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清
【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立民族自信。小學語文教育要肩負起傳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重任,積極探索有效途徑,在教學中融合滲透經典文化。寫字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部分,而書法教學是在寫字教學基礎上的提升,所以將語文教學與書法教學相融合,不但提高課堂效率,而且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進行學生的德育教育,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書法教學; 融合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書法藝術博大精深。作為中華民族藝術瑰寶的書法,在中國乃至全世界都產生著深遠和重大的影響。隨著十八大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立民族自信”這一理念的提出,教育部門更加重視書法教育這一項傳統文化教育課程。語文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書法教育有著天然的聯系。在語文課堂中融入書法教學,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因此,我對語文教學與書法教學的融合進行了探究實踐。
一、語文教學與書法教學相融合的意義
(一)在語文教學中融合書法教學,有利于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書法與中華民族精神一脈相承,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在發展過程中浸潤著中華民族的氣節與神韻。我們每個中國人都應該了解書法藝術,守護書法藝術,為中國獨有的書法藝術自豪,并從小立志把我們的書法藝術發揚光大!作為在校學生,寫好中國字,做好中國人,也是熱愛祖國的具體表現。許多書法家字如其人,作品充滿忠貞的氣節和剛正不阿的精神。在語文教學中弘揚書法文化,就是在潛移默化愛國主義。
(二)在語文教學中融合書法教學,有利于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
在中國漫長的書法史上,出現了不少書法大師。他們揮毫潑墨,筆走龍蛇,為我們帶來美的享受。行書“飄若浮云,矯若驚龍”的王羲之,筆力雄渾剛勁、雍容大氣的顏真卿,氣勢磅礴、豪情四溢的毛澤東,語文教學中經常可見此類大家的文學作品,配以書法作品來教學,不僅能增加學生的文化內涵,更能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
(三)在語文教學中融合書法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意志品格
練習書法是提高心理素質、規范行為習慣的好辦法。練字時要求姿勢端正,平心靜氣,持之以恒,久而久之,可以培養學生嚴謹認真的行為習慣。同時,培養學生的耐心與毅力。每節語文課,拿出幾分鐘讓學生專心寫字,可以逐步培養學生心正筆正,寧靜致遠的內在品質。
(四)在語文教學中融合書法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現在的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創造精神。文學作品和書法作品都是個性化的,“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每個人的文章和字體也都有其獨特性。學生的審美角度不同,書寫技能的高低,產生不同的書法效果。在鍵盤輸入的時代,提倡用個性化的書寫學生的文學作品,將是一種雙重的藝術創作,更加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二、語文教學與書法教學相融合的目標設定
(一)從培養民族文化傳承者的角度設定語文教學與書法教學相融合的目標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世代延續的客觀載體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字——漢字,漢字記錄了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一件件大事跡,也記錄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并不斷演化凝練而成中華民族特有的語言文化藝術,也就是我們今天要向學生傳授的內容。因此,在進行語文教學與書法教學相融合時,要本著傳遞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角度確立教學目標。
(二)從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方向引導語文教學與書法教學相融合的目標
良好的學習習慣將直接影響到學生未來的發展,優美的字體和快速的書寫都將讓學生在未來的學習和職業生涯中獲得競爭的優勢。同時,大量的書寫有利于學生集中注意力,提升對文章和學習的理解能力,良好的坐姿也會排除其他事件對學習的干擾。所以,教育部下發的語文教學目標中明確說明了對寫字效果、寫字習慣和興趣的要求,要求重視對學生寫字姿勢、書寫技能、書寫習慣的引導,進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從把握學科間內在有機聯系的思路整合語文教學與書法教學相融合的目標
中國傳統文化中美文多有美字相伴。如《蘭亭序》,作者通過記錄那個時代名士雅聚,見景生情,抒發了自己對自然生命的認識,這種瀟灑與豁達憑借王羲之行云流水的書寫躍然紙上,臨帖《蘭亭序》,由字到文的欣賞,將享受到由視覺到心靈的盛宴。再比如學習毛澤東的《七律·長征》,引入毛澤東酣暢淋漓的草書作品,學生將更直觀地體會毛澤東的豪放性格和革命豪情。把握這兩種教學間的內在聯系,將會大大提升教學效果。所以,語文教學與書法教學相融合的目標設立要深挖教材,找出二者契合點,制定出二者渾然一體的教學目標。
(四)從“感悟傳統文化美,激發傳統文化愛”的角度擴展語文教學與書法教學相融合的目標
書法教學中,欣賞歷代名家手跡、墨寶,可增強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仰慕之情,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和深入探求的欲望。奇詩美文,融合飄灑俊逸或典雅莊重的書法作品,使學生如入寶山流連忘返。學生對美的追求是產生學習興趣的源泉。
再者,書抄百遍,其義自見。專心書寫練字,可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力和想象力。用嫻熟的書法抄寫名言警句,美文典籍,邊寫邊沉浸在美的氛圍中,心中油然而生對語言文字的熱愛,從而達到教學目標。
三、開展語文教學與書法教學相融合的實踐經驗
首先,在學校層面,學校要有品位和氣質。學校要有一定的物質基礎與硬件支持,來構建儒雅的書香環境,形成自己的校園文化。比如校名的設計,校風校訓的題寫,教室、走廊、宣傳欄的師生書法作品展示,在大廳、樓梯、食堂、盥洗室等每一處可開發的地方裝飾書寫優美的格言、警句、經典詩詞等,讓整個校園呈現底蘊深厚、翰墨飄香的文化氛圍。學校還可以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搭建文學書法交流社區和素材庫等網絡平臺,為師生提供交流學習的機會。定期聘請專家學者進校園講座指導,經常組織與文學書法相關的活動,獎勵和宣傳優秀師生作品,形成濃郁的學習氛圍。
其次,在教師層面,教師應該有激情和積淀。教師不僅是冷靜的指導者,更要做熱情的參與者。教師首先要發自內心地熱愛我們的語言文字,熱愛我們的傳統文化,要認真鉆研書法和文學,有一定的書法基礎和文學修養。教師的語言和板書都是學生的典范,不可言語鄙陋,不可做書法的門外漢。教師應該加強學習,練好基本功,不斷提升自己的素養。教師首先提升了自己,才有能力言傳身教學生。
再者,在學生層面,學生要有積累和習慣。首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愿意接納書法教學。小學語文本來就是從教學生識字寫字開始的,在教授寫字技法的同時,向學生講解中國字為什么是方塊字,漢字的歷史和演變,講述有趣的書法小故事,傳遞書法家優良的精神品質。引導學生接受之后,開始積累練習。每節語文課都有寫字時間,每天至少抽出半小時到一小時練字時間,由低年段寫生字到中年段抄寫古詩名句到高年段創作座右銘等,形成習慣,讓書法成為學生學習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中國工程院院士楊叔子教授曾說:“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沒有現代科學,沒有先進技術,一打就垮;如果沒有優秀文化傳統,沒有民族人文精神,不打自垮。”在努力實現“中國夢”的今天,弘揚民族文化是每個教育工作者的責任! 在語文教學中融合書法教學的過程,其實就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開發融合。以此為契機,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審美教育和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這對傳統文化的推廣具有積極的意義。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