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紅
眾所周知,語文教與人的發展關系非常密切,第一,語文教育的核心因素是語言,而語言是人交際的工具,思維的工具,生活的工具,是人類溝通、聯絡情感的重要方式,也是人終身學習的工具。一句話,語言是人類發展的工具。第二,語言不僅是人們的發展的工具,而且是人發展的本身。離開了語言,就根本談不上入的發展。作文是一種綜合性、實踐性、創造性的作業,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發展學生思維的重要渠道。它得天獨厚的特點,為學生創造能力、創新思維的培養提供了優越的條件。古人云:“一份耕耘,一份收獲。”這似乎是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然而在我們的作文教學領域中卻存在著一塊只見耕耘,少見收獲的“誤區”,這便是批改。葉圣陶老先生說過:“學生作文教師改,跟教師命題字生作一樣,字生處于被動地位能不能把古老的傳統變一變,讓學生處于主動地位呢?假如著重在培養學生改的能力,教師只給些引導和指點,該怎樣改,讓學生自己去考,去決定,學生不就處于主動地位了嗎?養成自己改的能力,這是終生受用的。因此,組織開展自評自改、互評互改、師生共評等活動,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水平,并對自己的文章作出判斷,發現不足,互相學習、討論,取長補短。
1.1 作文互改互評調動了同學們的積極性
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我們小學語文教學老師和學生的關系是上下級的關系。傳統的作文評講課,是老師的“一言堂”,臺上往往是滔滔不絕,而臺下死氣沉沉。評什么內容,怎么評,權利全部掌控在老師的手里,學生只是被動地當聽者,所以作文評講時很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要建設開放而又活力的語文課程”。通過互改這樣開放的課程形式,大大提高了他們參與的積極性。他們有權利對同學的作文“評頭論足”,評什么,怎么評,選擇推薦誰的作品,主權全部掌控在他們手里,作文互改給了他們一個展示自己的舞臺,使他們樂于參與其中。
1.2 互改互評遵循了他們認知的規律
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通過互改,他們在討論中互相修正補充,參考印證,在探討如何正確的評講別人在作文的優點,一針見血地指出別人作文的缺點的過程中,其實也是一種學習。這種融合作、探究為一體的學習充分調動了他們動腦的積極性,對學生已有的作文知識又做了一次復習鞏固,遵循了他們認知的規律,比起老師講授式的教學效果要好得多。
1.3 在互批互改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相互學習、取長補短
小學生作文,強調真實,尤其強調“我手寫我口”“我手寫我心”。它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即使有模仿,也只是仿其“形”。學生按同一個題目寫出來的作文,由于作文水平不一樣,題材、中心、思路、語言表達也就有差異。俗語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因為自己寫的作文是自己心里想說的話,而別人并不知道你在想什么,只能憑文字來理解,往往會出現自己寫得不清楚,自己明白,別人卻不明白。同學們用一個“旁觀者”的眼光審視別人的作文,避免了“身在廬山不識真面目”。同學互批互改,彼此“橫挑鼻子豎挑眼”一番,作文中存在的問題就難逃“法眼”了。老師因勢利導,講解相關的作文方法,對學生來說,各有收益。
2.1 教會學生會看作文
認真看、逐句逐字地看,看卷面是否整潔清楚;看看有沒有錯別字,并用紅筆畫出來;看病句是否多,標點符號是否用錯等。個人看后還可以同桌交叉看,做到心中有底,知道文章寫些什么,內容好不好。
2.2 教會學生會改作文
學生開始修改作文時,往往不得要領,不知如何改。此時,教師要進行示范批改。教師初步閱讀作文,找出一兩篇帶有普遍性的、典型的作文用多媒體展示出來,然后逐句逐段地分析,教給學生自改互評作文的基本方法:“增、換、刪、調”。同時,介紹給學生一些常用的修改符號,要求學生長期堅持用修改符號修改自己和他人的習作,培養學生用修改符號修改習作的良好習慣。
2.3 教會學生批改方法
首先,把批改的標準教給學生。根據小學高年級學生的特點,批改的標準最好做表格形式。其次,注意批改的步驟。第一步:個人評改:每一個同學批改一篇習作。在本上根據要求寫出分數和評語。第二步:小組評議:組長組織大家傳閱、討論,交叉閱讀習作,根據制定的標準和范圍進行修改,并寫出評語、簽名。
2.4 教會學生會寫評語
因為是小學生,評語多從鼓勵角度出發,“多鼓勵,少批評”的原則進行。特別是對作文能力較差的學生,要盡力找出文中的“閃光點”,哪怕是一點一滴,都充分肯定。寫評語可進行簡單化操作,可從好的方面和不足的方面,兩個方面來寫。好的方面多寫幾點,不足的方面寫一兩點就可以了,記得要簽上自己的名字。
本課題是平涼市教育科學“十三五”2018年規劃課題,課題名稱:培養小學高年級學生作文互評互改能力的探究;課題編號:[2018]PLG244。
(作者單位: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紅旗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