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倩
【摘要】行為主義心理學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在心理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對各學科領域都有著深遠的影響。行為主義心理學認為,人類的心理行為是內隱的,不可直接觀察和測量,可直接觀察和測量的是個體的外顯行為。語文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人文學科,在教學中有許多可觀察測量的外顯行為,因此,行為主義心理學對語文教學設計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以《雷雨》教學設計為例,探討行為主義心理學在教學設計中的運用。
【關鍵詞】行為主義;語文;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一、行為主義心理學對教學設計指導意義
行為主義心理學研究有機體可觀察的外在行為,人的行為不是先天,而是后天習得。“學習行為的形成或學習結果是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系而建立的聯結,學習過程是有機體在一定條件下因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系而獲得新經驗的過程。”是在環境刺激與行為反應的信息交互中獲得的結果。環境刺激與行為反應之間互相影響,可通過環境刺激預判行為發生,或通過行為表現推斷其受的外界刺激,因此,要注重外界強化刺激對學習的促進作用,它對實踐性較強的語文教學來說,有很強的指導意義。根據中學生心理和生理時期、中學語文教學內容及高中語文課程理念,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如何設計一節課、一個環節激發學生興趣,需創設情境,使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聯系,學生能切身體驗和感受課文,提高表達、思辨、審美鑒賞與創造能力,傳承優秀文化。在教學《雷雨》時,根據行為主義心理學理論指導、結合課文學生特點,教學設計從設計基礎、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反饋等方面進行。
(一)《雷雨》教學設計基礎
在《雷雨》教學設計時,把學生可觀察行為作為教學設計基礎。生活中,學生對戲劇接觸少,與戲劇有隔閡,戲劇閱讀存在困難。學習《雷雨》這篇課文,學生表現出可觀察的行為有以下幾點:首先,學生對戲劇文本不感興趣,文中人物對話多,語言不像小說連貫。閱讀時要看前面人物名字,看舞臺提示,才知人物表情、心理及環境氛圍。對話你一言我一語顯得散亂,學生注意力難以集中,閱讀感到困難、無趣。學生閱讀《雷雨》有阻礙,難以把握文章重點內容,不能體會句子深意、文中矛盾和氣氛。最后,學生受現代偶像電視劇影響,閱讀文本會不自覺把故事情節想象成偶像劇,把文中感情糾葛與矛盾進行完美創造,歪曲人物性格。因此在《雷雨》教學設計中,需充分考慮學生行為表現。學生忽視文本,便教給學生閱讀文本方法,從細節描寫了解人物性格特征。學生與文本有時代隔閡,播放《雷雨》話劇,直觀展現戲劇矛盾,符合學生接受方式,創設情境刺激學生學習興趣,看了話劇表演,能理清劇中人物關系、了解人物性格。建立學習情境后,引導學生細讀文本,以實現刺激—反應這一學習過程。
(二)《雷雨》教學目標設計
行為主義心理學強調,教學目標需體現學生行為主體,“使學生獲得一定的言語行為。教學目標的設置應該著眼于學生的學習結果,而語文課程的學習結果則是學生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因語言刺激—反應而形成的言語行為。”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學習實質在于形成一定的聯結,教學目標設計需將刺激行為表述出,明確課堂教學任務及學習目標。如“朗讀、默讀、勾畫、標注、分析”等行為動詞,使學生學習行為具有可觀察性、可操作性。
《雷雨》作為經典的戲劇作品,教學中有許多值得挖掘的教學重點。但在有限課時內不能面面俱到,只能選取一個小切入點深入挖掘,把語文課上好。根據行為主義心理學理論、學生可觀察行為及《雷雨》特點,將《雷雨》教學目標設計如下:
一是默讀課文,勾畫出你認為文中寫得精彩的語句,并說說理由。二是分角色扮演文章精彩的內容,品味反復出現的語句,分析周樸園的人物形象。三是學習這篇課文有一定思考,得出結論。
(三)《雷雨》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過程是教學中的重要環節,學生是教學主體、教師是教學引導者。在傳統教學中,“由教師單方面從教的角度確定教學目標、安排教學內容、規定教學步驟,單向線性傳遞給學生。”教學過程是教師表演的舞臺,導致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厭惡,學習興趣淡薄。因此,應在行為主義心理學指導下改變教學設計,將教師、學生、教學組成一個有序的系統,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最大限度地得到發展。
