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剛
摘要:二十一世紀以來,設計、工程、技術以及商業領域的快速發展與融合使得設計學科在傳統設計的基礎上不斷革新,但是當下設計創新的弱點是設計專業深入研究的精神和能力在流失。專業性的設計研究在深度、廣度的不斷挖掘理解,不斷重新估價,有利于設計理論的完善,進一步作用于實踐與商業社會,現代服務與模式相和諧。二十世紀,直線職能模式作為主流被國內設計企業與高等院校設計教育采用;進入新世紀后,部分設計企業和高等院校設計教育都提出了向UXD轉型發展的戰略思路。直線職能模式相當于行業價值鏈條的“點”,UXD則是“點”向“線”的變化,這種轉變基于設計企業和高等院校的設計教育。
關鍵詞:UED;UXD;設計轉型;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1672-7053(2019)03-0039-03
UXD概念為何在當下越來越熱?這個新主題對設計教育實踐意味著什么?UXD對設計教育實踐提出了怎樣的新要求,設計教育實踐又如何去轉型UXD呢?在設計教育實踐轉型UXD的背景下,還需要講求專業精深嗎?純視覺設計師VD又有怎樣的發展路徑?學界目前對這些問題已有一定的研究,但還不夠,本文分別從自身視角對設計教育實踐轉型UXD進行解析。
1 轉型時代和設計轉型
1.1 轉型的概念界定
轉是變化、改換。例如:改換方向、位置、形勢、情況等等。型是類型、模型、模式。轉型就是改換模式和類型。轉型時代是指某個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模式和類型發生變化的時期,在社會轉型時期,人們的社會生活方式,兼職判斷選擇等方面日新月異,互聯網時代的高速發展,隨之而來中國設計產業以及設計教育也就進入轉型時代了。
“互聯網+”是互聯網思維的進一步實踐成果,推動經濟形態不斷地發生演變,利用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層次的交流合作,實現一加一大于二。在業務體系和商業模式的完善升級中完成經濟轉型。
新經濟推動新設計快速發展和形成。面對新的經濟形態和商業體驗,設計產業和設計教育以及設計師的轉型必須提出新的職業要求。在設計教育體系中,創意創新設計人才的培養方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如果設計教育機制、體系的僵化與外部社會環境的急劇變化難以協調,那么對于設計產業來說,高等教育培養的設計人才就難以創造社會價值和商業價值,人才培養與用人單位之間的鴻溝就難以填平。
1.2 設計轉型的目的
在轉型時代,設計的轉型更加要強化設計服務于人,服務于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互聯網+”任何傳統行業促進轉型升級時,設計思想觀念以及方法以對“事”的設計,區別于以往對“物”的設計,我們可以發現,每一個技術時代的轉型,可能都遵循這樣一個規律,都任由技術主導向意義主導有序轉變。新的設計任務更加注重意義、系統、體驗、服務的設計,區別于以往形式和功能的設計[1]。
以往是設計功能,現在轉向去設計產品、設計體驗、設計服務,其背后的是用戶真實要求下產品設計與相關的互動、關系以及促成行為設計和體驗設計的方式,設計焦點發生了質的變化。
新經濟浪潮中的體驗經濟、情感經濟、分享經濟、共享經濟等在設計學科中逐漸形成的體驗設計、情感設計、服務設計的板塊,為新經濟形態與生活方式、消費形態、體驗與服務提供鮮活的內容和形式。
對于設計產業轉型升級來說,設計主要的焦點方向在于新經濟形態下,橫跨現實和虛擬兩種情境,以體驗性、交互性、可視化塑造新的互聯網思維下的商業模式閉環,以線上和線下雙重場域作為設計觀念和碰撞陣地,以人為中心的用戶研究為前提的可視化界面設計、交互、體驗、服務等設計范式。在新的商業環境下要求設計教育,設計師直面全鏈路,多場景的設計體驗,這種線上線下無邊界無限制的設計服務,在未來人們將享受的是更人性化,生活化的服務。
顯而易見,在新型業態多元化的創新時代,設計對于產業商業體系的介入更為深入和系統化,從系統整合創新到體驗設計、服務設計、情感設計等,均是設計學科邊界模糊和跨界重建的體現。
設計產業和設計師面臨的商業體系變化和設計專業的變化,我們的高等設計教育該如何面對。
