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國作曲家勃拉姆斯是浪漫主義時期一位重要的作曲家,他的鋼琴室內樂在其創作中占主要地位。本文對勃拉姆斯《第一鋼琴三重奏》Op.8進行詳細論述,并對其中鋼琴聲部的演奏進行解析,希望能夠對鋼琴學習者有所幫助,可以更好的演繹這部作品。
【關鍵詞】勃拉姆斯;第一鋼琴三重奏;鋼琴聲部
【中圖分類號】J624.1?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一、勃拉姆斯的鋼琴室內樂作品
德國作曲家勃拉姆斯是浪漫主義時期的代表作曲家之一,室內樂是其重要的創作領域。他偏愛鋼琴,經常嘗試用鋼琴與其他樂器進行組合。除了7首弦樂重奏,勃拉姆斯的室內樂作品都屬于鋼琴室內樂范疇,是其創作“精華中的精品”。作品包括三首鋼琴三重奏OP.8、OP.87、OP.101;三首鋼琴四重奏OP.25、OP.26、OP.60;鋼琴五重奏OP.34;雙鋼琴奏鳴曲OP.34b、雙鋼琴圣安東尼變奏曲OP.56b;三首鋼琴與小提琴奏鳴曲OP.78、OP.100、OP.108;兩首鋼琴與大提琴奏鳴曲OP.38、OP.99;兩首單簧管或中提琴與鋼琴奏鳴曲OP.120/1、OP.120/2;圓號三重奏OP.40;為單簧管、大提琴和鋼琴而作的三重奏OP.114。
二、勃拉姆斯《第一鋼琴三重奏》Op.8的分析
勃拉姆斯《第一鋼琴三重奏》Op.8也被稱為《B大調鋼琴三重奏》,作品的旋律優美、純樸,音樂內涵豐富,鋼琴、小提琴和大提琴三者之間的對話打動人心,每每聆聽都會有深深的感動。作品分別于1854年和1891年出版過兩個版本,經勃拉姆斯認可,保留了兩個版本,為后人研究其創作發展過程提供了寶貴的機會。
作品共4個樂章:
第一樂章,B大調,奏鳴曲式。第一版本為流暢的快板,修訂版為燦爛的快板。不同于古典主義的理性、刻板,呈示部的第一主題是熱烈的,先由鋼琴演奏,大提琴隨即出現在鋼琴上方,形成三度,再由小提琴奏主旋律,其中運用了頗具門德爾松風格的長倚音,使音樂悅耳動聽、寬廣氣派。經過鋼琴八度演奏的三個下行音,音樂引入第二主題,調性轉為g小調,這是一段由弦樂器演奏的卡農,經過充分展開,音樂變為牧歌曲調,之前出現過的三個下行音再次出現,引出展開部。展開部開始的素材取自呈示部第一主題,充滿活力;之后是牧歌曲調的展開,在第一版本中反復運用了賦格手法,第二版本則改為對位法。再現部也出現了一段賦格,最后有一個十分壯麗的尾聲而結束整個樂章。
第二樂章,b小調,詼諧曲,很快的快板,三段體。這是勃拉姆斯最具特色和說服力的體裁形式,帶有其典型的幽默。第一段,大提琴的陳述頗有舒曼的意味,而鋼琴演奏的分散和弦被稱為 “小精靈之舞”。中段則與第一段的舞蹈氣氛相反,音樂柔和而具溫暖的氣息,第一樂章中寬廣氣派的第一主題氛圍重新出現。再現段,完整再現第一段。最后的尾聲引人入勝,弦樂撥奏復節奏,越來越弱,最后結束于與弦樂相距三個八度的升f音和弦上。
第三樂章,B大調,三段體,第一版本為不過分的柔板,修訂版為柔板。這個如畫般的主要主題類似圣詠,充滿莊嚴肅穆之感,由鋼琴加弱音踏板奏出,弦樂開始時只在樂句中間演奏感情飽滿的間奏,最后一句才加入,加強華麗的和聲效果。次要主題是舒伯特風格的,運用音區較低、重疊的平行三度織體來突出主題。再現段,以第二個圣詠樂句轉調進行。結尾,與第二樂章一樣結束在升f音和弦上,由弦樂器柔和的奏出。