根據行為主義心理學小步子原則,教學中采用小步子呈現教學信息,知識項目不宜過大。《雷雨》教學過程設計中:首先,學生默讀課文,勾畫出覺得精彩的語句,使學生對文章初步了解,尊重學生的閱讀感受,能在閱讀中思考,真正進入課堂學習。其次,教學選取一個小切入口——周樸園到底愛不愛侍萍?根據教材、學生以及教學需要設置這問題,引起學生閱讀興趣,是愛或不愛,引導學生細讀課文,找到證明觀點的語句,分小組進行討論。認為愛:學生會找到相關句子。如:“我問過許多那個時候到過無錫的人,我也派人到無錫打聽過。”“我們想把她的墳修一修。”“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總記得。”等等。認為不愛:“你來干什么?誰指使你來的?”“三十年的工夫你還是找到這兒來了。”“好!痛痛快快地!你現在要多少錢吧?”等等。周樸園知道侍萍后,整個人的態度完全變了,從語言、語氣、神態中體現了不愛侍萍。這一環節學生只關注對話,忽略舞臺提示,需引導學生注意舞臺提示,體會其作用。如,周樸園神態描寫,不知道是侍萍時,舞臺提示“沉思、沉吟、苦痛、汗涔涔地”等。知道侍萍后,則是“忽然嚴厲地、悲憤、冷冷地、冷笑”等,舞臺提示不僅是表演時的提示,對了解人物性格也有重要作用。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品味、對比文中反復出現的語句,比如:“你可以打聽得她的墳在哪兒么?”“嗯,——我們想把她的墳墓修一修。”“怎么?(驚愕)”“什么?她就在這兒?此地?”“(忽然嚴厲地)你來干什么?誰指使你來的?(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還是找到這兒來了。”將周樸園說的話反復品讀,體會周樸園情感變化,理解周樸園復雜性格。“侍萍:老爺,你想見一見她么?周樸園 :不,不,用。”這句答非所問的話,表現出人物內心的矛盾、復雜的情感。“從前的恩怨,過了幾十年,又何必再提呢?”“我看過去的事不必再提起來吧。”這反復說的話,表現他對過去做的事感到心虛,不愿提及。“你的第二個孩子你不是已經抱走了么?”一句,“你的”表現周樸園把與侍萍的關系撇清,與她劃清界限。這些細微之處,學生不會注意到,教師設置問題刺激學生思考,引導學生全面分析周樸園的形象,從周樸園多面、復雜的人物形象分析中,改變單一的人物形象觀念。
教師通過“周樸園到底愛不愛侍萍?”問題刺激,學生產生反應,愛不愛不重要,目的是引起興趣,使學生從小切入點挖掘文中更深、更有價值的內容。最后引導學生思考問題中的“侍萍”為何不用“梅”“魯”姓?姓氏改變與人物身份有何關系?周樸園與侍萍的矛盾體現什么階級觀?得出什么結論?引導學生將文本與社會背景相結合,探討矛盾出現、造成悲劇的社會原因。透過文本,關注社會環境,提升自己思辨能力和文化素養。
(四)《雷雨》教學反饋
行為主義心理學強調教學反饋,教師對學生的反應要給出正或誤的反饋信息,及時強化,錯誤反應需糾正。在教學中,有學生對《雷雨》理解不符合文章內容,認為文中周樸園怕蘩漪傷害侍萍,為保護她,故意無情,狠心。此時,我們應引導學生閱讀課文,揣摩相應語句,結合社會環境、門第觀念和階層差別對婚姻的影響,金錢觀念遞化人的情感,門不當戶不對的婚姻沒有保障。學生閱讀時不深入,只知大概情節,忽略細節,因此在教學中教給學生閱讀方法,注意舞臺說明,體會文中反復出現的語句,關注前后、上下文句子之間的聯系,表演經典內容,深入理解文章。
二、結語
語文教育中,行為主義心理學給語文教學設計許多啟示,根據學生行為創設情境、問題,刺激學生思考、體會,使學生產生反應。《雷雨》教學設計中,關注學生行為,尊重學生反應。但教學設計不能全盤接受行為主義心理學,應有取舍,行為主義心理學強調對學生的反應要做出正確或錯誤的反饋信息,但語文沒有標準答案,只要學生不偏離文本內容,允許多個角度分析。若要標準答案,便不利學生思維和創造能力發展,使學生學習機械化。在行為主義心理學理論與語文教學設計結合中,要靈活運用理論指導實踐,不能機械地全盤接收、丟失教育中最有意義和最根本的內容。
參考文獻
[1]倪文錦,謝錫金.新編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張秋玲.語文教學設計優化與重構[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
[3]俞京杏.行為主義心理學與中學語文課堂[J].新課程學習,2014(1).
[4]楊紅建.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對語文教學的指導意義[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6(2).
[5] 張厚粲 .行為主義心理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編輯:郭恒)