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沛飛 鐘春燕 孟醒 等

摘要 農業科研單位是科技精準扶貧工作的主力軍之一,對推進我國區域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有重要的作用。筆者對肇慶市莫村鎮經濟社會發展狀況進行了分析,結合肇慶市農業科學研究所科技項目精準扶貧模式進行了探討與分析,并提出了做大做強科技項目精準扶貧工作的建議。
關鍵詞 農業科研單位;科技項目;精準扶貧;莫村鎮
中圖分類號 S-9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9)04-0262-03
Abstract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 is one of the main forces i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regional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targeted poverty elimination.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r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Mocun Town of Zhaoqing City,we discussed and analyzed the mode of aiding the poor wi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ject by Zhaoqing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and put forward several suggestions to make the work of antipoverty in large and strong.
Key words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ject;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Mocun Town
科技扶貧是我國新階段扶貧開發的重點,也是實現精準扶貧脫貧的重要舉措[1],其目的是用適宜的科學技術引導貧困戶生產,提高其科學文化素質、資源開發水平及勞動生產率,促進商品經濟發展,加快農民脫貧致富的步伐。
農業科研單位是科技精準扶貧工作的主力軍之一,擁有先進、實用的農業科技成果和經驗豐富的科技人員隊伍,充分利用自身優勢進行科技精準扶貧示范對推進我國區域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有重要的作用。農業科研單位通過農業科學知識的宣傳、優良農作物品種及配套高效種植技術的示范推廣,可逐步引導貧困地區合理開發資源,提高貧困戶農業生產技術及勞動生產率,實現扶貧由“輸血型”向“造血型”的質轉變[2],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實現貧困地區自我良性發展。
目前,農業科研單位科技扶貧的典型模式主要有駐村幫扶帶動、示范基地帶動、技術培訓推動、科技特派員帶動、院地合作推動、科技項目帶動、產業專家服務團等[3-4]。其中,科技項目是農業科研單位開展科技創新、科技服務工作的引擎,是科技資源和科技成果聚集的平臺,也是農業科研單位開展科技扶貧工作的有效依托。2017年,肇慶市農業科學研究所以肇慶市產業核心技術攻關及應用型研發省市聯動項目為抓手,結合莫村鎮貧困地區的農業發展現狀、產業發展的關鍵共性問題,設立了科技攻關項目,在肇慶市有效轉化應用了一批農業新品種、新技術,促進了貧困地區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實現一個由科研單位牽頭、合作社、貧困戶參與的扶貧開發新格局。
1 德慶縣莫村鎮經濟社會發展狀況
1.1 基本情況
德慶縣莫村鎮位于德慶縣東北部,悅城河上游,東與高要市接壤,北與廣寧、懷集縣交界,西與封開縣相連,全鎮總面積約272 km2。全鎮共有15個村委會,2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34 049人。其中,車牛村委會643人,前鋒村委會2 521人,三聯村委會811人,曙光村委會2 226人,古有村委會2 240人,光明村委會1 409人,益村村委會2 072人,雙棟村委會2 763人,富源村委會3 265人,平崗村委會3 597人,雙樓村委會3 307人,扶賴村委會2 685人,古樓村委會1 407人,大田村委會1 335人,太憲村委會966人,莫村居委會2 035人,古有居委767人。
