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琴
經濟全球化進程,帶來了各種文化之間的碰撞與摩擦。我國高校文化也隨著時代的發展呈現出新的特征,其中非主流文化對青年大學生的影響日益凸現出來。非主流文化已經對大學生的思想、行為、習慣等造成很多不良的影響,這一現象應引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視,進而努力將大學生培養成能肩負起歷史使命的新時代的人。
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時代的大學生應當成為能擔當起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然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程,高校中非主流文化對大學生的不良影響日益凸顯,我們不得不直面這一現象,加強思想道德教育。
非主流文化在給大學生提供一片自由的土壤,讓他們的心靈得以釋放、個性得以張揚的同時也給他們帶來了諸多的思想糟粕。“思想是行動的指南”,大學依始,各種版本的“大學生在大學里必做的N件事情:至少逃一次課,掛一次科,談一次戀愛”等帶有非主流色彩的“指南”充盈在大學生的周圍,讓他們無所適從昔日牢固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奉獻主義等優良傳統開始動搖,而享樂主義、個人主義、拜金主義日占上風;放棄了以往吃苦在前,享樂在后的原則,往往以自我為中心,從個人利益出發,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損害朋友利益,親人利益,溜須拍馬,狐假虎威。昔日的報效社會、感恩親人、實現生命價值等人生理想開始轉變,而自我為上、自我設計、自我實現、自我張揚逐漸成為人生信條。
大學的自由環境使得大學生更充分的享有了金錢自主權,其消費主要集中在吃、穿、書籍、電話和上網等方面,在一些不良消費觀念的影響下,很多人開始追求感官的刺激,放縱自我、貪圖享樂,出現了盲目消費、炫耀消費、面子消費、超前消費、物欲消費、名牌消費和攀比消費等現象。生命文化是非主流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引導大學生不斷開拓創新,豐富自我、超越自我,實現生命的價值。但是,它也導致部分大學生漠視生命,狹隘地認為生命只是屬于自己的,當其遭遇挫折時,自暴自棄甚至自殺的悲劇便會一幕幕上演。在學習上他們態度懶散、不思進取;在生活上,他們表現為消極頹廢,玩世不恭。也一些大學生被金錢迷住了雙眼,被功利攝走了心魂,一味的追求享樂。學業的緊張、交際的困擾、就業的艱辛等多方面的競爭壓力,也會導致一些大學生完全喪失了進取之心,轉而尋求逃避現實之計,肆意發泄,最終投入負面非主流的懷抱,變得日益頹廢。
在通往社會的這座大學熔爐里,必然要為步入社會經受千錘百煉,但無論如何,學習是大學生的主要任務。“學無止境”、“學海無涯”、“活到老學到老”,是主流文化所積極倡導的。但是,在非主流文化的負面影響下,近年來大學生課堂的神圣和莊嚴遭到挑戰和踐踏,上課遲到、早退、逃課的現象常常出現,課堂上玩兒手機、打游戲、打瞌睡、吃東西的大有人在,學生的行為已偏離了正常的學習行為規范。作業抄襲、考試作弊等學習投機行為頗為盛行,對他們而言,大學的學習已經變得毫無意義,“60分萬歲”主導著他們的思想,他們上大學只是為著一張文憑而己。在社會功利主義的驅使下,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大多數學生的學習目的也隨之轉變,他們不再是為了報效祖國、回饋社會而學,也不再是為了奉獻他人而學,而是為了找份好工作能夠拿到高薪而來學校,因此大學里學習的功利性更強。 事物是普遍聯系的,作為一個社會中的人,我們不可避免的與周圍的環境和人經常發生聯系。有些學生把交際的范圍局限于宿舍,形成狹隘的局部主義、小團體主義;有些大學生將戀愛視為交際的全部,把大學視為戀愛的天堂,而忽略或者有意的避免與其他人的交往,嚴重的阻礙了其交際能力的培養和情感世界的豐富。同時,網絡這把“雙刃劍”在為大學生信息交流、資料查詢、拓展眼界、增長見聞、娛樂休閑等方面提供了便利之處的同時,也無可避免地“刺傷”了學生:它提供虛擬世界使大學生沉迷于網游、網戀,而不愿去面對現實世界,導致人際溝通能力逐漸下降。某些大學生被一些不健康的信息迷亂心智,做出有違道德和法律的事情。再者,-社會心理學中的“去個體化效應”對大學生的負面影響也頗為深刻,它迎合了非主流文化中大學生的盲從心理,致使大學生遇事容易沖動、喪失理智、群情激奮,具體表現為打群架、宿舍團體、憤青等現象。
