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躍龍 代長彬
以手機為代表的移動終端,自誕生以來便極大地沖擊著人們的社會生活及行為習慣。同樣,它也極大地沖擊著高校里的傳統教學。課堂上“低頭族”不斷增多,這不僅嚴重影響課堂紀律,更是大大降低了教師授課的質量和效果。在當今“互聯網+”背景下,如何運用移動終端和互聯網,這對于當前高校思政課教學工作至關重要。
在如今的“互聯網+”時代,網絡幾乎滲透到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它在給人們帶來便捷和舒適的同時,也在一次次挑戰我們的傳統行業與傳統觀念。當然,這其中就包括我們的高等教育。
1 高校思政課引入移動終端的必要性
作為人類最古老最傳統的社會活動之一,教育行業,特別是高等教育如今面臨的最大挑戰恐怕就是以手機為代表的移動終端了。手機對于高校的課堂,特別是思政課的課堂造成的沖擊和挑戰是有目共睹的。那么,將其引入課堂,是否有必要呢?
從正面來說,移動終端引入課堂可以豐富我們的教學手段。現如今許多教學用的App都內置了很多有用又有趣的設計。比如枯燥又費時的考勤,在移動終端上只需要輕輕一點或者搖一搖,就可以在一分鐘內輕松完成;再比如傳統課堂上最難操作的師生互動,在移動終端里也可以通過討論、留言、投票等多種方式來進行,既規避了舉手的尷尬,也極大地提高了大家參與的積極性;從反面來說,就算不把移動終端引入課堂,手機在課堂里的存在度有時甚至比老師都高。學生上課玩手機的問題早已經不是什么秘密,許多高校都采取了不同措施加以應對。比如在教室前放置手機袋,讓學生將手機放入袋中等等。可以說,大多數的策略概括起來就是一個字——堵。然而結果卻并不理想,以至于很多教育工作者感慨,手機簡直就是洪水猛獸!沒錯,既然是洪水,“堵”顯然不是問題的解決之道,我們更應該學會“疏”。因此,既然沒有辦法將手機擋在門外,那我們就應該大大方方把它們引進來。
2 高校思政課的“邏輯翻轉”
2.1 實現了教與學關系的翻轉
在我們以往的各種教育理念中,不管是教師主體、教師學生雙主體亦或是學生主體,在現實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始終難以真正改變“課堂是老師的天下”這種狀況。老師說,學生聽,這是一套固有的教學模式。縱然會有一些學生的參與,也受制于人數和時間的限制,無法改變教師作為教學真正主體的地位。這是傳統社會下信息不對稱的一種必然結果。學生的知識絕大部分只能依靠老師和教材的傳授,因此學生愿意扮演知識接收者這樣的角色。可是,互聯網的到來使得一切都改變了。手機作為一個小小的移動終端,它的另一頭連接的卻是整個世界。學生幾乎可以通過手機(互聯網)了解到一切他所需要的知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不再滿足于接收者這個角色,他們更愿意扮演參與者甚至是主導者。所以,當學生的參與需求在現實的課堂中無法得到滿足時,他們自然就會選擇放棄與逃避。而通過在課堂中引入移動終端,利用其中的教學App,不僅可以實現全班的參與,甚至可以在翻轉課堂中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如果每一個學生都真正把自己看作是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人并全身心的參與其中,我想上課玩手機也就不再是個問題了。
2.2 實現了教學方式的翻轉
傳統的教學都是圍繞相對固定的教室、相對固定的上課時間,由相對固定的教師向相對固定的學生,以相對固定的形式傳授相對固定的知識。因此,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教學方式的單一性,無法實現個性化的教學和多樣性的互動。但是在當今“互聯網+”時代,隨著網絡的興起和智能終端的普及,思政課的教學方式也在發生深刻的變化。
首先,慕課教學的發展蒸蒸日上,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率逐步提高。聆聽名師講課已不再是名校學生的專享福利,普通高校的學生也可以通過慕課平臺一睹大師風采、甚至與其開展線上互動。
其次,學生對課堂互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大幅度提高。一方面,學生有展示自我的客觀需要;另一方面,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處于青春期的學生大多比較在意別人的眼光,面對面的交流會增加“暴露自己”的風險。因此,這也很好地解釋了課堂中舉手發言的同學寥寥無幾的原因。而互聯網的教學則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匿名的交流平臺可以讓學生暢所欲言而又不用擔心被別人指責。往往一個積極有意義的發言又會引發其他同學的熱烈討論,從而促進知識的傳播與創新。
2.3 實現了教學理念的翻轉
