利,建立在互聯網平臺基礎上的農業,也在不斷地蓬勃發展,展現出農業的新活力。農業是我國國本,是國家大計,廣大農民又是農業的根本,讓農民提升獲得感十分重要。本文就“互聯網+農業”對農民獲得感的提升效用做簡單的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互聯網+農業;農民獲得感;提升效用
隨著農業的改革不斷深化,農業信息化也漸漸走上時代的舞臺和公眾的視野。這樣的成果,最先獲益的必然是農民,是廣大從事農業的群眾。隨著“互聯網+農業”的不斷實現,對于農民的生活生產都帶來了巨大的成果和效益,有效地改善了農民的生產生活,令生產的信息化和相關農業科技的普及化進一步得到了一個較好的落實和極佳的成果。而這一切的一切都是離不開時代的發展的,建立在互聯網基礎上的各行各業有了更為寬廣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科技、信息等共享傳播速度也在不斷加快,進一步促進了相關技術的普及和應用,提升了人們的觀念,開拓了人們的視野,同時也提升了廣大農民群體的獲得感。
一、“獲得感”的實際意義和延伸意義分析
(1)“獲得感”基本實際意義分析
我國自古就以農業為國本,重視農業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重要的國家政策之一。廣大農民群體過的怎么樣是直接涉及到農業發展的。同時,農業發展也會自接影響到農民群體的滿足感、獲得感。正因為有這樣互相影響、互相促進的關系,發展農業有效的重要指標就是,使農民獲得感有所提升。 “獲得感”一理念是由習近平總書記于2015年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的第十次會議上首次提出的。其概指三方面,一方面是指提升廣大農民群體的收入,收入提升了,生活水準和經濟水平就有一個穩步上漲,從而進一步令農民從農業中真真實實的獲得經濟方面、生活方面的提升。
總的來說,只有將這三方面全面獲得、全面達到,滿足其根本要求,才算是令農民獲得感有所提升。然而提升農民獲得感是需要有一定的條件的,農民經濟增長和精神滿足也不是平白無故就有的,需要有一定的科技化舉措。
(2)“獲得感”對于農業與農民的延伸意義分析
如上所述,獲得感就是不斷提引農民的物質生活質量和精神滿足感,農民獲得感的提升因此也具備著較強的先決條件。想提升農民的獲得感,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增產增收,只有增產增收才可以輔助農業經濟的不斷上漲。在這一過程中,積極普及相關的農業科技就十分重要。我國農業科技發展十分迅速,也在一定試點范圍取得了較好的實際應用成果,然而想令農業科技進一步的普及和廣泛化卻十分困難,正因為這樣的困難,也讓農業方面和農民獲得感方面的提升出現了障礙。其原因也是因為我國地域遼闊,農業廣泛,不同的地質情況、環境情況十分復雜,多樣性的土地等方面情況進一步造就了相關科技的普及出現一定程度的困難。除此之外,農村地區往往交通不是特別便利,信息流通較慢,相關的農業技術支持沒辦法送到急需支持的農村地區,從而令該地的農民獲得感提升,沒有最基礎的物質經濟提升保障。
可以說,獲得感的提升離不開農業科技、政府政策、農業信息等多方面的獲得。然而大多數農村的交通不便利,信息發展不夠,信息化技術的投入較少,這就進一步障礙了廣大農民提升獲得感,將這些途徑進一步受阻。農民的迫切需求是刻不容緩的,更是不容忽視,不容輕現。應對這些問題,隨著“互聯網+農業”的進一步開展和普及,很多問題就在悄然間不斷改善,對于信息等方面的迅速發展,也有著一個較好的提高。
一、“互聯網+農業”的實際開展工作
(1)互聯網推行舉措分析
互聯網是我們每個人都離不開的,其實際投入影響到了我們的生產生活,又水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極大程度的幫助。互聯網在農村地區的實際推廣和使用,也對農村地區的信息推廣、發達都有著一定程度的幫助。隨著互聯網走進農村和農民的生活,農民的生活也有極大的改觀,令農村與城市之間的距離不再是道鴻溝。二者有著共通的聯系渠道,不斷獲取最新的相關信息及資訊。然而隨著互聯網的深入普及,“互聯網+”詞也在不斷和農村、農業進行深度融合,從一定程度上改革了傳統的農業模式。互聯網進入了農村地區,“互聯網+”也緊跟互聯網前進的步伐,進行一定程度的深度變革,令傳統農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發生一系列的改變。
(2)“互聯網+農業”的實際工作開展分析
“互聯網+”的概念并不僅僅是將互聯網和某個行業相提并論,而是將二者的概念和領域進行深度的交融。將行業或專.業領域建立在互聯網的平臺上,用聯網開啟新的行業模式和新的運行模式,進一步將這些行業在互聯網的角度上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而該類模式的運作是離不開互聯網的,所以進行“互聯網+農業”的相關工作時,第一步就是冷互聯網進行實際的普及。根據2016年的相關統計我們可以得知,互聯網的普及率已經達到百分之五十多,農村普及率達到了百分之三十多。這樣的互聯網普及也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互聯網+農業”的普汲,讓“互聯網+農業”進一步提升農民的經濟水平和生活水平變成了唾手可得的事情。因我國農民人口眾多,農業更是國家發展的重點,所以“互聯網+農業”的進一步深入改革十分重要。建立農民對于互聯網的使用,對于“互聯網+農業”的認知,更是相關工作開展的最重要一點。
