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潤枝
班主任是一個班級的核心部分,在學生當中有著獨特的威信與個人的魅力。班級是在班主任管理下的一個重要群體。一個班級將會朝著什么方向發(fā)展,往往受班主任所實施的引導策略影響。下面筆者結合自身的品德教育和班級管理經驗,對如何掌握輿論導向,樹班級“正能量”進行詳細概述。
教師要以德育教育為基礎,聚班級“正氣”。例如為了讓小學生樹立起良好自我意識,在認識自我、了解自身的優(yōu)缺點的基礎上努力做一個更好的自己,教師組織開展了“我是誰”的主題活動。在活動開始,教師首先展開了“獨一無二的手印”的小游戲,使小學生在按手印、畫手印的游戲中了解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手印,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隨后教師讓每個小學生通過照鏡子觀察自己的外貌,然后用語言描繪出來。接著教師讓每個人談論一下自己的興趣愛好,例如有的學生說自己喜歡踢足球,有的學生說自己最愛跳皮筋。隨后,教師引導小學生動手制作自己的卡通名片,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向同學詢問他人眼中自己的個性特點、優(yōu)點以及缺點,從而學習如何更加客觀、全面地進行自我評價。最后,教師和小學生分享阿甘、霍金、海倫凱勒等身體殘疾的人取得成功并獲得他人尊重的故事,教師每個小學生要欣賞自己的長處、正視自己的不完美,并且愿意付出努力自我完善。在這次活動組織結束之后,教師收集小學生制作的卡通名片組成了“我們一家人”的名片集張貼在班級教室的墻壁中,使小學生感受到自己作為班級一部分的重要性,增強集體凝集感。并且設計了定期更新名片的環(huán)節(jié),對表現(xiàn)好的學生進行鼓勵和表揚。
除了德育主題活動外,教師要以身作則,在日常班級管理中要堅持“一視同仁”的原則,不偏愛、縱容部分優(yōu)等生,不給部分學生以“特權”,使每個學生感受到平等、公正的班級文化。教師要摒棄應試教育中形成的“重智育、輕德育”的不良風氣,表揚班級中具有優(yōu)良品德的小學生,例如有的見義勇為、有的樂于助人、有的誠實守信,教師要使大家都以品德優(yōu)秀的人作為榜樣。在班長、體育委員、學習委員、衛(wèi)生委員等班干部的選舉中,教師要堅持民主選舉的方式,并使班干部樹立起“為班級服務”的光榮感和使命感。
理想是一個人的“精氣神”,是一個人三觀的集中體現(xiàn),缺乏理想的班集體如同一盆散沙。俗話說“小時偷針,大時偷金”,小學生是八九點鐘的太陽,小學階段是教師進行理想教育的關鍵時期,教師將理想教育作為鋪墊,從而凝班級“朝氣”。小學生的理想較為模糊、不穩(wěn)定,且極易受學校、家庭以及社會風氣的影響。當前的時代背景下很多小學生以“當大官、賺大錢”作為自己的理想,還有些小學生受到家庭觀念的影響以“進國企、考公務員”為“遠大”理想,缺乏崇高理想的追求,由此可見在學校中加強理想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要加強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的理想教育。由于這類理想教育與小學生的生活聯(lián)系較少,為了提高其教育的實效性教師要與新聞時事、課堂教學、綜合實踐類活動緊密結合。例如我國領導人在兒童節(jié)會去各個小學走訪、講話,教師可以借助這一機會播放現(xiàn)場視頻,使小學生感受到自己作為“祖國的花朵”的承受的殷切期待。再如在科學課上學生學習了飛船的相關知識,教師可以借此在“紅領巾廣播”中播放我國科研工作者研發(fā)飛船的小故事,使學生體會科研人員的艱辛、刻苦。