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曉梅
【摘?要】 目的:通過多中心臨床研究,觀察分析中醫綜合療法治療濕熱瘀結型慢性盆腔炎的臨床治療效果。方法:選取本院2016年10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150例濕熱瘀結型慢性盆腔炎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研究組(應用外敷法聯合連柏湯口服法聯合盆炎消灌腸方灌腸法聯合局部照射)和對照組(應用連柏湯口服法),每組均為75例。采用統計學分析兩組濕熱瘀結型慢性盆腔炎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以及治療前后生存質量評分和臨床癥狀評分。結果:研究組濕熱瘀結型慢性盆腔炎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濕熱瘀結型慢性盆腔炎患者治療前生存質量評分和臨床癥狀評分未有顯著差異(P>0.05),治療結束后研究組濕熱瘀結型慢性盆腔炎患者的生存質量評分和臨床癥狀評分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中醫綜合療法治療濕熱瘀結型慢性盆腔炎的臨床治療效果顯著。
【關鍵詞】 中醫綜合療法;濕熱瘀結;慢性盆腔炎;臨床治療效果
文章編號:WHR2018072617
慢性盆腔炎是一種婦科常見疾病,主要指女性生殖器官組織及盆腔腹膜發生炎癥。慢性盆腔炎一般好發于產后或者婦科手術后,由于細菌侵入到創面發生感染所致。慢性盆腔炎患者的臨床主要特征為:1)腹痛;2)包塊形成;3)盆腔組織增厚。祖國醫學理論認為[1]濕熱瘀結型慢性盆腔炎主要是因為濕熱之邪侵襲帶脈,導致帶脈失約。濕熱之邪多因為飲食不調,脾氣受損,反聚為濕,濕久不化而生熱。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收治的150例濕熱瘀結型慢性盆腔炎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研究組患者平均年齡為(33.85±2.65)歲,平均病程時間為(3.58±1.54)年,平均流產次數為(1.25±1.00)次。對照組患者平均年齡為(34.15±3.68)歲,平均病程時間為(3.62±1.52)年,平均流產次數為(1.28±1.02)次。
1.2?方法
研究組應用外敷法(采用中藥保留灌腸方中的藥渣熱敷小腹部位,再配合局部神燈照射,每次30min,1次/d,連續使用7d,間隔7d,再連續使用7d,)聯合連柏湯(連翹60g+黃柏90g+丹參50g+薏苡仁10g+川楝子10g+元胡20g+冬瓜仁30g+茯苓30g,加水煎服,分兩次口服,連續服用28d,聯合盆炎消灌腸方(丹參15g+連翹15g+1劑/d赤芍15g+白芍15g+制乳沒15g+土元10g+皂刺10g+川楝子10g+透骨草20g,加水煎至100mL,睡前保留灌腸,1次/d,連續使用7d,間隔7d,再連續使用7d)聯合局部神燈照射方法,中藥保留灌腸方:大血藤20g+敗醬草15g+丹參15g+赤芍15g+蒲公英15g+延胡索15g+莪術15g+三棱15g。
對照組應用連柏湯(連翹60g+黃柏90g+丹參50g+薏苡仁10g+川楝子10g+元胡20g+冬瓜仁30g+茯苓30g,加水煎服,1劑/d,分兩次口服,連續服用28d。
1.3?觀察指標
分析兩組濕熱瘀結型慢性盆腔炎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臨床癥狀完全消失且影像學檢查顯示附件正常為顯效;臨床癥狀有一定程度的消失且影像學檢查顯示附件增厚程度下降為有效;臨床癥狀未消失且影像學檢查顯示附件未恢復正常為無效。以及治療前后生存質量評分(參照WHOQOL-BREF評分,分數越高說明生存質量越高)和臨床癥狀評分(參照《中藥新藥治療盆腔炎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分數越低說明治療效果越高)。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
2?結果
2.1?兩組濕熱瘀結型慢性盆腔炎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分析
研究組濕熱瘀結型慢性盆腔炎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6.00%(72/75),對照組為81.33%(61/75),研究組濕熱瘀結型慢性盆腔炎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2.2兩組濕熱瘀結型慢性盆腔炎患者治療前后生存質量評分和臨床癥狀評分分析
兩組濕熱瘀結型慢性盆腔炎患者治療前生存質量評分和臨床癥狀評分未有顯著差異(P>0.05),治療結束后研究組濕熱瘀結型慢性盆腔炎患者的生存質量評分和臨床癥狀評分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
3?討論
根據相關研究資料顯示[2],我國已婚女性人群的慢性盆腔炎發病率高達68.98%,慢性盆腔炎發病率出現逐年上升發展趨勢。患有慢性盆腔炎疾病的婦女人群處于性活躍期,多有不潔性生活。中醫學認為濕邪是發生慢性盆腔炎疾病的重要影響因素,血瘀是慢性盆腔炎疾病發生的重要病理基礎。中醫藥治療慢性盆腔炎患者能夠獲得良好效果,具有減少反復發作和快速緩解臨床癥狀等優勢。本文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濕熱瘀結型慢性盆腔炎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上述研究數據表明,中醫綜合療法治療濕熱瘀結型慢性盆腔炎的臨床治療效果顯著。中醫綜合療法中,連柏湯中的黃柏和連翹均能夠起到清熱解毒效果,丹參和茯苓等具有鎮痛解熱和調經止痛效果,冬瓜仁和薏苡仁以及元胡等具有活血、清熱效果。盆炎消灌腸方中的丹參、連翹、赤芍等具有活血祛瘀、疏肝瀉熱和清熱解毒等效果,中藥灌腸能夠根據病情變化而加減化裁[3-5]。藥渣外敷則主要透過肌膚來刺激經絡,使得藥物能夠加速血液循環,不斷粘連分解,提高患者的機體免疫力,達到活血化瘀的功效。局部神燈理療則能夠顯著促進有效成分藥物的吸收,加速藥物分子更快速地作用在患者血脈之中,最終提高臨床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孫紅霞.淺談心理護理和情志護理對中醫治療慢性盆腔炎的輔助作用[J].當代醫藥論叢,2014(04):32-34.
[2] 軒燕.心理護理和情志護理對中醫治療慢性盆腔炎的輔助作用[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34):246-247.
[3] 武志娟.慢性盆腔炎中醫常見證候規范化及PRO量表的研究[D].山東中醫藥大學,2014.
[4] 趙詩韻.慢性盆腔炎患者的不同中醫證型與生存質量的相關性研究[D].廣州中醫藥大學,2013.
[5] 黎梅芳.情志護理配合中西醫治療慢性盆腔炎的臨床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6(05):1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