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玥
【摘要】河曲,位于陜西、山西、內蒙古三省交界的黃河拐彎處,素有“民歌的海洋”之稱。河曲民歌是河曲勞動人民生活歷練的沉淀,也是數代人傳唱的精華,其中以山曲最具代表性。本文主要通過搜索期刊報刊、查找相關論文進行整理,對知網上可查到的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相關文章進行歸納總結。
【關鍵詞】河曲山曲;期刊論文;綜述
【中圖分類號】J607?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通過對研究河曲民歌的文獻的整理,我們可以從側面了解河曲民歌文化,同時也可以對研究內容查缺補漏,不斷完善。本文主要整理了期刊上有關河曲民歌的論文,并對這些論文進行歸納總結和分析。這些論文大體可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以音樂專業的視角研究寫作的,另一類是以其他學科視角來研究寫作的。
一、音樂專業視角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一)對音樂基本形態進行介紹的論文
這類論文數量眾多,占據了總數量的36%。文章內容適合最開始了解河曲民歌的研究者閱讀參考,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探究山曲藝術特征的文章
以李越的《探究河曲民歌中山曲的藝術特色》為例,文章主要分為三大部分,首先介紹河曲民歌的類型和山曲的內容形式,其次從音樂特色、文學特色和演唱特色這三方面研究了山曲的藝術特色,最后一部分提到了山曲的傳播與創新,文章整體邏輯結構清晰,通俗易懂。此類論文還有《淺析山西民歌山曲的藝術特征》《淺析河曲民歌的藝術特點》《論河曲民歌的成因及藝術特色》等。
2.探究山曲審美特征的文章
如史其威的《淺析山西民歌“山曲”的審美特征》,分析了河曲民歌的實用美、質樸美、語言美和夸張美,以多重角度欣賞河曲民歌。此類論文還有《山西山歌類民歌的審美風格解析》。
3.對音樂旋律特點的研究
以劉國梁《山西河曲山曲的旋律學研究》為例,作者運用十二維度剖析法從句法結構、調式落音、節奏節拍、音調材料等幾個方面對山曲進行了仔細分析,每一部分列舉出的表格都建立在大量的歌曲基礎之上,正是因為有大量歌曲材料的積累,才能對山曲的旋律形態進行概括總結,得出來的結論也具有一定的概括性。
(二)將山曲與其他地方山歌進行比較的論文
數量大約占9%。這類論文主要將山曲與左權開花調、陜北民歌、內蒙爬山調這幾類進行對比。開花調與山曲同屬山西,但這兩種山曲風格存在明顯差異,導致這種差異的原因就是此類論文探討的核心。陜北民歌、內蒙爬山調與山曲雖屬不同行省劃分,但由于地域的關系導致它們風格相似,這三種山曲之間存在的密切聯系是此類論文論述的核心。以張紅霞的《陜北民歌與晉北民歌的比較研究》為例,文章先分別介紹了兩地民歌的發展歷史,以此為基礎,作者在第二部分對兩地的地理環境、歷史背景、民俗文化、語言特點等方面進行了羅列比較,并最終回歸到民歌的比較上來。第三部分是這篇論文的創新點,作者將兩地民歌的原生態民歌演唱與學院派民歌演唱進行了比較分析,不僅指出了兩種方法的優缺點,還指出了兩種方法相互借鑒的成功范例。第四部分最終回歸到原生態民歌的保護傳承意義上。
(三)對山曲內容進行研究的論文
數量約占7%。山曲內容取材于人民的日常生活,豐富多彩,其中關于走西口的內容描寫的最多。以王晉華、甄曉的《鄉音:山曲與走西口》為例,文章以走西口的人們的心理活動為線索整理歸納了山曲,我們可以通過山曲了解到當時人們由于生活的艱辛,可以通過山曲知曉當時人們的內心情感,可以通過山曲了解到生活最真實的一面。文章對人們的心理活動多有關注,這是研究河曲民歌非常有益的切入點。
(四)對歷史與現狀研究的論文
數量約占3%。此類論文主要論述河曲民歌的形成原因與發展過程。以佟鑫的《山西河曲民歌現狀調查及成因的探究》為例,通過文章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在成文之前做了大量的田野調查工作,這是一篇優秀的現狀調查成文的基礎。作者首先對河曲當地的地理環境和歷史背景進行了詳細的描述,第二部分作者從演唱狀況、演唱場合、演唱內容、演唱功能、學唱目的、傳播手段等方面進行了實地調查,總結出調查結果,第三部分對調查結果進行對比,通過對這些方面進行對比引出第四部分,分析成因,作者從社會原因、文化原因、生活原因、功能原因、語言原因、傳播原因、年齡、思想差異原因、轉型原因和城市建設原因這幾個方面進行分析。文章最后還將調查內容以附錄形式附在文章后面,資料詳實,可供參考性高。
