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秀穎
摘要:隨著社會發展對人才需求的變化,課堂教學也處在學與教的方式變革和教育供給方式轉型的階段,因此對翻轉課堂的深入思考可以更好的服務于課堂教學,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利用“創造有焉愁乙的學習經歷”理論、多維度的學習空間與混合學習理論、自主學習理論以及提高學生的自主權、建立課程動態調整機制、強調教學中的互動等原則分析了高效翻轉課堂的教學的關鍵點與實現方法,并以《思維訓練》課程為例,探析翻轉課堂深入教學的理論依據與教學原則。得到更好的學與教的互動方式,該分析可為翻轉課堂教學的實踐提供參考。
關鍵詞:藝術設計;思維訓練;翻轉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1672-7053(2019)01-0041-02
北京師范大學黃榮懷教授提出:當前大學教育正處在課程體系重構、學與教方式變革和教育供給方式轉型的階段,新型學習方式的特征是資源的多形態、學習終端的可選擇、學習者差異管理和學習者體驗[1]。翻轉課堂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利用多種現代化教育手段,重構學習方式,使學生綜合利用視覺、聽覺等多種分析器進行學習,大大提高學習效率。教師的教學設計在翻轉課堂的教學中打破以往的教學局限,利用新媒體、新技術等完成教學任務,好的課堂應該是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并使學生與老師都積極的投入到課堂實踐中。
《思維訓練》課程是藝術設計專業基礎必修課之一。科學的創新思維體系可以幫助藝術專業學生建立完善的創新思維框架,培養學生獨立創作能力,充分拓展學生創新思維范圍,改良學生固有思維模式[2],在教學中我們針對思維訓練課程特點結合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改革,采用了新的教學范式,改變過去的傳統的理論教學,重點放在“思維的訓練”上,既重視知識結構內容的構建,又提高學生的學習投入,從而實現高效的課堂教學實踐。
1 翻轉課堂深入教學的理論依據
1.1 創造有意義的學習經歷
圍繞美國教育學家迪·芬克“創造有意義的學習經歷”理論,進行課堂教學的探索,通過思維訓練課程的教學,培養學生對生活哲學的認識,以此提高生活價值,能夠使學生對其所置身的社會群體做出貢獻。翻轉課堂教學中,老師在課下安排學生自主觀看相關的視頻與書籍,讓學生了解藝術家與社會的關聯,了解他們為社會做出的巨大貢獻,這些視頻能夠引起學生共鳴與責任感,在與學生面對面的教學時刻,教師再次提出相關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將問題從知識、應用、綜合、人文維度、關心和學會學習六大層面進行不斷滲透,處理好學生在課堂上出現的問題,根據課題的設置能讓學生在專業中了解他人、了解自己,使學生理解自己所學內容個人和社會意義。這樣的課堂可以有更多的時間用來討論、分析、思考,在學與問之間通過教師的發現與引導鼓勵學生發展新的情感、興趣和價值觀,激發學習動力,由此更加主動的學習,包括吸收更多的相關知識。
1.2 多維度的學習空間與混合學習理論
構建多維度的學習空間,是社會發展帶來的巨變,獲取知識的渠道已經擴展到媒體、網絡以及學校為翻轉課堂教學開發的“智慧教室”、“多功能教室”,對教學場景、教學時空進行組合與搭配設計,使學生之間的學習展示和交流的空間得到拓展。高校應當創新教學模式,建立一種開放性、自由化、全方位的教學課堂模式[3],《思維訓練》在翻轉課堂教室通過小組圍坐,更能凝聚團隊的力量,并且面對面的與組員四目交匯也更能發現思維的火花。教師在課堂之外利用數字媒體技術,搭建學習空間、學習媒介,包括學習評價等環節有機整合,從而幫助學生營建良好的學習空間。思維訓練不同其他課程,在激發一些頭腦風暴時更需要一個寬松的環境,對初學者只有外部環境、身體的放松才能使大腦的活躍度增強,因此對學習空間的設計更要得到老師的重視。
1.3 自主學習理論
“自主學習”與“他主學習”是相對立的,既然不是“他主學習”,就不會由他人來主導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選擇學習方法等等,甚至沒有學習評價。就是說要自己主導自己的學習目標,制定自己的學習計劃,選擇自己的學習方法。如果把一門課作為學習對象,學生怎樣面對自主學習呢?那一定就會有干差萬別的學習需求,個人興趣與愛好影響學生的學習內容與學習方式。筆者認為學生自主學習離不開老師的參與,教師通過個性化的教學可以促進學生的學習效果水漲船高,《思維訓練》課程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學習風格進行課題的開發與設計,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的能力,提升課堂的教學效果。學生的自主學習其實在考驗教師的設計教學活動,給學生提供更過的選擇機會、決策機會,才會激發他們的自主性。我們讓翻轉課堂成為參與型課堂,學生參與到課題的辯論里,自己選擇辯論的主題,必須要了解自己的主題,這就迫使學生去自主了解相關的知識,這樣的教學讓自主學習成為常態,翻轉課堂教學才能再深一個維度。
2 翻轉課堂深入教學的原則
2.1 提高學生的自主權
每個人都渴望能掌控自己的人生,課堂也不例外,如果學生們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他們會更有動力投入到有意義的學習中[4],如果在我們的課堂上,學生們感覺到在完成藝術創作時所需要的實際行動自己擁有掌控權,他們會更有可能相信自己有能力實現這一目標。學者沃德科夫斯基發現,教師制定的要求越多,越會導致學生認為教師需要對教學負更多的責任,學習成果跟自己沒有太大關系。《思維訓練》課程的教學設計盡量要讓學生能夠了解他人、了解自己,使學生理解自己所學的內容對個人和社會的意義。教師圍繞“以學生為中心”進行學習活動的框架和總體流程設計,考慮學生的興趣點和時尚話題,面對經典的設計案例要求學生參與教學,將解讀權交給學生,給予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的權利,充分表達觀點,師生的關系在小組討論中打破教與學的關系,老師可以被稱作協助者和支持者。
2.2 建立課程動態調整機制,及時反映前沿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