這部作品兩個版本的差異主要是在第二主題上,第一樂章與第四樂章的修改較大。
第一樂章,呈示部的第一主題被原封不動的保留下來,之后轉為g小調,同時引入三連音,并在后面頻繁使用這一音型。第二主題開頭為4分音符齊奏,結尾則是附點節奏,對比鮮明。13小節的連接部頗為精彩,呈現了勃拉姆斯這37年的積淀。發展部為新素材,運用跨小節節奏,在寧靜的沉思過后,音樂激烈的進入再現部。再現部是兩大主題的結合,弦樂在第二主題的調性上齊奏再現第一主題,并在聲部進行中回到原調,形成最高潮。結尾寧靜、從容,三連音音型使其更顯迷人,最終以變格終止結束該樂章。第二樂章與第一版本基本一致,只對尾聲進行了緊縮處理。第三樂章中,第二主題被嵌入第一主題,經過頻繁轉調至關系很遠的調才返回。
三、鋼琴聲部的演奏解析及聲部合作
室內樂是合作的藝術,鋼琴即便是處于主導地位,也只有與其他器樂密切合作才能構成美妙統一的整體。就單純的演奏技術而言,許多作曲家創作的重奏作品中,鋼琴聲部都很難,因此演奏時首先要純熟、流暢,體現正確的音樂風格,進而解決與其他樂器在力度、聲部、統一等方面的配合問題。
勃拉姆斯的鋼琴音樂極具特色,作品中大量運用三度、六度、八度音程以及三和弦、七和弦,使鋼琴音樂具有交響樂般厚重的音響效果;擅長運用復調寫法,并大量變換使用復式節奏、切分音及類似節奏。這些特點在其《第一鋼琴三重奏》Op.8的鋼琴聲部中,都有充分的體現。從第一小節開始,音樂就是三聲部的。右手保留音便是第一主題,演奏時要給予突出,中聲部的八分音符均勻、平穩、流暢,音量稍弱。隨后出現的大段和弦,主題旋律隱藏在其中,演奏時需要突出高音。這兩種寫法幾乎貫穿整首作品。另外,還有許多雙手同步的、連續的三連音、八分音符以及帶休止的附點節奏的演奏,要注意節奏節拍的穩定、演奏法正確與雙手力度的平衡。
在與其他器樂的配合中,首先要注意力度。室內樂中的各個聲部地位平等,相互平衡。由于鋼琴的音量比其他樂器大許多,所以在演奏時要注意最強音的控制,不要蓋過其他樂器。各聲部根據音樂的發展,輪流處于主導地位,聲部的清晰表現,與音量的平衡就顯得格外重要。除此之外,各聲部的統一也很重要,包括演奏法連奏、斷奏的統一,力度上強弱變化的一致。
小提琴與大提琴輪奏主題,鋼琴聲部這時就處于伴奏地位,八分音符連奏的音量要有所控制,以便突出主題旋律,并要與大、小提琴演奏時的強弱變化保持一致。
小提琴與大提琴組成雙聲部,與鋼琴進行輪奏,相同的旋律交替出現,演奏中除了要注意聲部的銜接,更要使演奏法、力度與其他聲部完全一致,達到高度的平衡與統一。
鋼琴室內樂是鋼琴演奏的重要領域,每一位演奏者都應該很好的掌握其演奏。而勃拉姆斯作為浪漫樂派晚期的代表作曲家,他的室內樂創作在西方音樂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值得深入研究。
作者簡介:李金菁(1985—),太原學院音樂系教師,講師,畢業于山西大學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主修鋼琴表演與教學研究,研究方向:鋼琴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