其次,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礎,教師要借助節(jié)假日組織相對應的理想信念教育類活動,例如清明節(jié)時組織小學生參觀烈士陵園、走訪老紅軍,五一勞動節(jié)時教師要求小學生調查村里的“勞模”,端午節(jié)時教師組織開展屈原的詩歌朗誦會,體悟詩人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最后,教師要在班級內樹立起“榜樣文化”,榜樣既可以是書中的偉人,例如在學習完課文《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之后,教師組織了以“魯迅”為主題的黑板報,宣傳魯迅的事例、趣聞、名言警句等。榜樣也可以是具有時代性的人物,例如某位演員、歌手或者體育運動員,教師可以組織班會、演講比賽或者征文活動,使小學生搜集明星榜樣的勵志故事、成果經歷,學生他們面對挫折不氣餒的精神。榜樣還可以是我們生活中的人,比如小學生的同伴、親人或者身邊的普通勞動者,教師要引導小學生學習身邊人的優(yōu)良品質。此外,教師還要通過開展理想教育類的活動解決小學生的常見問題。例如小學生中常見的盲目攀比、愛慕虛榮的問題,以及網癮、網游問題,教師可以組織開展相關主題的辯論會鼓勵學生討論,通過加強理想教育的方式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從而促進當前常見問題的解決。
現(xiàn)在農村家庭中兩個小孩的占絕大多數(shù),孩子不多父母長輩過于溺愛,導致小學生過于自私自立,以自我為中心,從不為別人考慮,缺乏“感恩之心”。對此教師要加強對小學生的感恩教育,避免校園暴力、欺凌現(xiàn)象的發(fā)生,以感恩教育為初始,合班級“和氣”。例如教師組織開展“我從哪里來”的主題班會后布置了“綁沙袋”的情境體驗類游戲,使小學生在綁沙袋運動的過程中感受母親懷孕的艱辛。并布置了“媽媽,我想對你說”的課后作業(yè),使小學生表達對母親的感恩之情。再如教師設計“我對爸媽知多少”的主題活動,使小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展開對親子關系的調查類活動。調查的問題包括:“1、你是否能夠說出父母的生日?2、你是否了解父母每月的收入以及花在自己身上多少?3、你是否知道父母每天幾點鐘上班?幾點鐘下班?4、你是否知道爸爸媽媽最喜歡吃什么?5、你是否知道爸爸媽媽最近的煩惱?”通過調查大多數(shù)小學生能夠切身地感受到自己對父母“一無所知”。接著教師組織小學生通過“做家務”、“寫愛心卡片”、“幫父母做一餐簡單的飯菜”等表達自己的感恩之情,并將這種感恩之心體現(xiàn)在生活中的習慣養(yǎng)成之中。
感恩教育不能僅僅局限于對父母,還要擴展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例如班上的某個小朋友摔傷了膝蓋他的同桌攙扶著他去了醫(yī)務室包扎,一位同學幫助負責辦黑板報的同學扶著椅子避免他摔下來,這雖然是一件件小事但是教師要讓小學生意識到對提供自己幫助的同學懷有感恩之心,學習“助人為樂”的好品質。教師還要將“感恩之情”延伸到社會層面,將感恩之心延伸到陌生人的身上,例如教師組織了“在公交車上”的情境表演類游戲,使小學生表演如何在公交車上讓座。教師舉辦“小小座談會”使小學生回憶曾經幫助過自己的陌生人,有的小學生說其自己和媽媽出行時,媽媽一只手要牽著我,一只手要提著一個很大的行李箱上臺階,有個路人就幫助媽媽把行李箱搬了上去。還有的小學生說,有一次他的書包上的拉鏈忘記拉上,一本書掉了出來,有一個路過的小學生撿起來把書還給了他,還幫他把拉鏈拉上了。人是社會性的動物,我們或多或少都受到過別人的幫助,然而如果平時不注意就難以體會。通過聽到同伴分享這些生活中被人幫助的小事,小學生的思維開始活躍,紛紛回憶起自己身上的小事,教師在學生的討論中適當點撥進一步深化感恩教育,使感恩的精神融入小學生的性格之中。
“教育無小事”,班主任作為一名基層管理者做的就是瑣碎的工作,也只有從細節(jié)處精耕細作才能“潤物細無聲”般做好德育工作,下好班級管理這盤大棋。
(作者單位:廣州市從化區(qū)江埔街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