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鈺
【摘要】從音樂美學作為音樂學研究的重要范疇以來,日益受到音樂界專家和學者的重視。本文從構成音樂的物質材料的特殊性、情感因素在音樂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音樂認識作用和性質的特殊性、音樂創作過程的特殊性等四個方面試論音樂的特殊性。
【關鍵詞】音樂;美學;材料;情感因素;音樂認識;創作;特殊性
【中圖分類號】J601?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從音樂美學作為音樂學研究的重要范疇以來,日益受到音樂界專家和學者的重視,對其的研究得到逐步的細化和提升。音樂的物質材料、情感因素在音樂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音樂認識作用和性質的、音樂創作過程的等的關系一系列問題始終是音樂美學研究的重要范疇。
一、構成音樂的物質材料的特殊性
聲音這種物質材料決定了音樂是一種聽覺藝術。對人的感官功能進行研究的結果告訴我們,在感覺的對象與感覺的自我這兩者之間,感官的功能秩序是不同的,它們被相應地排列在兩極——主體與客體極之間。在接近客體極的一端我們發現外部世界這樣那樣地存在,而在最靠近主體極的一端則是我們這樣那樣的心情。而聽覺要比視覺更接近主體一極。一種藝術的感官領域與對象的聯系愈多,這種藝術運用的模仿手段就愈多;而與主體愈靠近的藝術感官,則更適合于用來表現主觀的體驗和情緒。
音響材料的非語義性也就決定了音樂是非描寫性的藝術,因為這些音響不像語言的詞匯那樣是特定客觀實在物或它們的特征的符號和象征,因此,它不可能通過這些材料做出不容誤解的描述。進行這種描述是語言藝術(無論是訴諸視覺還是聽覺)的特長,如小說、詩歌和戲劇等。如果想通過音樂來描寫外部世界,那么,只有將它與詩歌、文學的標題或戲劇、電影、舞蹈相結合。
二、情感因素在音樂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雖然其他許多藝術也要表現某種感情,但它們都是以具體形象來引發喚起人的感情的,而音樂無需這樣做。音樂的音響形式本身就是感情的直接載體。某些作品即使把某種外部世界的音響或模仿它們的音響引入音樂中,企圖借此進行描述,但它最終仍是將其內容納入感情化的軌道,寓情于景,借景抒情,通過人對外部世界的聯想,來渲染某種情緒和氣氛。
當然,音樂的音響運動形式與人的語言中的語調在本質上是有區別的,語調雖然包含著情感因素,但人在語言中表達內容和情緒的主要方式是按一定語法組織起來的語匯一概念性的符號,語調只是起強化和渲染這種情緒的作用。而音樂當它不和其他藝術相結合時,它不可能依賴其他的表意手段,只能依靠音響材料本身,將它們的幾種要素加以組織,按音樂自身的邏輯去直接表達情感,從而也就直接引發聽者在感情上的共鳴。在音樂中體驗情感的方式也是與其他藝術不同的。我們說音樂所引發的情感,即聽眾在音樂體驗中的情感反應并不是作者和表演者情緒的摹寫和再現,因為音樂聽者與其他藝術的聽者、讀者和觀眾對作品感情“內容”的卷入方式是不同的。后者在欣賞文學作品、戲劇、電影和繪畫時感情常常是集中在“假定”的人物和事件身上。這些人物形象的創造者所描繪的―切體驗成為了讀者、觀眾想象中的體驗。小說、戲劇、電影中所表現的感情,實際上是由讀者和觀眾自己所體驗的作品中人物的感情。而音樂作品中所表現的感情是被聽者作為一種情感范疇(情感類型)來體驗的。雖然將這種感情內容進一步具體化的可能性要比其他藝術小。只有當音樂同歌詞(觀念符號)或同舞臺人物的行為(歌、舞劇)結合起來時,聽者的感受方式才接近于文學(語義性、描寫性)和戲劇性藝術的感受方式:不是將音樂引發的感情直接引向他本人的體驗和聯想性的表象,而是將它引向歌詞這種中介符號所代表的觀念和對象物或劇中人物的體驗上去。
