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薇 姚磊
視錯覺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人們可以利用視錯覺自身的特色創造出新奇、刺激的視覺感受,讓生活變得有趣,但也可能因為視錯覺給人們的生活帶來非常嚴重的危害。因此,本文以課例為例,如何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實際生活、企業實踐的鮮活事例來探討視錯覺的現象,化繁為簡,化空洞為鮮活,化枯燥為有趣,真正做到理論和實踐的有機交融探索。
視錯覺就是當人觀察物體時,基于經驗主義或不當的參照形成的錯誤的判斷和感知,是指觀察者在客觀因素干擾下或者自身的心理因素支配下,對圖形產生的與客觀事實不相符的錯誤的感覺。
1 視錯覺的概念
視錯覺,通常是指由于環境條件的不同,以及某些光、形色等各種因素的干擾,加上生理上的、心理上的原因造成的人對物體的形狀、線度、色彩等的錯誤判斷,導致日常的一些視覺現象看上去是和實際情況有偏差的現象。我們把這些視覺現象統稱為視錯覺。
課例:
教學背景:
錯視覺實驗導入新課。通過一個視錯覺的實驗演示,引導學生思考并理解什么是視錯覺?
教學內容:
1)錯視覺實驗過程:步驟(1)用筆在紙上畫一個箭頭。步驟(2)將水注入玻璃杯,水面略高些。步驟(3)把紙放在水杯后面,并從前面透過玻璃杯觀察箭頭,紙上的箭頭居然自己改變了方向。
2)視錯覺實驗分析-這是光的折射所引起的視錯覺現象。當光透過媒介照射到某一個物體時,光的方向會發生改變,這就是折射。在這個實驗中,光從空氣中穿過玻璃杯,又穿過水,使光在到達你眼前的時候,方向已經發生了改變,以至于箭頭的指向好像真的發生了改變似的。
教學效果:用極具趣味性的視錯覺的實驗演示來引入視錯覺的概念,努力創設一個探索視錯覺的學習環境。引導學生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逐步理解視錯覺的現象。
2 視錯覺的影響
視錯覺在主觀意識上是無法克服的,有害的視錯覺不僅僅影響我們的生活,甚至還會危害我們的生命,據數據統計,由于視錯覺而引發的交通事故比例高達36.8%。因此,設計者必須要完全掌握視錯覺的原理,并在設計道路的時候考慮到視錯覺的因素,有效地利用視錯覺,針對性地采取改善措施,在交通道路體系中更好地利用視錯覺來保障交通安全。
課例:
教學背景:
通過案例引導學生感受錯視覺現象對生活的影響。
教學內容:
1)真實案例:美國科羅拉多州大峽谷的一段"魔鬼公路"讓人們聞之色變。人們不理解的是:很多駕駛員在將車開到危險的懸崖區域反而不約而同的踩下油門,讓車直接沖下懸崖。這種不合乎情理的現象使得當時人們相信是一種超自然的力量在左右這段公路。
2)案例分析:從左圖1可以了解“魔鬼公路”位于峽谷內壁的“U型”彎道。從左圖2觀察到“魔鬼公路”不是水平路線,A-B是明顯的上坡路段,B-C是一段下坡,C-D又是一段上坡。從側視圖看,可以發現B點的垂直高度高于C點。這有就說明,當駕駛員將車從A點開向B點時,只能越來越多的看到被擋住的那一部分路面,而看不到懸崖,只有當開到B點的時候,懸崖才會突然出現,可這時候一切已經太晚了。
教學效果:用真實案例方式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成為課堂的主角,教師發揮引導著,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3 視錯覺的現象
課例:
教學背景:
通過“籠中鳥”的實驗演示,引導學生理解并掌握視覺暫留的原理。
教學內容:
1)實驗演示:一把扇子,扇子的正面畫著一只色彩斑斕的小鳥,背面畫著一個黑色的鳥籠子,快速搓動扇柄,扇子會高速旋轉,同時扇面也就出現了鳥進入鳥籠的“籠中鳥”現象。
2)案例分析:我們人的眼睛就像照相機一樣,可以把看到的物品,保存在視網膜上,當我們的視線離開這個物體時,視網膜是的畫面不會馬上消失,還可以保存1/24秒,這個時候老照片還沒有消失但新照片又已經出現,也就產生了新老照片同時存在的特殊現象,我們把這種現象統稱為“視覺暫留”,如電影、動畫就是根據視覺暫留的原理制作的。
教學效果:從應用知識求解問題的快樂教學氛圍中,培養學生熱愛科學、開拓創新的精神。
4 視錯覺的應用
課例:
教學背景:通過對設計案例的分析與討論,讓學生打破常規,從慣性思維中解脫出來,試圖從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思考如何利用視錯覺設計出更合理更人性化的優秀作品。
教學內容:
設計案例1:創意餐墊設計。日本設計工作室APWorks利用視錯覺調皮的演繹了愛因斯坦的時空扭曲論,帶來了給人以錯覺的創意餐墊。
設計案例2:無邊游泳池設計。無邊游泳池其實是有邊界的,設計師巧妙的把游泳池的外沿面設計得低于水平面,遠遠望去如同沒有邊際,和周圍的景致融為一體。
教學效果: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實際生活、企業實踐的鮮活設計案例來探討視錯覺的現象,化繁為簡,化空洞為鮮活,化枯燥為有趣,真正做到理論和實踐的有機交融。
5 結語
上文課例僅起拋磚引玉作用。視錯覺是科學、藝術、技術三者合一的產物,教學問題復雜、多變,任何一種探索方法都有其局限性,這要求我們在具體的教學中使用多元方法,靈活應變。
(作者單位:湖南農業大學體育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