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曉曉
摘 要:為了適應經濟迅速發展的需要,新的金融工具不斷涌現,國內外對交易性金融負債的研究甚少,涉及鄰域只有與短期融資的比較、會計處理改進與信息披露問題三方面。本文主要對金融工具中的交易性金融負債的使用影響因素進行研究。通過調查研究發現,交易性金融負債不僅僅用于傳統的融資,也可以用做短期投資等方面,并提出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交易性金融負債;影響因素;回歸分析
一、引言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金融市場的迅猛發展,金融工具的使用越來越廣泛,交易性金融資產和交易性金融負債已經逐步成為金融工具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正確認識金融工具迫在眉睫。現在,國內對交易性金融負債的相關分析研究較少,其中主要涉及的是對交易性金融負債會計處理、信息披露、與短期融資之間的研究等。大多數人認為,交易性金融負債屬于流動負債,會以短期融資為目的。實際上,交易性金融負債除了可以進行短期融資,在遠期外匯、黃金租賃、售后回購、期權期貨交易也均有涉及,而這些方面的研究,以往學者卻并未提及。針對交易性金融負債使用方面的較少研究,本文在前人的理論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假設并運用實證分析法驗證猜想。主要通過對上市企業交易性金融負債的使用情況,探討什么樣的企業更容易發行交易性金融負債,幫助企業正確認識和有效使用交易性金融負債,給企業運用交易性金融負債提出建議。
二、文獻綜述
對交易性金融負債與短期融資之間的關系,在蔣海榮(2008)指出,交易性金融資產與及短期投資之間存在五方面的不同,包括概念、交易費用的處置、獲得的現金利息、計價方法、出售處理五個方面。
匡麗(2007)則詳述了這些不同。同時,交易性金融負債會計處理存在這一些問題,曹文芳(2013)指出,期初相關費用確認的投資收益以及中間公允價值產生的投資收益都應該取消計入財務費用的項目,未實現而待確認的公允價值變動損益應該計入其他綜合收益。田楠楠、肖紫薇(2016)指出從本質上來說,交易性金融負債作為短期融資的渠道之一,不符合投資收益確認條件,回歸其本質,必然要承擔交易費用和利息費用,將其計人財務費用。在信息披露方面,蔡旺清(2016)指出,金融投資方面存在:(1)風險意識不強,管控制度不強,專業人才缺乏,沒有專門的人士把控,技術落后幾個問題。劉莉(2012)指出,披露的具體情況要具體,具體要到會計核算的方法和原則。金融負債的披露存在著具體化的問題,建議需要結合自身的業務情況進行個性化的披露,在資產負債表中,同時在附注中給予說明。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的是交易性金融負債更多和損益類賬戶掛鉤從而影響企業的利潤,而短期融資和成本掛鉤,這可能會導致利潤的虛增虛減,影響會計信息質量的真實性。交易性金融資產與交易性金融負債作為金融工具的重要組成部分,地位在逐步上升,合理使用交易性金融負債和交易性金融資產顯得尤為重要。但是,目前對交易性金融負債的研究遠遠不及交易性金融資產,對交易性金融負債的認識不夠全面。
三、理論分析、假設提出與研究設計
(1)理論分析
本文從信息不對稱、權衡理論、財務杠桿理論、經營杠桿理論和規模經濟理論六個基礎理論出發進行猜想。
如果一個企業信用度不高,市場認可度不高,企業面臨的市場風險就越大,基于信息不對稱和信息傳遞理論,企業的價值就會越小,業務利潤就會越少,這時候,企業會關注公司戰略的問題,往企業的規模和發展方向考慮,相反,如果企業信用度高,市場認可度高,企業面臨的市場風險越小,它會往公司戰術問題考慮,目的在更大空間的提高利潤,即使有短期的財務風險,也會選擇短期債務,而不是長期債務,因此,提出假設1:
H1:交易性金融負債的使用與企業的市場風險負相關
如果一個企業善于運用短期負債,那么負債的靈活性提高,更加能夠適應多變的外部環境。短期內,通過交易性金融負債進行短期投資獲利的可能性就越大,在面對籌資決策時,企業會通過合理的長短期債務結合有效避免因資金流動不足產生的財務風險,運用交易性金融負債的可能性就越小。因此,提出假設2:
H2:交易性金融負債與負債籌資不相關,更多是傾向于短期投資。
經營管理的好壞,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第一是盈利能力,第二是公司規模,第三是經營風險。規模大,但是盈利能力適中,他們的經營風險小,使用交易性金融負債的可能性就越小,盈利能力中等的公司,現金剛好充裕,相應的閑置資金少,就很少會用閑置資金進行投資,也很少會有需要借款的情況,比較適合薄利多銷的企業,他們的生產規模也很難擴大。相反,規模小,盈利能力大的公司,屬于激進型發展戰略,他們面對的經營風險大,更傾向于使用臨時性負債滿足波動性資產。因此,提出假設3:
H3:交易性金融負債與企業的經營風險呈正相關。
(2)變量設計
信用評級我們Altman的Z值進行信用等級的評估。具體如下:
Z=1.2(X1)+1.4(X2)+3.3(X3)+0.6(X4)+1.0(X5)
其中:X1=營運資本/總資產=(流動資產-流動負債)/資產總計;X2=累計留存收益/總資產(其中留存收益為未分配利潤和盈余公積之和);X3=息稅前利潤/總資產(其中息稅前利潤為稅前利潤與財務費用之和);X4=所有者權益市價/負債總額(所有者權益的市價即資本市值,為每股市價*流通股股數和每股凈資產*非流通股股數之和),X5=銷售收入/資產總額。