2 從UED向UXD轉型
2.1 以用戶為體驗的設計需求(UED)
二十年來,中國互聯網粗略地可分為三個時期,首先從pc時期到移動互聯網時期,再到我們正在發生的物聯網時代,人機之間的交互行為,設計師的輸出物以及設計崗位,都相應的發生一些大的變化。先談交互行為上,觸感代替了鼠標和鍵盤與屏幕間的互動,在未來,全感式的互動又會替代觸感。再說設計師的輸出物,未來個性化的體驗方案的提供會遠超pc頁面和移動頁面。設計師的崗位,從之前的“美工時代”到“專業細分時代”的用研、交互、視覺設計,再到我們即將到來的綜合跨界的UXD人才。故相對以前設計師直面終端消費者提供方案的傳統形式在未來將不復存在,設計師需要滲透在全鏈路的每一個點上,時代變遷設計師要面臨新的挑戰。比如說,以體驗研究為基礎的境遇設計、行為設計、體驗設計、服務設計、情感設計等這些新的課題需要我們去探索,對設計師的需求會變得比以前更高,更加多角度,多維度了。或許用研、交互、視覺設計只是一個設計師的基本能力,未來并非是一個設計崗位。所以UED應該向UXD轉型,在整個商業體系下,結合未來發展方向去賦能業務,進而商業化。那究竟什么是UED?什么是UXD?
用戶體驗設計(User Experience Design)簡稱UED。UED是以用戶為中心的一種設計手段,以用戶需求為目標而進行的設計,設計過程注重以用戶為中心[3]。UED團隊包括:交互設計師(Interaction design),視覺設計師(Vision design),用戶體驗設計師(User experience design),用戶界面設計師(UserInterface Design)和前端開發工程師(Web developer)等等。用戶體驗這一概念從出現一以貫之便是整個流程的重要一環。
2.2 以產品需求的用戶體驗設計師(USD)
UXD就是用戶體驗設計師的簡稱。具備UI設計(用戶界面設計:User Interface Design)、ID設計(交互設計:InteractionDesign)、UX設計(用戶體驗設計:User Experience Design)以及Design(跨媒介設計:Cross Over Design)。
UXD是“User Experience Design”的縮寫,全稱為“用戶體驗設計”或“體驗設計”,是UED團隊中一種設計崗位,是全棧設計師。其主要特點是具備多樣化的專業能力,工作流程覆蓋度廣,綜合素質高,崗位價值大,發展瓶頸小。其核心價值在于為全能型設計師提供明確的發展路徑,能產生項目效率提升和體驗設計的完整性[4]。
理想中的UXD,應對用研,交互關系,視覺傳達設計知根知底,哪一點都得精通,更要有感性認知與視覺表達能力,而中間的基石是交互能力,所以理性是第一性的,交互是第二型性的,感性認知與視覺傳達是第三性的,若這三性有機統一起來可能視覺設計師會失業。因為以理性作為驅動的UXD,因為UXD兼備視覺設計的能力,視覺設計師艱難的轉型才能成為“創意型”視覺設計師(VD)VD同UXD相較下,UXD的優勢更明顯,對行業的價值大,故UXD又是視覺設計師向上發展的目標。
從概念定義來講,UED和UXD并沒有實質性的區別。當前,用戶體驗設計中用研、交互、視覺設計的三大專業板塊為從業者帶來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交互設計師的交互稿一到對接的視覺設計師那里,就會發生一些變化,視覺設計師拿到交互稿后,對交互稿進行美化,自主的設計空間小,以行業的總體情況看,視覺設計師從一般到優秀的過程很慢,美化與潤色中對自身設計的價值模糊。具體說把設計產品的視覺表達在整體中單獨出來,這種視覺表達在商業中是什么價值呢?視覺設計師很難論述這一點。
上文談到UXD是用研,交互,視覺能力的結合,是缺一不可的,而當下高等設計藝術教育和專業基礎學習時“基本功”不扎實。這種情況下,引導學生向全棧方向走,不一定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所以建議學生在大一、大二學好設計專業基礎的情況下,才引導學生向UXD方向轉型。但在整個四年的教學實踐中應貫穿向UXD轉型的理念。