在相關工作進行的過程中,首先開展了“互聯網小鎮”,將互聯網和農村的經濟緊密聯系。一方面利用互聯網不斷科普相應的“互聯網+農業”的知識,利用“互聯網+農業”來提升人們對于農業科技、農業技術的認知,進一步提升該類技術和科技的實際應用。同時,另外一方面互聯網又與人們的生活深度融合,將淘寶、網購等電子商務帶到農民的身邊,為農民的農業產物帶來更大的商機和機遇。這一系列的工作開展,令互聯網真正地深入到了廣大農民群眾的生活之中,不斷提引農民群眾的生產和生活質量,提升農民的經濟收人。相關工作的開展具備著較強的實際意義和實際價值,有助于提升我國廣大農民群體的獲得感,真正意義上提高農民群體的經濟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
三、“互聯網+農業”對農民獲得感提升的具體效用分析
(1)持續增加經濟效益
增產增收一直是國家農業和廣大農民想看到的事情,一方面增加產量可以提高國家農業方面的增長,另外一方面也可以讓農民個體的經濟得到一個較好的上升和提高。然而現代農業科技等方面的發展日新月異,突飛猛進,我國現如今缺的并不是新型的農業科技,相反缺少的是廣大農民群體對于農業科技的認知及普遍化的使用。這些問題.直困擾著農業的發展,令農民增產增收,經濟穩步上漲成為一個新問題。如前所述,這些問題的出現都是因為農村地區的交通不夠發達,信息流通不夠迅速,農業支持不足。而“互聯網+農業”這樣的新型模式,極大程度地改善了這樣的情況。由于互聯網具備著較強的無地域性和無局限性,所有的農業科技、農業信息原本沒辦法接觸到的,現在卻能夠一觸即得。
在這基礎上,農業經濟的發展也有更多的可能性,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農民們的農業產物可以通過網絡渠道、物流渠道直接送達消費者手中。這樣一來,令農民的農業商機可能性越來越大,不斷提升了廣大農民群體的獲得感,令經濟持續的上漲,提升了農民的整體生活水平。
隨著農業經濟不斷上漲,直接受益的就是廣大農民群體本身。從農民獲得感的角度來講,最直觀的一點就是經濟方面的增長。增產增收,才可以進一步提升生活質量。生活質量的提升是離不開相關的經濟效益的,隨著“互聯網+農業”的不斷深入,就進一步提升了農村的相關農業科技的認知和應用。這樣‘來,農民持續的增產增收就不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事情。持續增產增收,經濟穩步上漲變成了一個輕而易舉的事情,隨著農業的不斷進步和廣大農民的共同努力,進而提升農業經濟,加強廣大農民群體的生活質量。由此可見,在提升農民獲得感方面,“互聯網+農業”最先極大程度地提高了廣大農民農業的可能性,從而進一步提升了農民的物質經濟收入,令農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從該類技術的實際應用中,真真正正的“得到”了。
(2)提引農民的精神滿足和精神感受
從前農村交通不夠便利,農村的經濟、生活、物質、精神、信息流通等方面的發展都十分受阻。這樣‘來,讓所有人都感覺農村是一個落后的地方,農民是十分“接地氣”的一個社會群體,讓農民精神滿足和精神感受方面加大程度受挫。然而隨著“互聯網+農業”的不斷深入普及,信息的便捷和信息的交流,極大程度地提高了農民對于外界信息、外界資訊的獲取情況,令農民也開始接上了“城市氣息”。精神感受和精神滿足十分重要,這樣的信息化技術的實際應用讓廣大農民的精神訴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滿足,同時令農民與時代接軌,與城市掛鉤,讓二者密不可分。在精神飽足方面,最重要的就是平等,有足夠的信息獲得量,就可以進一步令廣大農民群眾的精神滿足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互聯網的無地域化、無局限化,令原本偌大的世界也變得十分緊湊,讓人們之間的距離不斷縮小,天南海北通過網絡就能了解。正因為這樣,從一定程度上讓農民了解了國家和世界的變化,讓世界了解了農業的發展和農民的生活。正因為該類技術的實際應用,才讓農民的精神滿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從而讓農民的獲得感有所提升。總而言之,該類技術的實際應用有著較好的實際應用效果,令農業方面有一個整體的提升,令廣大農民的獲得感有效提升。
四、結束語
隨著“互聯網+”概念的不斷深入和落實,令農業的提高也變的突飛猛進,日新月異。期待“互聯網+農業”為我國的農業帶來更大的實際效益,更有效地提高農民的獲得感。
參考文獻
[1]蘇嵐嵐,彭艷玲,孔榮.農民創業能力對創業獲得感的影響研究——基于創業績效中介效應與創業動機調節效應的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16(12):63-75.
[2]李巨銀,張紅紅.”互聯網+”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過程中的作用[J]農民科技培訓,2016(1):36-36.
[3]盧飛,張建清,劉明輝.政策性農業保險的農民增收效應研究[J]保險研究,2017(12):67-78.
[4]唐有財,符平.獲得感、政治信任與農民工的權益表達傾向[J]社會科學,2017(11):67-79.
[5]倪志良,賈占標,解蕭語.相對剝奪、非農就業與農民幸福感[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6,38(12):64-74.
[6]李長安.讓農民在互聯網發展上有更多獲得感[J]農村工作通訊,2016(11):48-49.
[7]程先勇.可持續生計與農民工城市化決策——以建筑業農民工為例[J]江漢論壇,2017(5):25-30.
[8]陳波,劉波.農村內生公共文化資源優化聚合與服務創新研究——基于場景理論的分析[J]藝術百家,2016(6):4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