其他指標,交易性金融負債(MS)當上市公司使用交易性金融負債時候取1,否則為0;盈利能力(PROF)=(本期毛利潤- 優先股股利)/期末總股本;經營風險(BSR)=發行交易性金融負債前三年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總資產; 財務杠桿(LEV)=普通股每股利潤變動率/息稅前利潤變動率;公司規模(SIZE)=總資產(元)的自然對數;現金流動負債比(NCFB)=年經營現金凈流量/年末流動負債。
針對本文研究問題及變量設計,對本文多元回歸模型進行如下定義:
MSi=β0+β1QRTi+β2NCFBi+β3LEVi+β4PROFi+β5SIZEi+β6BSRi+ε
四、實證結果
以滬深上市公司發行交易性金融負債的227家公司為研究樣本,根據描述性統計分析,按照交易性金融負債使用平均數從高到低排列列為:金融業、商業、工業、房地產行業、公共事業、綜合。中位數上金融業還是最高。工業最低,可以看出金融業使用交易性金融負債是最多最活躍的。全距上看金融最高,綜合范圍相差小,從全距上看金融業波動比較大,商業緊隨其后。偏斜度和峰度上看,金融業商業位居第二第三。
本文對依照模型設計,通過多元線性回歸研究各變量對企業交易性金融負債的影響,回歸結果如表2-4所示。次處表2與表3省略。
本節通過多元線性回歸研究各因素對企業交易性金融負債的影響,回歸模型調整R方41.8%%,F值27.57,模型具有良好的解釋度,DW為2.018,接近2,表明各變量之間不存在次相關關系,回歸顯示方差膨脹因子VIF介于1-3之間,表明各變量之間不存在多重共線性問題。
通過回歸結果,分析如下:
市場方面:企業信用等級與交易性金融資產回歸標準化系數0.121,顯著性水平達到10%,表明企業信用等級越高,獲取交易性金融資產的渠道越廣泛。負債方面:企業現金流動負債比與交易性金融負債回歸在1%的顯著性水平正相關;財務杠桿與交易性金融負債回歸SIG為0.346,未通過顯著性檢驗,即財務杠桿水平與企業是否采用交易性金融負債之間不存在相關關系,企業采用短期交易性金融負債工具對每股利潤水平并不會產生實質性影響。經營方面:盈利能力與交易性金融負債回歸的標準化系數為-0.158,即企業盈利能力越高,越不青睞選擇交易性金融負債這一金融工具;公司規模與交易性金融負債回歸標準化系數0.391,并通過1%的顯著性水平。經營風險與交易性金融負債回歸標準化系數0.107,并且顯著性水平達到10%,企業經營風險水平越高,即企業發行交易性金融負債前三年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與總資產比值越高,企業對維持較高利潤的意愿則越強,對長期及短期投資獲利項目的需求更大,因此使用交易性金融負債的意愿更強。
五、結論與建議
本文從3個風險入手,得出結論交易性金融負債的使用與企業的市場風險負相關,與經營風險正相關,與負債籌資不存在相關性。交易性金融負債屬于短期流動負債,流動性較強,靈活度較大,在面對短期融資的時候,企業往往會傾向于使用它,如果面臨戰略性問題,則就會傾向于長期融資,這與調查結果是一致的,它們用交易性金融負債進行黃金租賃,短期籌資,期貨、期權投資等,都是小部分經營規模的調整,當面臨真正的財務風險時,他們會更加傾向于長期投資。于是,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交易性金融負債作為企業的應急手段較為穩妥。
(2)企業應該建立合理的財務風險防范機制和自身信用等級。
(3)加強企業的信息披露,提供給企業決策者更多、更完整、更真實的數據。
(4)交易性金融負債也可用短期投資,由于金額少,又是以公允價值計量,當公允價值提高時,交易性金融負債的賬面價值提高,比支付現金更加具有靈活性,可以應對復雜多變的經濟環境。
參考文獻
[1]曹文芳.交易性金融負債會計處理之改進[J].財會月刊,2013:41-42.
[2]田楠楠,肖紫薇. 交易性金融負債之會計處理改進[J].經營管理者,2016:31-31.
[3]樸哲范,肖趙華. 中小板上市公司增長與盈利能力動態相互影響研究—基于資本結構變動視角[J].管理世界,2015:184-185
[4]張強,吳敏. 中國短期融資券信用等級遷移的驅動力研究[J].統計與決策,2011,(21):156-159.
[5]張淑君. 論信用等級對債券利差的解釋作用[J].現代財經(天津財經大學報),2013,(01):71-79.
[6]夏沖. 流動比率指標的優化思考[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5,(06):35-36.
[7]武艷. 流動比率優化分析及防范企業短期償債風險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5,(19):165-166.
[8]王雄元,何捷. 行政壟斷、公司規模與CEO權力薪酬[J].會計研究,2012,(11):33-38+94.
[9]鐘陳. 公司規模,收購績效與控制權市場的有效性[J].投資研究,2013,(02):141-152.
[10]郭秋錦,劉鶴飛. 外圍股指對上證綜指波動的多元線性回歸模型[J].經濟論壇,2014,(09):90-91.
[11]駱憶康. 基于會計信息和股票價格建立多元線性回歸股票估價模型[J].經營管者,2013,(05):240
[12]蔣海榮.對“交易性金融資產”會計準則的思考[J].中國集體經濟,2008(09):129-130.
[13]匡麗.交易性金融資產與短期投資之比較[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7(15):131+160.
[14]蔡旺清,蔡旺.廣西中小企業交易性金融資產投資的風險財務指標體系設計研究[J].長春大學學報,2016,26(05):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