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春秀
【摘要】 隨著新課程改革逐步深入,素質教育日益收到關注,面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新形態,本文分析了變線性結構為板塊模式,變主導調控為主體優先,變問題終結為思維啟迪三個部分內容,以促進小學生核心素養發展。
【關鍵詞】 促進 核心素養 發展 數學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擔負著社會責任及實踐創新的任務,且落實學科特定的任務,如“數學抽象、直觀想象、數據分析”等。教師在小學課堂教學當中,將工作起點定在日常生活,依托課堂教育教學主陣地,通過實踐教學形式,把核心素養理念融入到實踐教學當中,將核心素養的理論轉化為教師教學過程,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指導學生更好地探究數學內涵,高效開展教學,提升教學水平及質量,促使學生素養健康發展。
一、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新形態下如何促進核心素養發展
(一)轉變線性結構,變為板塊模式
以往數學課堂教學形態一般多是線性結構,依照教學步驟,劃分為幾個環節,規劃好每個環節用時,一個環節結束后,步入下一個流程。各環節內部接著分成幾個小的單元,單元內部也是該線性結構。同時該線性結構一般是逐層加深的,當懂得該環節后,進入接下來的環節。如此優勢在于,課堂教學結構十分緊密,知識能力有著清晰的邏輯層次,每個環節之間是不斷深入的。而此種結構前提條件是,完成以知識為主體的目標。如果單個環節結束之后,全部學生均能符合標準要求。
而教學環境產生改變,以知識為主導的課堂教學結構并不符合促使核心素養進步的新的環境需求。即便在之前環境條件下,切實確保各學生在所有教學環節完畢后符合標準,僅處在知識層面,不能時刻測試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受這種模式影響,學生各環節會跟不上,不利于整體教學的推進。事實上,每個學生都在學習,學生均希望能從一節課中學習到知識。但當他們想學習時,由于之前“溜號”而滯后。為解決以上問題,比較好的手段就是改變變線性結構,轉變為板塊模式。
板塊模式也即,劃分一節課中學習內容為幾個彼此間相互平行的板塊,板塊間是互通的關系。從哪一個板塊進入,由哪個板塊返回,即刻進入及返回,當學生弄清其中一個板塊,便能大體上解決問題。一般將學生劃分為不同學習小組,教師及時提供相關引導及幫助。
(二)轉變主導調控,變為主體優先
在課堂教學當中,師生之間的關系一直是人們關注的問題,大家認同觀點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也有部分人認為,教師是教學的主導者,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翁。事實上,教師引導下的主體不易發揮自身主體性。比較好的方式即改變變主導調控,變成主體優先,也即課堂教學當中切實尊重學生主體意識,問題是學生的課堂生成。常規教學時,教師在背課中也是在備學生,真正把握了學生,站在學生立場來設計教學問題。而此種準備有一定的局限性,無法充分了解學生真實狀況,也不能兼顧班級全部學生。改變此種情況較好的手段就是改變以往“提問式”,轉變成“問題解決式”,將主體置于優先地位考慮。
如學習“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內容時,教師為學生營造的情境是:“公園計劃在一塊平行四邊形空地上鋪上草坪,問題是求解該空地的面積?”接著設計了下述情境,如“說一說” “比一比”等,同時給出了下述幾個問題“空地面積大求解” “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求解”等。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設計了許多問題,以此來完成教學任務。整體教學過程均是以上問題及其解答構成的。這樣做是假定“全部學生均存在這樣的問題” “如果學生對上述問題感興趣” “解決了上述問題,便能較好地完成教學任務”。但以上假設極少有成立的。由于學科間的差異是非常大的,同樣的一名學生在不同的時間狀態是不同的,教師認真仔細背課,也很難考慮到全部學生。當采用另外一種教學方式,為學生提出一樣的學習任務“自行分析及探究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接著學生在學習分組中遇到問題,便提出問題,上述問題通過自己解決、能解決的便解決,無法解決的小組間共同探討、小組也無法解決的問題交給班級共同討論、學生解決不了的向學生提供幫助。如此教學流程讓學生發現、分析及解決問題。學生給出的提問是不同的,解決形式也有所差別,最終目的均是為了完成學習任務,即“自己探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此項任務的完成也即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也可認為是達成教育目標的過程。
(三)轉變問題終結,變為思維啟迪
以往課堂教學各節課處理一兩個問題,有時需要每堂課解決。事實上,“清”也僅是知道,并不理解。基于發展核心素養的教育環境,許多內容在課堂上是不能解決的,不會經過一節課的學習便能結束所有教育任務。這便需改變以往課堂教學形態,轉變為思維啟迪。
完成一節課之后,僅是時間上一個節點,并未完成學習,僅是學習的開始。結合當前教學計劃,每周小學數學是4課,每天能分配到自習課時間不多,面對此種情況,在一節課中需要保證教學質量,這種想法比較好,但實現起來并不容易。傳統意義上的數學稱之為“算術”。“術”需要在實踐中學習,花費一定時間。一節課時間是不能完成全部教育任務的,更需要學生自覺地學習,且要堅持下去。這種自覺產生于自課堂上的思維啟迪。教師要想將課堂變得豐富多彩,一定要讓學生投入激情,跟上課堂,由教師提供點撥引導,不斷學習,更新觀念,讓學生將數學知識緊密結合現實生活,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找到學習的樂趣,使學生身臨其境,感同身受,讓學生自由飛翔,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具備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具備數學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 張秋菊.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問題再現與思考——基于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思考[J].情感讀本,2017(8):29-29.
[2] 莫興成.核心素養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思考[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6(40).
[3] 公丕軍,張晶.淺談對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培養的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旬刊,2017(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