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三農”問題是困擾我國政府和廣大農民的老大難問題。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國的“糧食銀行”市場逐漸興起和發展。本文分析了“糧食銀行”解決“三農”問題的新方法和新模式,從不同角度論證了糧食銀行解決三農問題的合理性、可行性和普適性,為糧食銀行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提供支撐,也介紹了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
關鍵詞:糧食銀行;“三農”問題;風險緩釋
一、引言
糧食銀行指的是農產品加工經營企業和農業合作社借鑒傳統商業銀行的貨幣借貸概念,以農戶保留或交易糧食所有權的形式,將糧食的使用權進行交付、周轉和流通并獲得經濟效益的新型商業模式。在此過程中,糧食銀行將部分收益返還給農戶,并通過保險公司、期貨公司以場外期權、期貨市場的形式對沖農產品的市場價格風險,最終實現多方共同獲利。
二、“糧食銀行”的優點
第一,“糧食銀行”解決了農戶儲糧難、賣糧難和減損難和企業尋糧難、收糧難和用糧難的問題。傳統模式中,農戶受制于糧食存儲、轉運和售賣條件的限制,其糧食產后損耗率高達8%-10%。其主要原因是農戶的存儲條件相對落后。“糧食銀行”則可以利用其相對先進的存儲設備和相對科學的存儲方法,有效降低糧食產后損耗率3到4個百分點左右。“糧食銀行”還可以通過規模經濟提高企業生產效率和節約企業經營成本,并通過統一組織農戶根據市場行情變化來買賣糧食的方式,進一步避免“米貴傷民”和“谷賤傷農”。
第二,“糧食銀行”服務呈現出金融化、多樣化、綜合化的趨勢,能夠有效實現糧食的保值增值。“糧食銀行”是糧食的銀行,其“提現、消費、貸款、轉存”的金融服務體系使得糧食具有了貨幣、信用、質押、抵押的功能。隨著糧食銀行不斷完善自身功能、不斷健全金融合作機制,其所提供的諸如“提現、小額貸款、抵押擔保、農業保險”等更多金融服務功能必將滲透到糧食生產、加工、銷售的各個環節。糧食銀行以“糧食”作為“貨幣”,創新了糧食抵押和資金融通的新方式,也創新了“糧食+金融”的新方式,是促農增收、豐富農業市場和金融市場的一次有益嘗試。
第三,“糧食銀行”能夠有效緩釋和分散農產品價格波動的風險,提高農戶收入、鎖定企業利潤、平抑糧價波動、活躍期現貨市場交易。在糧食銀行風險對沖的鏈條之中,農戶通過該模式實現增產增收,企業不僅規避了農戶的違約風險還提前鎖定了企業利潤,期貨公司也可以充分發揮自身數據精算和風險管理的技術優勢,期貨期權市場也得以依托實體經濟實現自身的繁榮和發展。價格波動風險通過這一流程被一步步拆解和緩釋,對我國風險管理體系的構建和風險監督政策的制定也有著十分巨大的啟示作用。
第四,“糧食銀行”為政府推進精準扶貧和落實普惠金融提供了新的工具,開辟了新的道路。我國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價格補貼機制不斷完善,政府或可考慮將“糧食銀行”逐步納入政策性保險和政策性補貼的體系之中。另外,通過該種模式,中央政府和各級地方政府可以扶貧到戶,把脫貧致富、救苦扶危的好鋼用在解決“三農”問題的刀刃上。糧食銀行也將在改革完善糧食宏觀調控、加強糧食市場體系建設、發展糧食產業經濟和規模經濟的過程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也為新常態下我國糧食產業的改革創新提供了新的出路。
三、“糧食銀行”的不足
首先,農戶面臨道德風險。農戶無法知曉和評價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只能憑借商業信譽和社會公信力參與交易,這就使得農戶在交易過程中處在被動地位。
其次,企業面臨政策風險和監管風險。糧食銀行作為一種新興事物,目前各項發展還尚不成熟。各大企業也處在“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法律法規不規范、市場監管不到位和產品設計定價不明確等正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企業作為“糧食銀行”的運行資質和運行能力也還有待考察和核準。
再次,糧食銀行模式的運行有賴于期貨市場的規范運行。期貨市場必須充分發揮其價格發現和風險轉移的作用。然而受限于參與期貨交易的品種和規模,目前糧食銀行的開展還僅限于有限的幾個農作物品種,產品定價也容易受到影響和波動。
最后,糧食銀行的運營也離不開政府的引導、支持和監督。然而面對這樣一個新鮮事物,政府和市場也還沒有建立起統一的運行標準,這就使得糧食銀行的發展還停留在一種自發、無序和分散的摸索階段。
四、總結
目前,“糧食銀行”結合“保險+期貨”的模式得到國家的政策扶持,并在黑龍江、遼寧、吉林、內蒙古等地開展試點。作為一種新興的發展模式,其盈利機制和風險緩釋機制開始逐漸發揮功效。但是該種模式尚未成熟,需要政府、社會、企業積極采取措施進行改革和完善,實現自身的創新和發展。
參考文獻
[1]助推新型“糧食銀行”形成“三農”服務新抓手[N].大連商品交易所.農民日報,2014-08-15.
[2]草根“糧食銀行”對國有糧企改革的啟迪[N].郝兆才.糧油市場報,2018-06-23 (B03)(003).
作者簡介:高淼(199307——),男,天津市薊州區,金融碩士研究生在讀,天津工業大學,300072,不區分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