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浩
[摘 要]本文對濰坊高新雙語學校藝術教育建設進行簡要介紹,同時闡明該校藝術課程建設對我國音樂教育的一些啟示。“樂化教育”的模式、“六雅、六藝”課程體系的構建既是繼承傳統音樂文化的表現,又是當代音樂教育領域的創新舉措。該學校的藝術教育設計理念可以為眾多學校所借鑒和學習。
[關鍵詞]樂化教育;傳統音樂文化;傳承
[中圖分類號]G61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9)04-0137-02
濰坊高新雙語學校(以下簡稱“雙語學校”)“樂化教育”模式的實行,“六雅六藝”課程體系的設置恰如其分地做到了繼承與創新的結合。在基礎教育中腳踏實地地做著繼承傳統音樂文化的踐行者,并富有勇于探索與嘗試的創新精神,為處在迷茫中的眾多學校開拓了一條具有現實可行性的藝術教育道路,同時對我國的音樂教育發展具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一、“樂化教育”,喚起靈魂的共鳴
(一)“樂化教育”教學模式
“雙語學校”的“樂化教育”模式是整個學校的最大亮點,校長解釋其目的為“以樂化人”,即 “以音樂為載體進行教化育人,提升師生的生命質量”。作為“雙語學校”的教師與學生必須學習一件樂器,通過學習樂器培養熱愛音樂、熱愛藝術的愛好,從而熱愛生活與體驗幸福。學校組建了教師樂團和由學生組成的千人民族樂團。首先,各科教師都要學習樂器與相關音樂知識,此舉既提高了教師的個人音樂素養,又提升了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使每一位教師心中有音樂,進而能夠更好地對學生進行教學;其次,每一位學生在小學階段開始學習一門中國傳統樂器,將學生的素質教育落實到實際上。
(二)實行“樂化教育”模式的原因
在我國古代氏族社會與夏商周時期,“樂教的社會作用,是在群體行為的協作、禮儀規范的遵守、樂舞技藝的演習、倫理觀念的教導、審美情感的陶冶等方面,使人的各種行為成為一種規范化的社會行為。”[1]當時的“樂教”包含宗教、民俗以及道德內容,不僅僅是單純的學藝,這正是通過“樂教”的方式對人進行全面的培養和教育。在“雙語學校”走廊的墻壁上隨處可見《樂記》《樂論》《弟子規》等古風遺訓,校長稱正是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構成了學校實行“樂化教育”模式的理論依據。
古代的“樂教”在教育目的上表現為注重倫理道德的規范。《禮記樂記》有云:“德成而上,藝成而下。”這表明了音樂的思想內容是第一位,而藝術形式則是第二位,強調音樂對于德行情操的培養、人格塑造的重要意義,同時認為只注重技藝、技巧的音樂無法起到移風易俗與教化的作用。“孔子倫理學注重‘修身,講究內在的道德的養成即‘做人。”[2]充分表明“做人與禮”“做人與樂”是不能分離的。那么在當代音樂教育中離不開對學生“禮”的塑造,而我們“立德樹人”的目標則更需要“樂化教育”這一模式。
(三)“樂化教育”模式對我們的啟示
“雙語學校”用學習一件樂器的方式使每位教師和學生心中有音樂,進而培育更懂生活、愛生活的學生。他們“以樂化人”,用音樂喚醒每個人,引發靈魂的共鳴。《論語》中講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這表明音樂教育的過程理應是在完成詩樂與禮儀的學習之后,由禮、樂的教化共同構成的“樂”,“雙語學校”充分挖掘與學習儒家美學思想及古代優秀的傳統文化,找尋屬于自己音樂與文化的根源,并開發了一種適用于當下的教學模式,他們所做出的成績也驗證了我們的音樂教育必須有自身的歸屬,要在了解中國禮樂文明的基礎上學習中國音樂,在禮樂文明內在的精神力量中尋根,在“樂化教育”中喚起傳統音樂靈魂的共鳴。
二、“六雅六藝”,繼承國學之瑰寶
(一)“六雅、六藝”課程體系
“雙語學校”以國學推動中國傳統文化發展,從古代“八雅”中選取適于小學生學習的“六雅”:“琴、棋、書、畫、詩、茶”,同時均配有相對應的教室,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與氛圍,以此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塑造學生的價值觀,并對學生品格的形成產生潛移默化的、深刻的影響。除此之外,“雙語學校”還為學生設置了“品藝課程”,該課程體系包括“六品”:“律、愛、信、和、忠、容”和“六藝”:“禮、樂、射、御、書、數”。這些課程都根據當今的時代特點進行調整,旨在更適于學生們的學習與運用。“品藝課程”的設置正是其校風“自強不息,品藝雙修”的具體實施方式。
(二)設置“六雅、六藝”課程的原因