全鎮共有貧困村15個,其中曙光村、古樓村、富源村、前鋒村、光明村、平崗村、雙樓村為肇慶市農業科學研究所科技項目精準幫扶村,對接貧困戶共92戶。上述7個村委92戶均為德慶縣莫村鎮康盈農業專業合作社的社員。
1.2 產業基礎
莫村鎮的農業主要以種植業為主,種植經濟作物有水稻、柑桔、何首烏、廣佛手、紫淮山、巴戟、肉桂等。2017年水稻種植面積0.25萬hm 貢柑41.0 hm2、砂糖桔78.8 hm 何首烏5.2 hm2、廣佛手2.9 hm2、紫淮山4.3 hm2、巴戟71.7 hm2、肉桂377.1 hm2;工業以瓷土礦產開發、木業、傳統塑膠、鑄造等產業為支柱;圩鎮商貿業經營活動活躍集中,餐飲、服裝、小商品、水果、五金建材、食品藥品等批發、零售交易頻繁。
2 科技項目精準扶貧技術路線
肇慶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在科技扶貧示范項目實施前對項目區進行了深入調研與考察,結合莫村鎮資源優勢、交通條件、市場需求、土壤環境、勞動力等特點,剖析對接幫扶貧困村的致貧原因和脫貧難點,強化科技支撐引領作用,對接項目實施內容,落實并助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找到貧根,對癥下藥,靶向治療)。科技精準扶貧示范項目實施采用了“科研單位+合作社+精準幫扶貧困戶”的方式,并制定技術路線(圖1)。
3 科技項目精準扶貧模式探析
肇慶市農業科學研究所科技精準扶貧示范項目秉承“科技興農益貧、因地施策幫扶”的原則,堅持“輸血”與“造血”并舉共進,通過“科研單位+合作社+精準貧困戶”的模式助推德慶縣莫村鎮精準扶貧與精準脫貧工作,在項目區進行農作物良種良法示范推廣(由科研單位統一供應良種、統一提供技術、統一管理與督導模式),做到了既“見效快”更“利長遠”,項目實施覆蓋德慶縣莫村鎮7個貧困村,受益貧困戶實現全覆蓋。
3.1 農業普惠幫扶
基于肇慶市莫村鎮7個村委貧困戶現有的建檔立卡基礎上,項目實施充分結合貧困村的農業發展現狀、92戶精準識別戶致貧原因、農作物種植品種與種植面積,摸清貧困戶的幫扶需求,結合單位科技成果優勢及項目實際情況,落實相應的幫扶措施;農業普惠幫扶對策主要有發放優質高產水稻種子、扶貧農資卡,合理根據貧困戶種植的水稻面積進行勞務費用補貼,減輕農民農業生產的成本,提高貧困戶種糧積極性。
3.2 優質高產水稻種子引進與示范種植
優質高產農作物種子的應用是確保品質與產量的重要措施。肇慶市農業科學研究所立足自身實際、當地的農業生產條件及優質高產水稻新品種的特性,在項目實施的貧困村內進行廣 8 優系列組合的引進與栽培示范。廣8 優系列組合改變了以前高產不優質的局限性,真正實現優質高產、廣適抗病的結合,值得在當地稻作區進行示范應用。項目引進的品種有廣8優2156和廣8優169,示范種植面積共22.1 hm2。
3.3 三控施肥技術的應用 水稻“三控”施肥技術是由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和國際水稻研究所(IRRI)合作研制的新型高效安全施肥及配套技術體系,主要針對廣東省水稻生產中化肥、農藥過量施用、肥料利用率低、種稻成本高和環境污染嚴重等突出問題。基于項目區貧困戶傳統的耕作、施肥習慣與特點,項目實施將三控施肥技術與優質高產水稻新品種有機耦合,進行良種良法示范應用,有效減少貧困戶農作物盲目施肥及濫用農藥的現象,提高肥料利用率及種糧效益,同時對提升當地稻米質量與安全、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具有重要及現實的意義。
3.4 科技特派員駐村指導與帶動
落實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要充分發揮科技特派員在科研成果轉化中的作用[5-7]。自2016年起,肇慶市農業科學研究所應主管部門的借調要求,向德慶縣莫村鎮貧困村選派科技特派員,并與市主管部門的工作人員組成駐村工作隊,開展定點幫扶和精準施策,以駐村幫扶帶動貧困人口脫貧致富。按照項目要求及貧困村的實際情況,肇慶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加強落實科技特派員跟進項目實施全過程,圍繞“推廣一項技術、發展一個產業、致富一方農民”的工作思路,通過新品種與新技術引進、技術培訓及典型示范,助推整村精準扶貧脫貧工作。
3.5 開展技術宣傳培訓
受地理因素、經濟發展等多方面因素影響,項目實施區域大多數貧困戶的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科技意識不強,自我發展能力有限,普遍存在接受科技知識較慢的問題。實施科技精準扶貧項目對推廣農村科技,促進當地的農業產業發展起到了很好的試點和示范效應。科技精準扶貧示范項目實施使廣大貧困農民得到了實惠,看到了效益,實現了增收創收,激發了貧困戶應用科技的主動性與積極性。通過科技項目的試點示范優質高產水稻新品種及三控施肥技術指導與培訓,有效增強農民的農業科技意識,加快農作物新品種及高效配套技術在當地的推廣與應用。