(五)發展傳承與創新類論文
數量約占11%。該類論文可以再細分為兩類:一類重點關注傳承與保護,如《非物質文化遺產河曲民歌的發展與傳承》《山西河曲民歌職業團體存續現狀調查研究》;另一類重點在于以創新的發展手段去推動河曲民歌發展,如《河曲民歌合唱創編藝術探析》《轉化:保護新途徑——從遺產到資源——對河曲民歌改編合唱的可行性分析》。
(六)與實地考察相關的論文
數量約占3%。此類論文主要是實地考察經驗總結和訪談后一手資料的總結。以趙海英《河曲民歌的田野考察》為例,作者通過對河曲民歌的田野考察,試圖說明河曲民歌生存空間日益縮小之原因。作者將兩次考察結果進行對比,看到民間音樂的衰落,并通過分析現象去尋找原因。
(七)演唱技巧類論文
只有一篇。此類論文對河曲民歌的演唱方法進行細致的分析,在音樂表演方面進行了全面的描述總結。以令狐青的《山西民歌山曲及其唱法研究》為例,作者重點介紹了山曲的演唱特點,從表演技巧方面,如氣息、共鳴、用聲、潤腔等對山曲進行細致的解讀,文中不乏大量譜例,視角新穎,且與音樂本體結合緊密,實用性強。
(八)音樂欣賞與評價類論文
數量約占5%。這類論文一般是在了解山曲后對欣賞者感受的描寫總結。以張玉紅的《民歌體驗的價值思考——以山西河曲民歌為例》為例,作者認為,民歌作為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分支之一,要想深入分析研究,就必須將其放置于其特定的時空、文化環境和特定的社會語境中,研究其本體與與內容和地方性知識關系,即指把民歌音樂本體中的存在比如音樂聲響、聲音、韻律、節奏、色彩、和聲、韻律、織體等都放在特地的文化背景中,這樣才能更真切地感受到民歌的魅力。
二、其他學科視角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一)與民俗學的結合
數量約占11%。此類論文大部分都是通過歌詞內容來解讀當地民俗文化。如李吏的《河曲民歌中的民俗文化解讀》,作者通過解讀河曲民歌可以得知河曲當地的物質民俗、社會民俗、精神民俗、語言民俗。
(二)語言學
數量約占3%。通過對歌詞的研究來了解當地方言。如李永霞的《河曲民歌的語言特色》、趙海英的《方言學視野下的山西民間音樂》。
(三)地理學
數量約占5%。可以分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兩個方面。自然地理方面主要分析地域氣候對民歌、民俗的影響,人文地理方面可以通過民歌對當地文化進行解讀,也可以以旅游發展的角度對山曲進行進一步開發。例如,焦娟美的《河曲民歌在山西旅游資源中的價值及應用研究》、郇軍德的《淺析民族民間音樂中民歌的地域特性——以山西山曲為例》等。
三、根據以上歸納總結得出的幾點認識
關于山曲的音樂形態,通過這些論文的描述總結,基本可以歸納為共識性的幾點:
唱詞方面多即興性,經常運用疊字疊詞、襯字襯詞多,方言俚語多,歌詞多運用比興手法上下句押韻。內容方面以勞動生產、情愛相思為主,情感表達方式直白、細膩,往往以具象化的事物,表達心中最受煎熬的情緒。
音樂特點:①曲式結構,上下句結構的分節歌,一般由四小節構成一個樂句,八小節構成一首樂曲,多為平行結構,即后四小節往往是前四小節的換尾重復。上句終止音通常落在屬音和次屬音上,下樂句的尾音落在主音上;②音階調式,有五聲、六聲、七聲,以徽調式最多,下來是商調式、羽調式、宮調式;③旋律進行:音程跨度大,旋律跌宕起伏,以六、七、八度居多,甚至有十度、十一度的大跳。旋律的基本形態與特征:揚抑型、抑揚型、混合型;④節奏節拍,大多是四二拍,極少四三拍,個別四二四三混合、或八二八三混合拍子。
關于山曲內容的論文,大多是研究“走西口”的,我們可以將其他內容的山曲進行整理研究,以補充不足。例如反映河曲人民的經濟生活的歌曲,如:《掙不下銀錢過不了》,反映河曲人民愛情故事的歌曲,如《巧蛋蛋好比水推船》等。
有關山曲演唱技巧的文章幾乎為零,山曲作為山歌的一種,人聲的演唱是最直接的表現方式,演唱方法也使山曲獨具特色,相關專業的研究可以將目光放在這里。
任何研究都不是孤立的,任何事物的形成也不是單方面影響形成的,多學科的涉及可以提高研究者的問題意識,有助于開闊新的視野。
參考文獻
[1]趙海英.河曲民歌的田野考察[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11,30(2):62-66.
[2]汪毓和.中國近現代音樂文獻總述[J].中國音樂, 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