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昌
摘 要:我國出臺了很多推動生態可持續發展的政策,旨在不斷協調生態環境、經濟與生產力之間的關系,保障生態環境的質量,推動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所以,要不斷創新環境檢測技術,促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有效開展,有效保護人們的生存環境,促進社會的良好發展。論述了提高環境監測技術水平的策略及環境檢測技術與生態可持續發展的關系,以實現有效治理環境污染,促進生態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環境檢測技術;生態可持續發展;研究策略
文章編號:1004-7026
(2019)03-0090-01 中國圖書分類號:X830.2 文獻標志碼:A
近年來,我國經濟水平與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同時環境污染問題也日趨嚴重[1]。環境污染的治理不僅是我國目前面臨的棘手問題,同時也是整個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只有有效治理環境污染,才能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否則,一旦人們賴以生存的環境遭到破壞,將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和水平。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理念的提出[2],使人們明確了治理環境對推動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從思想上逐漸加大了對環境檢測技術的重視程度。
1 提升環境檢測技術的策略
1.1 強化環境監測設備的創新與研發
雖然我國環境檢測設備的生產與研發能力有所提高,但目前環境檢測設備的生產與研發仍不能滿足環境檢測行業的要求,資源的配置也不是很合理。因此,政府與國家應該加大對有潛力以及有能力企業的資金支持,幫助企業改進設備的研發技術,有效整合和合理分配資源,為環境檢測提供優質、高效的檢測設備。另外,還要加強環境檢測隊伍的建設,提高相關人員的專業能力[3]。
1.2 優化環境檢測數據標準
對比、檢測數據是環境檢測的關鍵環節,數據的有效整合能夠提高環境檢測結果的準確性,滿足環境檢測的要求。目前環境檢測數據的標準存在落后性與局限性,所以要不斷完善環境檢測數據標準。環境檢測數據的標準有以下幾個方面,即空氣質量、應用水資源、廢水廢氣、放射性檢測,該標準要在檢測與研究中,不斷補充與更新[4]。
1.3 明確環境檢測的目標和任務
檢測環境的目的就是及時、準確地掌握環境治理、環境污染控制、環境污染問題的解決、規劃與治理情況,充分分析數據之后,為解決環境問題提出解決措施。在這一過程中,要加強對環境污染的監督,提高監測能力,提高環境檢測的自動化與標準化。同時,要制定相應的環境保護法律,規范環境保護行為,確保環境檢測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在檢測過程中,整合、收集環境檢測資料,明確環境檢測的目標和任務,及時調整方案[5]。
2 環境監測技術與生態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環境檢測技術主要是從水資源污染、水土流失、物種減少以及放射性污染等方面著手,對生態環境問題進行系統、全面的檢測與監控,為專業的部門提供有效的生態環境數據。同時,環境檢測還可以追蹤污染源頭,及時把控污染源頭,減少污染物的胡亂排放,進而實現人類、資源、社會、環境的協調發展,進一步推進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在物種減少的案例中,可以應用環境檢測技術,采集數據收集地點的特征,分析出物種減少的原因,進而制定相應的解決措施。另外,還可以從物種減少的案例中,分析物種減少對生物鏈以及生態環境的影響,制定預防措施,防止相似事件再次發生。要加強對生態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建設,協調自然環境、自然資源和人口3者的關系,提高資源利用率,提高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所以,發展環境檢測技術,能夠有效推動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3 結束語
經濟水平與生產力水平提高的同時,不能忽視生態環境的維護與檢測,若是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會嚴重威脅人們的身體健康。要加強對生態環境的管理,有效治理環境污染。同時,環境檢測技術的創新和提高可以推動生態可持續發展,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實現生態安全,推動我國生態環境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江璐.環境檢測技術的研究和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分析[J].石化技術,2017,24(1):250.
[2]鐘曉.環境監測技術的研究和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分析[J].環球人文地理,2017,10(9):48-49.
[3]張碩.環境監測技術分析及生態可持續發展相關研究[J].資源節約與環保,2018(1):52-53.
[4]李麗,吳祥軍.環境監測技術分析及生態可持續發展探討[J].低碳世界,2016(34):20-21.
[5]張希成.試析環境監測技術與生態可持續發展的關系[J].工程建設與設計,2017(5):146-147+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