3.6 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科技精準扶貧項目實施充分立足結合貧困地區的優勢、資源稟賦、現有農業產業基礎和貧困戶種養習慣,選擇接受程度高、市場前景好、發展有優勢的傳統特色水稻產業,旨在打造“一村一品”新格局。項目對接培育的農業經營主體為德慶縣莫村鎮康盈農業專業合作社。該社成立于2016年12月,其業務范圍包括種植(農作物)、飼養(牲畜)、養殖(魚類);組織采購、供應成員所需資料;組織收購、銷售成員及同類生產經營者生產的產品;開展成員所需的運輸、貯藏、加工、包裝服務;引進新技術、新品種,開展與農業、畜牧業、漁業生產經營相關的技術培訓、技術交流與咨詢服務。合作社社員基本為項目精準幫扶的貧困戶,占98.94%。通過“科研單位牽頭、合作社管理、貧困戶參與、技術培訓、合作社農產品回購”的方式,初步形成鏈條式幫扶路徑,為當地特色產業發展和貧困戶持續增收奠定良好基礎。
4 加強科技精準扶貧工作的建議
4.1 完善項目資金持續扶持機制
科研單位技術精準扶貧更多考慮的是資金問題,尤其是公益一類全額撥款單位,項目資金投入不足將會嚴重影響項目的實施。肇慶市人口密度大,山區縣區貧困人口基數高,實施整村扶貧脫貧推進戰略任重而道遠,需要投入資金較多。另外,農業科研單位科技項目精準扶貧專項資金一般需要通過立項審批獲得,項目獲批經費不足或項目實施完成后得不到后續專項資金的扶持均會影響項目效益的有效發揮。因此,政府及相關部門須加強科研單位扶貧項目資金的扶持力度,規范及完善項目資金持續機制[8]。扶貧開發工作是政府行為,因而科技項目扶貧必須以政府為主導,農業科研單位及其他相關部門、行業等為科技支撐,依托合力協同助推,從而營造出守望相助、協力奔小康、同心謀共富的社會氛圍,集中多方面力量解決國家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多等難題。
4.2 加快技術傳播與信息宣傳
繼續以肇慶市貧困區域為農業科技精準扶貧為切入點,多渠道爭取科技扶貧項目立項,加強農業新品種及配套高效種植技術的傳播與信息的宣傳,以項目帶動當地先進、實用農業技術的普及與應用,實現科技下鄉,科技入戶,切實提高貧困戶的科學文化水平。為了確保項目實施效果與質量,農業科研單位需要做好以下兩點:一是要加快高產、優質品種引進選育示范推廣,加大對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與共性問題的研究,解決產業發展難題;二是加強農作物平衡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研發,防災減災關鍵技術等技術集成研究與示范推廣,及時發布主推農作物品種及技術、農作物市場價格、病蟲害預警信號等相關信息,增強農民農業抗風險能力。
4.3 做強新型經營主體
脫貧攻堅離不開產業扶貧支撐,產業扶貧是精準扶貧的核心動力,也是實施精準扶貧的重要舉措[9]。因此,科技精準扶貧須遵循因地制宜、效益長遠結合、市場導向等原則,結合貧困地區扶貧產業發展現狀,重點發展與扶持對象關聯度高、扶持對象能夠廣泛參與的農業產業為主,有效提高貧困戶的自我發展能力。貧困地區的傳統農業生產方式一般較分散,品種布局單一,管理粗放,生產規模小,農作物品種選擇及栽培管理方面的從眾跟流現象十分普遍。因此,科技項目精準扶貧就要立足于培育新型的農業經營主體,強化示范輻射效應,發揮其產業示范帶動作用。積極探索 “農業科研單位+企業/合作社+精準貧困戶”等科技精準扶貧模式,讓貧困戶共享全產業鏈增值賦能過程中的經濟利益,助推其脫貧致富步伐。
參考文獻
[1] 顏玲,趙艷君,劉薇.陜西秦巴山片區科技扶貧問題研究[J].陜西農業科學,2015,61(3):116-118.
[2] 范志敏.科技創新引領精準扶貧的實踐與發展路徑思考:以宜賓市科技扶貧為例[J].技術與市場,2017,24(12):41-42,44.
[3] 歐陽紅軍,趙瀛華,覃新導,等.農業科研單位科技扶貧模式研究:以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為例[J].農業科研經濟管理,2016(4):7-10.
[4] 柏連陽.農業科研單位科技扶貧的模式與探討:以湖南省農業科學院為例[J].湖南農業科學,2015(12):86-88,92.
[5] 傅秋華.辦實事好事 解難事難題 遂昌UNDP 科技特派員項目 助推農業轉型升級[J].今日科技,2009(12):30-32.
[6] 王邦祥.重慶市科技特派員制度現狀與對策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07.
[7] 弓曉鋒,曾國,劉振濤,等.創新科技特派員服務模式助力精準脫貧[J].安徽農業科學,2016,44(34):215-216,240.
[8] 廖永國,苗銀家,金朔.貴州省農村科技扶貧模式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8,46(8):200-201,210.
[9] 劉貝,劉軍,劉小燕.湘潭市雨湖區產業扶貧現狀及對策分析[J].湖南農業科學,2017(3):94-9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