多年來,我們在教學中一直反復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中心地位,然而在現實中,學生更多的是扮演知識接收者的角色。即使在教學過程中安排一些互動或者實踐活動,也往往是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反映學生的需求。誠然,由于思政課課程性質的緣故,我們更多的需要弘揚主旋律。然而,忽視學生實際需求的單方面理論灌輸,只會適得其反,這也是以往思政課抬頭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思政課的教學中,我們也需要一場“供給側改革”。
從理論上來說,個人的正當利益和國家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對于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應重視引導而非強迫。傳統的灌輸式教育之所以能夠取得很大成功,歸根結底是生產力水平較低、信息嚴重不對稱情況下的結果。而在如今互聯網較為發達的新時代,教師和教材的權威性受到來自互聯網四面八方的沖擊。以往以教師為中心所設計的一系列教學方法、教學理念,在新時代下的今天運作起來顯得舉步維艱。所以,在“互聯網+”時代下,無論是理論上還是實踐中,我們都亟待轉變教學理念,將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實實在在的確立。而移動終端的引入,是我們當前可以實現這一教學理念的重要抓手。
3 移動終端引入思政課的具體措施
3.1 整合資源,搭建平臺
3.1.1 整合互聯網資源
隨著“互聯網+教育”的不斷深化,無論是相關教育主管部門還是高校自身,都在努力搭建和推廣自己的慕課平臺和慕課產品。由于各自的實力、經費以及教師特點的差異性,當前整個慕課市場魚龍混雜,水準也是良莠不齊;另一方面,每個高校都有自己的定位和特點,即便像北大、復旦的精品慕課也未必適合每一所高校的思政課教學。因此,面對互聯網上浩如煙海的慕課資源,高校必須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在保證資源權威準確的基礎上,選擇適合自己的資源開展教學工作。
3.1.2 整合教師資源
整合校內的教師資源,組建網絡教學團隊。老教師學識淵博、教學經驗豐富,有些更是在自己的研究領域中有著相對權威的地位,可以充分發揮他們在教學中“主心骨”的作用;年輕教師有沖勁,對互聯網和相關技術的運用較為熟練,對網絡教學的新穎形式也有較高的接受度,可以充分發揮他們在互聯網資源的開發、整合和運用的“先鋒隊”作用。因此,將老教師的學識、教學經驗與年輕教師的活力、網絡技術相結合,既能保證教學質量又能提高授課形式的新穎程度。這無論是對于學生提高聽課效率還是對于老師提高教學水平都有著巨大的積極意義。
3.2 推動混合式教學的發展
3.2.1 利用已有資源,開發新的資源
發展混合式教學,首先必須要有線上資源的建設。對于很多非計算機相關專業的老師來說,這是一個繞不開的巨大難題。目前許多學校的做法是請相關的專業團隊來負責制作教學資源,但是由于經費太高,難以在各校推廣。因此,學校自主開發教學資源成為了當務之急。從當前的實際情況和“互聯網+教育”的理念來看,我們并非要一味地追求高大上的效果,而是通過整合網絡資源,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引入適合本校學生特點、層次的教學資料,豐富教學手段、完善教學體系。
3.2.2 完善線下活動,檢驗線上學習
通過線上學習讓學生掌握相關的理論知識,再通過線下活動鞏固、提高學生對于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這種線上與線下的結合,突破了以往只有在教室里獲取知識的枯燥環境和單一的學習結構、考核模式,使學生的學習和考核方式呈現多元化趨勢。這種變化一方面可以滿足學生多樣化、差異化的學習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學生在不斷參與活動中提高學習積極性,從而實現“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因此,作為教學活動的設計者,教師要根據自己學生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選擇適當的教學活動和組織形式,努力提高學生學習和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促進教育目標的實現。
當然,凡事都要辯證地看待。移動終端引入課堂雖然有那么多的好處,但也有很多限制條件。首先,需要具備一定的硬件基礎,比如無線網的區域覆蓋以及相關網絡資源的版權獲得。其次,并不是所有的課程都適合引入移動終端教學,需要綜合考慮學科的難度、性質和學生的駕馭能力。最后,移動終端引入課堂還需要制定一系列切實可行且張弛有度的規章制度為其保駕護航,只有合理的制度才能保證移動終端在課堂中真正發揮作用。
綜上所述,就目前而言,要想真正將移動終端引入課堂教學還有很多困難。但是,這是一個歷史趨勢。從慕課到微課、從中央到地方。我們每個人都越來越清晰地感受到互聯網正在掀起教育行業的革命。而移動終端,作為承載互聯網的載體,也一定會在教育事業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項目名稱:“互聯網+”時代下安徽省高校新媒體技術的發展與應用研究,項目編號:2016jy038。
(作者單位:安徽新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