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虹
本文主要以俱樂部型體育教學模式的現狀研究分析為重點進行闡述,結合當下高校體育俱樂部教學的發展現狀為主要依據,從以學生為本的俱樂部教學模式、課內外一體化俱樂部教學模式、完善管理體系這幾方面進行深入探索與研究,其目的在于加強高校體育教學質量。
引言:對于高校體育教學來講,構建俱樂部教學模式十分重要,其是激發高校學生體育學習興趣的基本條件,也是提升高校學生體育素養的關鍵點。為此,高校體育教師需給予俱樂部教學模式高度重視,促使其存在的價值與效用在高校體育教學中充分發揮出,為我國高校體育教學質量提高奠定堅實基礎。本文主要分析俱樂部型體育教學模式的現狀,具體如下。
1 俱樂部型體育教學模式的現狀
1.1未給予學生主體地位。俱樂部型體育教學模式的重心為激發學生體育興趣,加強學生體育能力,增強教學水平。但當前俱樂部教學模式構建上,依舊存在以教師為主,不重視學生個體化發展的問題,只注重教師主導并未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盡管選修課也是基于熱門運動項目為主,只重視加強學生體質,忽略學生個性化發展。體育教師成為了體育教學的中心,而學生則處在被動的地位。他們只根據體育教師的主觀意識機械的完成學習任務,如此不但會抑制其學習積極性,還會阻礙他們個性化發展。
1.2課內外統一性不強。我國施行的俱樂部模式有三種:其一,課外俱樂部,通過組織體育俱樂部替代課外活動組織;其二,課內俱樂部,通過組織體育俱樂部來進行課內教學;其三,課內外一體化,課外俱樂部與課內俱樂部有機結合,其中課內俱樂部占比較大。因學生身體素質和運動水平不同,俱樂部教學也不同。課內俱樂部教學模式是從教學選擇,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的安排并未體現個性的針對性與層次變化,無法充分優化學生個體化差異的問題。
1.3管理制度繁雜。體育俱樂部組織單一,不能跟上俱樂部開放的組織形式。諸多高校體育俱樂部的目的不明,絕大多數的體育俱樂部局限于體育課,學生自行參加的權利不明,體育教師知道俱樂部學生展開體育訓練的施行有一定難度。俱樂部的組織體系看似打,但其結構形同擺設,計劃不周密也不全面,管理力度不足,尤其是三四年級并不設置體育課,致使一二年級的體育教學同高年級相脫離,使體育俱樂部的銜接性不強,這便阻礙了體育俱樂部發展。
2 俱樂部型體育教學模式的推行策略
2.1堅持以學生為本。俱樂部型體育教學模式需堅持以學生為本。基于學生為主的環境,提供了鼓勵性與互動的活動,可以切實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在不同程度下增強理解。以學生為中心的體育俱樂部在組織形式方面十分靈活,學生能夠自由選擇上課時間與任課教師,突出學生興趣,主要因人而異;在教學組織方面,著重凸顯組織形式的豐富性,盡量滿足學生興趣愛好;在師生關系上,注重師生間距離,力求雙向發展。基于學生為主的俱樂部教學模式能夠充分凸顯出體育教學的社會性、實效性以及時代性。此種教學組織形式,施行過程與評價手段皆具有較強的合理性與系統性。
2.2課內外一體化的教學模式。一體化的俱樂部教學模式主要借助學校體育館,在終身體育與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導下,為實現學生社會、心理以及生理需求的而設計的,基于學生自主選取俱樂部為中心,合理應用各類教學手段,把課內體育教學同課外體育教學有機結合起來,融成一種教學模式,其不僅要承擔課內體育教學目標,還好兼顧課外體育教學任務。課內外一體化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的施行有如下幾點優勢:有助于我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為我國高校施行課外體育俱樂部與課內體育俱樂部提供有利條件等。另外,因為其自身特性,即把課內外體育活動融合到一起,相互統一,最大限度的提升教學質量,實現既定目標,勢必是我國未來體育教學的主流。
2.3健全管理體系。高校需構建完善的體育俱樂部管理制度,健全管理體系,讓體育俱樂部的管理機構、約束制度、目標機制同運作經營間的職責分明,進而構建一套切實可行的規范體系。依據需要構建高效的組織機構,選取優秀學生負責管理俱樂部,要有完整的俱樂部章程,全面落實責任制;體育部門在尊重俱樂部自主管理的基礎上,對各個活動進行有效指導、評價以及檢查;嚴格按照相關規章開展對應工作,要有工作計劃與總結,依據計劃完成各項動作, 進而保證體育俱樂部在學生分工管理的前提下健康穩定發展。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高校體育教學中引入俱樂部教學模式至關重要,其不但能夠提升高校學生身體素質,還能加強高校體育教學質量。為此,高校體育教師需加大俱樂部教學模式構建力度,讓其存在的實效性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發揮出最大化,以推動我國高校體育教學水平上升到新高度。
(作者單位:青島理工大學琴島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