心理學研究表明,心理素質對個人成就事業的影響要大于其他方面的影響,而健康的且能夠適應瞬息萬變的信息社會的心理是在特定的政治、經濟、文化的背景下形成的。大學生在受到主流文化的熏陶之時也接受著來自非主流文化的浸染,其心理意識也發生著變化。首先,信仰的擅變。在非主流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的影響下,大學生傳統的政治信仰和政治意識逐漸喪失,錢本位、官本位、商本位使得大學生變得異常的現實,找到好的職業成為其普遍的追求,但是客觀存在的對社會對他人的責任又讓他們無法逃避,當矛盾的心理在沒有信仰的支撐時就變得非常脆弱。其次,享樂的滋生。非主流文化中一個很大的糟粕便是享樂主義、金錢主義。再次,叛逆的形成。非主流文化讓大學生的自我意識增強,形成個人意識和自我認同,當遭到主流文化的碰撞時便發生叛逆。第四,心理的極端化。大學生的知識技能已經上升到一個較高的層面,理所當然也有較強的自尊心、自強心,當其“面子”遭遇到諸如貧富差距等的“羞辱”時便會產生極端傾向,引發不良行為甚至犯罪,一系列的大學失竊、自殺事件就是最好的證明。
調查表明大學生的身體素質逐日大幅降低。“每天鍛煉一小時,健康工作五十年”的理念已被視為落伍。終日昏昏惡惡,游戲打到手抽筋、饑飽不知胃痙攣、掌燈夜神經亂、煙酒相伴上醫院、頭發的燙染、身體的紋繪、視力的劇降、各種電子產品的輻射,,都時刻侵蝕著大學生的身體。而健康的飲食、規律的生活不復存在,這都嚴重地影響著大學生的生活和學習,那些英年早逝的才俊更是留給社會無限的惋惜。
非主流的個性、另類、非大眾化折射出了當代大學生的審美取向和追求,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誤導了正確的審美方向。首先表現在著裝打扮上,他們最愛顏色鮮亮但破爛不堪的服飾,以此來顯示他們的新潮與時尚。其次在讀書的選擇上,非主流文化抵制傳統的古典名著小說的深刻性、藝術性、批判性及其開創性、鼓勵性等精華,追求淺顯性、片面性。在文化自由化、多元化的今天,大學生更應該從社會、民族的高度出發多接受那些積極的、經典的進步的書籍,拋棄那些低俗的、頹廢的、傷感的文化糟粕。
生活的低級趣味現象越來越嚴重。宿舍是學生學習、休息、娛樂和交際的場所,可以說它是大學生的家,各個成員在長期的相處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宿舍文化。目前宿舍的裝飾呈現世俗化、功利化的特點,各種兼職海報、球星、影星、歌星的靚照布滿整個宿舍。宿舍環境也不堪入目,舍內垃圾成堆,設施凌亂不堪。宿舍用語日益的低俗化,彼此之間用臟話開玩笑、取綽號,臥談會上各種低級笑話此起彼伏,甚至有蔓延到宿舍外的趨勢。校園中宣傳欄到處可見賣書本和日用品的、招聘的、雇傭“槍手”的、出售各類答案的,甚至某些高校內還出現了征婚廣告。各種低級趣味的生活場景使大學生喪失高雅的文化追求,腐化著其思想,影響著他們人生路上前進的腳步。
在經濟全球化、世界一體化的今天,過洋節似乎早已跳出評論的浪潮而顯得平常化了。非主流的感性化在此便很好的表現出來了:大學生盲從西方奢華的情人節,趕潮似的崇拜西方的平安夜和圣誕節,卻冷落了中國一自己的優秀傳統文化,諸如七夕、端午等傳統節日。網上流行的非主流圖片、效果卡通,感覺陰郁詭異,他們看上去具有獨特的藝術效果,但多表現的是憂傷、失落、寂寞的心緒,試圖構建的是凄艷、頹廢、唯美的場景。大學生的QQ和校內網也是他們張揚個性的主要陣地,怪異難懂的簽名、絢爛耀目的空間裝扮在表現出他們的個性與創新的同時,更凸顯了非主流文化對他們審美追求的侵蝕。
新時代高校非主流文化對大學生的負面影響越來越大,也在不斷侵蝕學校的愛國主義教育成果。這些非主流文化有些是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道德原則相背離的,青年大學生處在三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這時非主流文化的負面影響極容易根植于大學生的思想意識當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關注到非主流文化對大學生的負面影響,不斷地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同時加強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將青年大學生培養成能肩負起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作者單位:昌吉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