中國傳統音樂教育與中國傳統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文化的傳承也是一種教育的過程,同時教育又使文化得以繼承和延續。“雙語學校”的“六雅六藝”課程體系設置正是繼承與發揚傳統音樂與文化的表現,而且將各門藝術學科的綜合教育作為學校的課程設置理念,各門藝術課程之間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突出的是培養“通才”而非“專才”,使學生得到全方位的發展,從而成長為擁有各種藝術修養的“完整的人”。
歷史上琴的藝術實踐是知識階層修身養性、陶冶情操的行為,古琴的教育也與社會道德倫理教育相結合,形成我國古代獨特的人文傳統。該校校長以“六雅”之首“琴雅”,即古琴的學習作為“萬物啟蒙”的方式,通過學習古琴、了解古琴,開啟學生認知中國傳統音樂和文化的大門,從而培養學生的文化修養,積淀學生的文學底蘊。
(三)“六雅、六藝”課程對我們的啟示
傳承我國的國學與國樂,將優良傳統音樂與文化扎根在學生心中,增強學生及教師民族文化自信,這本應是每一位教育者的責任與使命,而當下我國的音樂教育體系由于深受現代音樂教育觀念的影響,崇尚評判音樂的唯一“標準”、注重音樂教育的“科學性”,形成了普遍的單純“學藝”的音樂教育體系,產生了重技藝、輕育人,重模仿、輕創造的弊端。而“雙語學校”的“六雅、六藝”課程建設正是站在國學、國樂的視角下進行的藝術的綜合教育,培育“全人”的教育,這一舉措可以使我們有新的思路和方法去應對傳統音樂文化在音樂教育中漸行漸遠的局面。
三、承傳創新,推動音樂教育發展
毋庸諱言,“雙語學校”的藝術教育建設還存在一些具體的問題有待繼續完善,但其給我們的啟示是不可忽視的,即當下推動我國音樂教育發展最重要的兩件事:傳承與創新。
(一)繼承傳統
“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教育,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3]身為音樂教育者,我們的存在不僅僅是為了傳授給學生一些基本的音樂知識與技能,而是肩負著育人與傳承音樂文化的使命,我們必須知道我們是誰,要走向何方,不能丟失我們音樂與文化之“根”,要繼續將我國古代優秀的音樂、文化傳承下去。解決問題要抓住事情的主要矛盾,繼承傳統音樂文化須得從教師培養環節入手。現如今國內幾乎所有中小學選擇音樂教師的基本標準是會彈鋼琴、會唱歌,并且許多藝術院校的音樂教育系和高師院校的音樂教育專業都只以聲樂、鋼琴為必修課,那么在這種情況下培養出來的音樂教師又如何能具備傳統音樂文化的高素養呢?早在幾年前就有學者提出對課程的設置進行調整,增設《民族器樂演奏》課程[4],使每位學生必須學習一件民族樂器,但到目前為止情況仍無明顯轉變,到底原因為何?既然“雙語學校”一座普通的小學都可以做到全校師生學習民族樂器,為什么各大院校不可以?這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問題。
(二)開拓創新
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推動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緊跟時代的步伐,在新時代的浪潮中繼續探索屬于我國的音樂教育體系與模式顯得尤為重要。我們應該以我國的傳統音樂文化為立足點充分結合當代的各種資源,使傳統音樂教育也步入現代化發展的進程。在當下的傳統音樂文化教學中應賦予傳統音樂新的創意,如利用一些多媒體手段進行整合或重組,將傳統音樂與文化以現代化的方式藝術地呈現出來。同時音樂教育者要敢于突破原有教學模式,打破所謂的“標準”,在課標的引領下學習借鑒優秀的教育模式與課程設置(“樂化教育”“六雅六藝”等),并結合自身學習與教學經驗去嘗試構思、設計一些有助于學生學習傳統音樂與文化的課程體系,去做一些課程開發,為發展我國的音樂教育體系付諸實際的行動。
結?語
“雙語學校”的“樂化教育”模式為當下傳承與創新我國傳統音樂與文化開拓了一條現實可行之路,無論是專業音樂教育還是普通音樂教育均有可學習、可借鑒之處。與此同時,我們必須清醒地意識到接下來中國音樂教育的發展方向,只有找到屬于我們自己的音樂文化的“根”,并在此基礎上融入時代因素繼續發展與創新,才能屹立在世界音樂文化之森林之中。
注釋:
[1]修海林.“人”與“藝”:中國傳統音樂教育兩種體系的存在與啟示[J].音樂研究,1994(02):19.
[2]管建華.生態社會音樂教育實踐哲學的文明歸復[J].中國音樂學,2015(01):31.
[3]謝嘉幸.傳統音樂文化教育的新視野[J].中國音樂,2018(04):192.
[4]曹?軍.民族音樂學作用于中國音樂教育的相關思考[J].中國音樂,2012(04):187.
(責任編輯:張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