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軍
【摘要】語文這一學科是各門學科的基礎,要全面提升語文的學習能力,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是關鍵所在;但是如今的大多數學生都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思想上的懶惰、行為上的懶惰導致學生不愿意學習,學習沒有動力、沒有計劃,上課不能集中精神,作業不能按時完成。針對這種情況,語文教師要認識到在語文教學中,語文的學習始于聽說讀寫,但又不能止于此;教師應該在此基礎之上,多方面、多角度地去挖掘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及學習潛力,并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具體的教學中可以從課前語文表達、課內外閱讀、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興趣愛好小組等方面入手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習慣;興趣;語文活動;挖掘潛力;語文素養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培根說過:“習慣真正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從幼年起就應該通過教育培養一種良好的習慣。”學習語文的習慣包括的比較多,除了聽說讀寫,還要讓學生培養其他的好習慣,如課前要充分預習,課上要認真聽講,課后要溫故知新;注意搜集記錄名人名言、古詩句、 俗語、歇后語,收集新聞時事及奇聞逸事,經常閱讀文章并記筆記,背誦優美的詞語。還可以參與一些社會實踐活動,借助節假日去養老院探望老人或者外出旅游,并記錄描述其中的過程,或者描寫下沿途的景色以及所見所聞所感寫一篇小短文。這些良好習慣的養成都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必不可少的組成 部分。
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要激發和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引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逐步掌握學習語文的方法,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同時,語文課程還應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諸方面的和諧發展。在教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習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涉及很多因素,需要我們不斷探索和創新,在新課程的指引下不斷地改進我們的教學方法,重視學生的長遠發展,為全面提高學生的素養貢獻自己的力量。如何在課堂教學中逐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在此形勢下就是擺在我們教師面前的嚴峻問題。那么如何培養中學生的語文學習習慣,提高中學生的語文素養是每一個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
一、鍛煉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要從每一節課開始
在教學五年級的最初階段,我發現學生都羞于表達,口語表述能力也不強。針對這種情況,我每天安排兩名同學準備一段內容(可以是前一天閱讀的內容也可以是自己寫的練筆,內容要健康、有教育意義),在每節語文課之前,讓這兩名同學面向全體學生講述自己所準備的內容,講述時聲音要洪亮、口齒要清楚、敘述應完整、表達要流暢,最好再加上自己的評論;學生也可以發表自己的見解。這不但鍛煉了學生的膽量,也增強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二、養成讀書的好習慣,從閱讀課開始
相信每一個語文教師都會要求并同學生強調要多讀書,讀好書,讀適合自己的書。讀書,在很多學生聽來早已成為家常便飯,但是真正能每天堅持閱讀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記得有一項調查中提到:“人類的大腦開發的程度也就百分之十左右?!蹦敲慈祟悜{什么就成為萬物之首了呢?沒錯,正是堅持不懈的學習,促成了人類高于其他物種的智力與文明,而這種智力與文明的傳遞正是通過讀書來實現的。可見讀書的重要性。
在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對閱讀并不抱有一種良好的態度,后來了解到,大多數同學都覺得讀一本書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因為當他們想讀書時發現一本書是那么厚,總有一種無法堅持的感覺,往往是讀了幾頁就有了放棄閱讀的念頭。其實這種問題的產生就在于學生沒有養成一種良好的讀書習慣,試想當讀書變得和吃飯穿衣一樣重要的時候,有誰會不愿意去閱讀呢?
首先,我每周會抽出一節課讓學生認真閱讀。閱讀課上要保證每人有一本自己喜歡的書,書籍的來源主要有兩個渠道:一是在學校圖書館或是市里圖書館中借的適合學生閱讀的書籍,放到班級的讀書角;二是動員學生自己購買教師推薦中學生必讀的書目。要求學生在閱讀的同時要手不離筆,隨時記錄自己喜歡或者有哲理的語句,并將有疑問的地方記下來,便于大家一起討論。其次,我要求學生每天要在家利用業余時間閱讀,不少于十五分鐘,并將自己的收獲寫下來。再次,我會定期對學生記錄的內容進行查閱,選一些優秀的內容與同學們一起分享,同時也達到了鼓勵學生的作用。
閱讀能增長知識,也能將改變融入骨髓,改變一個人的容顏,讓一個人看起來儒雅有姿態又不張揚,所以閱讀是何等的重要啊,當學生養成了閱讀習慣時,相信很多孩子都能學好語文。
三、組織多個興趣小組,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為了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我設計了多個小組,包括鋼楷訓練小組、詩歌背誦我最行小組、美文朗誦小組、興趣寫作小組。進入哪一小組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來自行選擇。興趣小組能為更多的同學搭建展示自己、發展自己的舞臺,讓有組織能力、有表達才能的同學更加進步,從而進一步帶動有發展潛力的學生。每個小組的活動,都要有嚴密的組織,進行充分的準備,每個小組要設置小組長,這樣小組長的能力也會得到鍛煉和提高。還有每次活動也都必須有主持人,這樣也會鍛煉和提高主持人的組織能力。而且每個人都有參加各種活動的機會,這樣真正達到了以學生為主體、大面積提高的目的。
四、養成制訂學習計劃、認真聽講、認真完成作業的習慣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成績優異的學生每天都會制訂一定的學習計劃,每天都有學習目標,每周也會有學習目標。知識是日積月累起來的,人不能在很短的時間就將大量的學習信息輸入到頭腦當中,所以堅持不懈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學生學習沒有計劃就會影響成績,沒有學習計劃也從側面表明學生的“懶”,在教學中如何有效加強培優補差工作,我認為首先是“治懶”,差生之所以成為差生首先是因為“懶”,懶得動腦,懶得動手……在行為上經常表現為學習中的心不在焉、注意力分散;作業練習中速度慢,邊玩邊做,完成作業不 及時,拖拉或者拒寫等。為了改變他們“懶”的狀況,針對上述情況就要運用有效的措施,于是,我采取在課堂中加強“快速提問”,并且增加提問的密度。例如在講文言文《楊氏之子》這一課時采用小組加分制,讓小組之間互相提問,每個對抗組有提問三句翻譯的權力,翻譯正確一位選手加3分,翻譯不正確同組補充每人加1分,不同組補充每人加2分。這樣就把學起來很枯燥的文言文,變得樂趣多多并有利于學生扎實掌握文言基本知識。
增加課上提問的密度,把一些簡單的問題讓差生回答,讓他們有一定的自信心;為學生創造可以展示自己的平臺,讓他們在展示中不斷提高自己、鍛煉自己;對學生的作業,教師要嚴格監察及督促,不讓學生有拖拉家庭作業的機會,不給他們抄作業練習的機會,這一點教師應要求家長認真積極配合,雙管齊下,在強制的要求下杜絕抄襲作業的習慣,一經發現及時進行指正批評,并嚴格處理。這種強制性的要求堅持一段時間之后自然就會變為一種習慣,就會由一開始的抄襲拖拉變成獨立自主地完成。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適當鼓勵,也非常有助于學生習慣的養成。例如,有一次在課堂上,我為認真完成作業的同學豎起大拇指,并夸獎了那幾位同學,在以后的幾次作業中我就發現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比之前有了一定的進步。所以,適當鼓勵是一種教學方式,也是一種教學藝術。
總之,良好的學習語文的習慣的養成是學好語文、提高語文素養的一條重要途徑。而習慣的培養離不開教育工作者的檢查督促以及學生的配合,師生共同的堅持不懈的努力必將會給語文教學工作繪出美麗的篇章。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