對于UXD能力的內容設定,包括兩個內核:其一UXD設計師要具備專業能力,區別于傳統的設計基本功,例如:色彩感覺,造型能力,軟件熟練程度,在UXD崗位中專業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從設計過程和設計結果出發來衡量設計師的設計產品所帶來的價值;其二還要兼具職業能力,專業能力強,職業能力差。職業能力的強弱,決定著專業能力的發揮,職業能力可以讓其錦上添花,但當前高等設計教育中并沒有重視這一點,這一點的確實帶來的是設計過程變得困難,在現實中往往與團隊成員難以達到統一。自以為設計方案完美,卻不切實際。什么原因呢?職業能力最外圍的東西就是“自驅力”,外圍的“自驅力”是全棧設計師內核的重要支柱。相較于環節性的東西,例如:方案、創意、視覺表達。這些更注重的是細節的完美,而內核的目的是“接地氣”,UXD最重要的是做出實在的東西。自驅力由外向內在發揮設計職能的同時,也在學習分享能力,這是UXD設計師的基本要求。做設計需要有“三力”:心力、腦力、體力,作為UXD設計師這“三力”是十分重要的。
但高等設計教育的目前現狀,很多設計學院培養出來的學生會集中在技能這一塊,注重設計過程和設計輸出,但專在這一塊,是很難培養出用人單位需要的UXD全棧設計師的。
3 從視覺設計師轉攫續魷用戶體驗設計師
3.1 高校培養計劃下的UED和USD區別
用戶體驗設計師是目前高等設計教育培養出來的視覺設計師(實質上還是傳統意義上的平面設計師)、產品設計師、數字媒體設計師,另一個職業選擇的最佳方向之一。(本文只探討視覺設計師)但在職業轉型時,我們作為高等設計教育單位需要了解兩者之間的差異。
用戶體驗設計需要創造性思維與視覺設計的創造性思維相比,兩者目的和具體職權上有天壤之別。
視覺設計在視覺傳達上有著嚴格的要求,字體的運用、處理素材、調色有著規范的要求,設計師在這套標準中最終創造出具有價值且美的優秀設計,通過文本和圖像把信息傳達給用戶。
但是,用戶設計體驗師是關于用戶對產品的全方位體驗,這樣的設計不僅包合著視覺設計的內容而且還具備信息架構(如何呈現和組織信息),用戶界面設計,交互設計(如何用產品和服務進行交互)等。說白了,就是為用戶創造出更方便,實在的產品。因為用戶體驗設計師的多元,所以工作內容繁雜,具有挑戰性。且前大部分高等教育設計專業畢業的視覺設計師更注重信息傳達和美學理論。但是一名優秀的用戶體驗設計師對他的產品和用戶了如指掌。
用戶體驗設計師的產品上線后,并不代表著結束,只是流程中的一個點,之后還要根據反饋的意見不斷更新換代。而視覺設計師在產品上線的那一瞬間就代表著結束。因此,用戶體驗設計師,會時刻準備著以清醒的頭腦對自己的設計產品進行重新估價。視覺設計在高校中是一門專精于視覺傳達的學科,而想要從視覺設計師培養成用戶體驗設計師,高等設計教育應開設此專門課程。由于用戶體驗師在跨不同的領域,知識要求更高。高等設計教育在視覺設計專業設計技能基礎上開設設計心理學、交互設計、信息架構設計、用戶研究等課程,以確保能夠像手術刀一般解決用戶問題。
3.2 基于視覺設計師轉型成為用戶體驗設計師
視覺設計師轉型成為用戶體驗設計師根本上還是在于平面設計的能力,像前文說過的那樣,過硬的專業能力在用戶體驗設計時也能大放異彩,即所謂解決質的問題,量越多越好。
視覺設計的主要標準還是對像素的完美設計。在標準的框架下,色彩與格式創造出具有視覺沖擊力的圖片,而用戶體驗設計的目的是圍繞用戶,所有的方案和設計都是站在用戶的角度上分析,以用戶為中心。
用戶體驗設計領域存在一個常見的問題,許多用戶體驗設計師關注的是外表的美觀往往忽視設計的實用性。當華麗的一面遠大于實用的一面,華麗也會失去其本身的價值。視覺上和美學上的過人之處還是無法真正解決問題和滿足用戶需求的。
用戶體驗設計師創造的產品怎樣才能使用戶滿意?要怎么做到這一點?用戶研究是一個重要的起點。對顧客實際情況的深入了解,發現其中的問題和痛點是解決問題的前提。但是,如果設計師的產品解決不了問題,那么再多的信息也是無意義的。想要轉型為用戶體驗設計師,用戶研究這門課程,以用戶體驗設計為中心的理念高等設計教育教學實踐轉型的必修課程。
3.3 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USD課程設置
3.3.1 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課程設計
