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亞麗



【摘 要】 目的:探討給予腦卒中偏癱患者康復護理方案的臨床效果。方法:將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研究組給予康復護理方案,觀測患者Berg評分、TUGT評分、FMA及FIM評分。結果:研究組患者Berg評分、FMA及FIM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TUGT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結論:康復護理方案可以提高患者平衡水平、提高運動能力、增加患者獨立生活能力。
【關鍵詞】 腦卒中;偏癱;康復護理方案;應用效果
腦卒中是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由于腦部的血管破裂或阻塞導致的血液不能進入腦中導致腦內缺血缺氧的狀態。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變,腦卒中已成為導致我國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其中75%以上的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后遺癥,并且40%的患者因此致殘,其中對于運動功能的影響最為嚴重[1],很多患者因此喪失了生活及工作能力,給患者、家庭及社會都造成了巨大的負擔,如何針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的治療成為現如今亟需解決的問題。近年來國內通過給予偏癱患者不同的不同治療及護理方案,發現積極有效的護理方案可以改善腦卒中偏癱患者的治療效果。在本項研究中通過給予偏癱患者康復護理方案后,探討康復護理方案的臨床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于本院住院治療的腦卒中患者60例。年齡在39~69歲,平均年齡為(51.11±15.80)歲,病程在4~8個月。納入標準:所有患者符合中華醫學會神經分會頒布的《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療指南2014》[2]中急性腦缺血性卒中的診斷標準;肢體偏癱及其他功能障礙的臨床表現符合腦卒中后遺癥標準;患者無其他全身器質性疾病,如腫瘤等;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有腦卒中病史;有其他引起偏癱的原因;有影響患者認知功能的神經系統疾病,如帕金森、漸凍癥等。
1.2 分組與方法
將患者按照數字隨機法,分為研究組及對照組,每組各30人。其中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聯合ADL訓練。研究組在此基礎上聯合康復護理方案,主要包括以下方案。
1.2.1 放松訓練 患者在發生腦卒中偏癱后,由于長時間的臥床休息,肌肉多處于緊張僵直狀態,血液運行不暢,為恢復身體狀態,對身體機能進行調整,應對患者進行放松訓練。護理人員幫助患者呈仰臥位,雙腿與肩部同寬,護理人員手置于患者的大腿及小腿中部,向內交互轉動7~8次,在對下肢肌肉群施壓同時放松骨關節、膝關節和足關節。同時在大腿內側肌肉向髂骨和膝蓋方向拉伸,同時配合呼吸。腹斜肌拉伸,患者一側手臂放于另一側肩上,護理人員將手置于患者彎曲手臂上方,另一手固定肩胛骨,反復拉伸腹斜肌3次。
1.2.2 運動康復訓練 平衡訓練,患者呈仰臥位,將健身球壓于膝下和足下,做膝關節屈伸運動,腳踝交叉,膝蓋向左右壓倒,擴展骨關節的能動范圍。站在床尾,膝蓋向右側倒,進行腰臀部的扭動及腹斜肌的拉伸。坐位運動康復訓練:保持坐位,兩腿分開,將健身球置于患者胸前,配合患者呼吸,在健身球上方將肘關節向后方推壓,進行上半身從后向前訓練。
1.2.3 支持護理 由于偏癱患者多數心理壓力較大,甚至產生抑郁厭世心理,對于后期的康復治療都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在護理過程中,除了針對患者的康復治療,還需要給予患者心理上的支持及輔導。通過鼓勵患者,增加患者的信心,同時對后續治療給予充分的講解,讓患者更加明確的了解自己的病情,積極配合康復治療。
1.3 檢測指標
Berg平衡量表,該量表是評估腦卒中患者平衡能力的關鍵量表,包括起立、坐下、轉身、單腿直立等14個項目,分數越高,平衡功能越好。起立-行走計時測試(TUGT),評估患者的移動能力,完成時間越短,行走能力越好。運動功能評定(Fugl-Meyer,FMA),評估患者的平衡能力、關節活動度及關節運動覺,分數越高,運動功能越好。功能獨立性測定(FIM),包括軀體運動功能和認知功能,其中運動功能評分總分91分,認知功能評分35分,分數越高獨立性越好。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 16.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berg量表評分
通過對患者berg量表評分比較發現,試驗組患者在治療后4周、8周、12周的berg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研究組患者平衡能力明顯高于對照組。見表1。
5
2.2 兩組患者移動能力評分
通過比較兩組患者的TUGT評分發現,研究組患者移動相同距離所用時間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研究組患者移動能力明顯優于對照組。見表2。
2.3 兩組患者運動功能比較
通過對兩組患者FMA評分的比較,在治療后4周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隨著治療時間的延長,在干預后8周及12周后,患者的FMA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2.4 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評分
通過對兩組患者FIM評分的比較,研究組在干預后4周、8周及12周的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給予康復護理方案可以明顯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見表4。
3 討論
腦卒中后遺癥所引起的患者肢體功能的障礙是嚴重影響患者后續生活能力和生活質量的主要因素。當發生腦卒中后,患者的腦神經機能減退,皮質的興奮沖動不能經同側
腦橋到達對策效能半球的顆粒細胞,從而導致患者的平衡功能下降,協調能力衰退,對稱性被破壞,步行能力受到影響而導致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降低[3]。因此在臨床中平衡能力的訓練被認為是腦卒中患者康復訓練中最為重要的環節。根據腦卒中的程度,制定積極有效的康復方案,對于患者的預后及恢復情況都是極其重要的。
在本項研究中,通過給予偏癱患者積極有效的康復治療,Berg評分明顯升高,患者的平衡水平明顯改善,FMA及FIM評分明顯提升說明患者的平衡能力、運動水平均得到提升,患者的獨立生活能力提高,對于家庭的依賴程度降低,減輕了患者及家庭的負擔,值得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1] 張通.中國腦卒中康復治療指南(2011完全版)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神經康復學組,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衛生部腦卒中篩查與防治工程委員會辦公室[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2,(04):301-318.
[2]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5,48(04):246-257.
[3] 林夏紀,丘衛紅,竇祖林.腦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礙的研究進展[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1,26(02):191-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