綜上所述,音樂喚起聽者感情的方式與其他藝術是不同的,音樂聽者的感情反應從來不是強烈地集中在某種客體上而使聽者忘卻自己的感情;相反,他們是將音樂所引發的感情作為自己的感情來體驗的,是將他們自己的感情投射到音樂作品所表現的感情世界中去,而要將這種感情具體化則只有通過音樂之外的因素才能實現,這就是作為情感藝術的音樂的特殊性之一。
三、音樂認識作用和性質的特殊性
音樂的非造型性和非語義性特點本身就已經決定了音樂在認識作用和性質上的不明確性和不確定性。
如同科學概念那樣,在音樂中表象總是排斥具體性的。而這兩者之間的區別在于:科學概念總是最大限度地排除一切具體性,如桌子這個概念是略去了我們日常所見的某一張桌子的具體特點,而只保留了各種桌子的共有特征。而音樂則是將一種類型的具體性轉化為另一種類型的具體性。在音樂中像鳥鳴這樣的現實現象,其某些音響特征,如節奏、音調被移植到我們的樂音體系中來(其噪音特征已被略去),被納入到我們的調性和多聲體系中。而這一切都已完全超出了現實現象(鳥鳴)本身,它給我們提供了更多的東西。因為正是這個現實現象引發了作曲家的某種情緒,然后他又把這種情緒注人到他創作出來的音樂之中。進一步說,如果現實現象比鳥鳴復雜得多的話,那么,在沒有文字說明的情況下,要想通過音樂具體地認識所反映的“客體對象”,那是非常困難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科學的認識為我們提供一系列單純的、某種程度上是純粹的邏輯因素;描寫性、造型性藝術是通過具體的、細節性的表象為我們展示這些邏輯因素,使我們能夠形象、具體地認識它們。但音樂中的認識性質、認識過程卻不同,它是以間接的、非視覺的、非具體的方式提供出來的。首先通過音樂我們得到的不是關于現象的知識,而是作曲者本人對這種現象的反應,兩現象本身并沒有通過音樂手段來表現。在某種情況下即使表現了,那也是非常概括的、不明確的;其次,在音樂與其他藝術相結合的體裁中我們所獲得的也只能是與音樂相聯系的、非音樂因素所提供的間接認識。通過音樂我們不可能獲得邏輯認識。雖然音樂可以使人產生某種具體表象,甚至是非聽覺類型的心理現象的表象,但卻不可能產生明確的判斷和結論。
四、音樂創作過程的特殊性
現在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音樂創作過程的特點,探討下作曲家是如何將他對客觀對象的主觀體驗轉化為音樂信息——拋棄了體驗的具體內容的、非語義性的、較少具體性和明確性的音響形式的?那些曾被具體地體驗過和看見過的、被概括了的東西,那些所謂內容性的東西、那些表現了作者對現實的認識關系的東西,是如何“翻譯”成音樂信息的,是如何拋棄語義性和具體性的?
“信息”這個詞是從自然科學借用來的,音樂信息的第一創造者是作曲家,因此,音樂信息有以下幾個特點:(1)音樂信息是作曲者為表現自己多種多樣的體驗和感受而創造出來,并希望通過它引起他人在情感上的共鳴和贊賞,從而在理智上認可它;(2)作為音樂信息的載體的音響形式是有一定的約定性。作曲家愈是運用這種約定性手法去創造其音樂信息,它就愈容易被他人聽懂;(3)音樂信息具有可變性和可塑性。這是由于作曲家將其各種感受轉化為音樂信息之后,它本身就變成為不能用準確地概念(語言文字)表達的東西了,這也就為音樂信息的可變性創造了條件。由于以上三種原因,音樂信息不可能像其他的人為信息,如電碼那樣只有“唯一的解讀”。上面我曾經用過“翻譯”這個詞,在這里必須說明一點,這種翻譯決不可理解為日常語言的翻譯或計算機語言之類的信號轉化,而只能理解為在一定許可范圍內量與質都可變的信號轉化。
五、結語
音樂之所以具有區別于其他藝術的特殊性,是由它構成的材料、呈示的方式、接受的生理和心理過程的特殊性所決定的,正是它們決定了音樂藝術獨立存在的方式。
參考文獻
[1]凌繼堯著.美學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