以市場需求問題為主導的設計,反映出非常重要的一點,這是一種科學研究的方法論,源于波普爾的問題理論。提出問題,理清思路,解決問題是一種科學研究的過程。設計作為類似的問題研究過程,表明知識和方法的掌握不再是專業課程的唯一目標,更重視在問題解決過程中的多種研究與設計能力培養,使學生成為問題的主動解決者。推動學生在實際問題的探究過程中,主動地分析、反思并在綜合中豐富已有的專業知識,因此,在整個復雜性設計教學的這么一個背景下,非常重要的一點,要以特定復雜度的項目,或者以特定的問題情境為導向來講更加準確。唐納德·舍恩提出的反思實踐和反思實踐者的思想對今天很有啟發,設計就是一種反思性的實踐者,在特定的情境中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并解決,在過程中思考從而提升自我。由于復雜性問題即是今天真實的設計任務,所以在今天設計教育框架中,能力應該是跨越知識更高的一個教學目標[8]。
3.3.2 從教學大綱改革進行課程設計
從教學大綱的調整入手,主要從教學目標、課時設置和教學原則三個方面入手。確立用戶界面設計課程教學目標的基礎上,提高教學目標,要嚴格按照教學目標的指示進行。教師需要關注用戶界面設計的課程目標,引導學生深刻理解用戶界面、界面設計的概念,熟悉用戶界面交互設計過程。在課堂教學中,科學合理地分配課時,高校用戶體驗設計課程教學探索各種形式的專業教學平臺軟件、微信、網絡媒體等,協同也可以利用頭腦風暴、思維導圖等形式來豐富的教學手段。努力培養學生對設計課程學習情感的熱情,激發學生創造用戶體驗為基礎的設計靈感。
4 結論
近十年來,設計企業逐漸與工程項目的全價值鏈融合。意昧著我們高等院校的設計教育需要從傳統的設計教育理念向新的用戶體驗設計理念轉型。傳統設計活動覆蓋的專業,如輸出媒介、技術、工程和商業等,隨著互聯網技術特別是物聯網技術的出現和設計新方法的出現,各個專業原有的邊界的模糊,原有專業領域范圍的重新定位,需要學科與學科間的互補。
參考文獻
[1]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工業設計系.《轉型中的設計學科: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工業設計系30生學術會議論文集》之《從“造物”轉為“謀事”的思維方法》.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4,10.
[2]阿里研究院.《互聯網:從IT到DT》之《第2篇之第1節:消費的新部落時代:從客戶為中心到以人為中心》.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5,4.
[3](美)盧克·米勒(Luke Miller).《用戶體驗方法論》之《究竟什么是用戶體驗?》.王雪鴿,田士毅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1.
[4](美)Elizabeth Goodman, Mike Kuniavsky,Andrea Moed.《洞察用戶體驗:方法與實踐》(第2版)之《第二部分:用戶體驗研究技術(48頁)》.劉吉昆等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8.
[5]馬瑾,婁永琪.《豁課實踐:設計的專業、價(酥口途徑》之《設計模型:展望未來的設計教育》.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4,4.
[6]原雪梅.《設計師+——無限可能的未來,設計師如何接盤互聯網+》之《2017年用戶體驗設計趨勢》.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7:144+162.
[7](美)布魯斯·布朗,理查德布坎崖,卡爾迪桑沃,丹尼斯.當丹,維克多馬格林.《設計問題》(Design Issues)(第一輯)之《設計無學科:設計學科的消解(6頁),失去學科性的設計(13頁)》.辛向陽,孫志祥,代福平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6,5.
[8]張凌浩.創新性與復雜性——為轉型而設計的教育思考.無錫:創意與設計(江南大學設計系學報),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